功能性训练理论对中小学运动训练的指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2

功能性训练理论对中小学运动训练的指导研究

范嫣

天津市北辰区辰昌路小学 天津市 300400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认知多样性及对其如何理解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提出功能性训练的“体能”指向,同时基于人体解剖、生理生化两个维度,基于肌肉收缩、四大支柱、动力链、能量供应、本体感觉个视角来系统理解功能性体能训练,并针对理论依据对中小学日常运动训练提出意见,以期对中小学日常训练内容的选择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支持及方法指导。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中小学日常训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认知特征和多维理解视角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以功能性训练和体能训练为关键词,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核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思路借鉴和文献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基于研究需要,利用参加“第五届北京体能年会”的契机,访谈了部分国内外授课专家,同他们交流自己关于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看法,并获取他们的学术观点和建议。

1.2.3 逻辑分析法

基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等相关理论针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涵、要求以及理解视角等问题进行逻辑推理。

2 分析与探讨

2.1多视角下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理解及其对中小学日常训练的启示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他的理解应当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是单从某一个角度。古语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功能性训练,能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见解,才能更便于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使得它的积极的价值更好滴应用于对运动训练实践的指导。

2.1.1基于肌肉收缩的视角对功能性体能训练探析

功能性训练的安排要求适应、满足目标的需求,从肌肉收缩的视角来理解,是在肌肉收缩这个基础环境下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契合训练的功能性。为了使得训练更具备功能性,训练的安排,动作的设计应当符合肌肉收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肌纤维类型的选择。不同的肌纤维类型的收缩速度、肌肉力量、抗疲劳的程度有所差异。在运动过程中,依照运动强度的不同,不同肌纤维参与运动的程度便有所不同。慢肌纤维在较低的运动强度中动员速度快,快肌纤维在参与较大的运动强度的运动中动员速度快。所以训练的安排应该考虑训练目标的需求来制定训练的强度。

其次,肌纤维的属性,在完成任何一个动作的过程中,都是由有着不同任务的肌肉配合协同完成,包括直接完成动作的主动肌、为主动肌提供如稳定、控制等帮助的协同肌以及完成与主动肌相反运动的拮抗肌。在对训练的安排中,对于训练过程中训练动作的设计,也应当符合这种参与运动的肌肉工作的模式。

第三,肌肉收缩方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肌肉长度及肌肉张力的变化),我们将肌肉收缩方式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对于训练的安排同样需要符合肌肉的收缩方式。按照肌肉收缩的特点安排体能训练,无疑是训练具备功能性的体现,在满足运动员目标同时,可以更好的将训练的效果迁移到运动表现当中。

对中小学日常运动训练的启示:

第一,在选材及项目的划分中,应根据学生的运动特点及从肌肉的外部表现特征对其肌纤维类型有一个基本的划分,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训练专项。

第二,在日常的训练中,应在关注于发展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肌练习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完成对动作起辅助作用肌肉的发展。

第三,根据练习动作的收缩方式来安排训练内容。如蹲踞式跳远的日常训练可安排相应的超等长收缩训练,在练习中使学生体会肌肉做快速拉长、快速缩短的动作体验。

2.1.2基于人体的四大支柱运动对功能性体能训练探析

JC,胡安·卡洛斯·桑塔纳 (2000)将人类的运动归纳为四大类:站立和位移、高度的变化、推和拉、转体,并将其称作“人体的四大支柱运动”。其中,第一支柱被当成人体质量中心的保持和线性的位移;第二大支柱主要由躯干、下肢或二者的结合来完成的运动。第三大支柱主要展示的是上肢运动。第四大支柱被认为是人体运动最重要的部分。披肩效应解释了人体的核心肌肉中87.5%都是水平或斜向走向,转动是他们共同的功能,固在训练过程中对于这一支柱的应用应加以重视。

“四大支柱”是对人体功能和人体运动的简化归纳。从人体解剖学的层面分析,人体功能性活动就是指我们的身体被设计成应该做的动作。人体运动是个体基于矢状面、额状面及水平面三个基本的运动面围绕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完成的动作所产生的。人体运动之所以能够满足训练的目标,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体从解剖结构上具有这样一种功能,也就是说功能性训练是根据训练目标的需求由四大支柱运动在一定的平面内围绕一定的基本轴完成的动作。反之,人体所具有的这种功能同样给予了我们运动启示,提示我们在训练动作的设计时,所涉及的运动要满足其在解剖学层面上的特点。

对中小学日常运动训练的启示:

通过这一理论,提示我们运动训练中,转体类的训练内容不容忽视,中小学教师可将我们平日中的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动,填入转体的动作成分。如我们常见的半V字支撑(即屈腿V字支撑),可在此基本上加入上肢及胸椎以上环节的交换双侧转体。

2.1.3基于运动链的视角

相对于非功能性训练的单一或局部,Gary(1997)认为功能性训练是“链运动”,他指出功能性训练应当注重完整运动链的作用,避免单一的练习动作或者训练训练某一单一环节的力量。从力学的角度说,所谓运动链,就是从动作的过程和阶段描述性的解释这样一个“链”的系统的工作过程。两个相邻环节之间的可动性连接成为生物运动偶,两个或两个以上生物运动偶的串联式的连接称为人体运动链。小腿、大腿、躯干、上臂、前臂、手等多个环节可动地连接起来构成生物运动链。

从微观的角度来审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当避免弱链环节的出现。Vern Gambetta(2006)在出版的《Athletic Development》一书中曾写到,执教中对运动链的重视十分重要,通过多年执教经验他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如花费过多的精力集中于运动链中某一环节的训练,这一环节则会与动力链中的其他环节在连续性上出现问题。此时训练的整体性就体现在了动力链上各个环节的均衡发展,注重对于弱链的桥接,避免运动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由于肌力不足、存在损伤等因素而导致的运动成绩下降;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还要注重训练过程中不同运动链的协同发展。人体各个运动链由通过不同环节的按照一定的功能规律的链接构成了。在功能性体能训练中,除了要注重每一条运动链上各环节的均衡发展,运动链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同样重要。除此之外,训练所选择的身体姿势同等重要。

对中小学日常运动训练的启示:

通过这一理论,我们在对中小学日常训练计划的安排中应当考虑平衡发展,这涵盖了两层含义:其一是注重左右两侧的平衡发展,在发展有力侧力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异侧的发展;其二是在训练过程中除注重主要发力肌群的素质提升,也要注重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3结论

3.1本研究提出在体育领域多数对于“功能性训练”的研究实则具有体能指向,将其列为“功能性体能训练”;

3.2本研究从人体解剖、生理生化等维度展开探究功能性体能训练,并针对其特点对中小学日常运动训练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刘爱杰,李少丹.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4-6.

[2]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6.

[3]李明阳.功能性训练视角下的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31(4):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