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与绘画中的情感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论文学与绘画中的情感表现

唐甜甜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作家和画家一样都会在其文学作品与绘画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通过探究会发现文学和绘画虽然在表达工具、表达形式上会有所差异,但它们又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学有时会运用绘画中的角度选取、画面表达、色彩等技法使文学的语言意象、形象等更加直观的呈现在人们眼前,绘画中会借鉴文学的叙事性作品的组成要素之一情节以及对比、象征、寓意等写作手法来进一步展现画面的表现力以及促进思想感情的表达。

关键词:文学;绘画;情感

文学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作为传达工具来表达作家对现实世界和主观意识抒发的语言艺术;绘画是通过线条、构图、颜色以及其他的技法在一个二维的世界里构造出的视觉艺术。文学和绘画同样都是作者和画家自我思想及情感的表达只不过表达的手段不同,因此同样作为艺术,它们既存在共通之处又有所差别。

  1. 文学与绘画情感表达的比较

文学和绘画虽然同样是作为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方式,但它们之间具有差异性。文学中所描述的形象是不能直接被掌握的,它是无形看不见的,所以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文字语言的描述发挥主动性去联想和反思。比如当我们阅读《水浒传》时,我们可以通过文中对其人物及画面等的描写去感受到各个英雄不同的个性以及各种热血沸腾的打斗场面。同时文学还能展现其中人物的内心丰富的情感思想,较详细的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例如明朝时期出现的世情小说便与当时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有关系。

与文学相比,绘画塑造出的画面形象特征是确定的、直接呈现出在面前的视觉画面,当我们看一幅画时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见画面中有什么、呈现出怎样一个形象;同时西方有许多取材于神话的绘画作品,比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一个貌美的女神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赏者眼前。而文学作品就没有那么直观,比如当人们阅读西方希腊神话,这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从而导致价值观、思想等不同,对希腊神的形象认识也不同。虽然绘画的形象特征表现相较于文学会更直接,但是绘画不擅于去表现一段过程,只能展现某一个瞬间场面,因此画面所呈现出来的这一个瞬间,会是这整个过程中比较特殊、具有蕴意的瞬间。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便描绘了这样一个瞬间: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在说出其中有人出卖了他这一瞬间,十二个门徒闻言后神态动作各不相同的紧张场面。

文学和绘画这两种艺术所呈现的内容、主题与作家和画家的经历及体验相关。例如在西方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由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西方兴起浪漫主义,于是以雨果为代表的作家笔下创作出了许多浪漫主义文学,表达了他们反对新古典主义的程式化和所推崇的理性思想,并提倡注重主观感情的资产阶级观念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同时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绚丽和夸张的想法与手法来创造形象。同样地,在绘画方面浪漫主义画家们也运用鲜明的色彩、夸张和想象的手法、使这时期绘画风格豪迈奔放,和文学作家一样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和提倡追求个性的资产阶级观念思想。可见,文学以及绘画所呈现的主题与创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作家和画家们虽为两种职业,但他们可以运用各自的方式去表达同一事件所产生的思想感情。

作家在写作文章时运用的是单一的黑墨水,不像画家那样运用多种色彩来进行绘画,但是作家创作时也是带有“色彩”的,只不过这种色彩存在于笔墨传达的言语之间。[1]通过运用体现或暗示色彩的语言文字去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而这种具有神秘感的语言文字表达的内涵需要读者去进一步的探索联想与感悟从而获得意义。例如古代诗人骆宾王在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时说:“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体现了鹅的色彩美,塑造出了鹅的生动形象。近代文学作家莫言比较注重人的主观感受,经常运用色彩艺术在他的作品中,例如其笔下的许多带有色彩标题的作品:《白棉花》《白狗秋千架》《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等,色彩感觉在莫言作品的情感表达中常被成为是具有凝聚性的神秘因素,它也许是代表着自身直观的蕴意,又或者是它能表达一种精神内蕴。[2]

二、文学与绘画情感表达的相互借鉴

作家和画家一样都会在其作品中运用各自的手法并相互借鉴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文学作品中抒发情感的抒情性作品的主要载体是抒情诗,而画面是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正如苏东坡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寓情于景,蕴含意境。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两字表达出了沙漠的广袤无垠而又单调乏味的景象,“孤”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闷苦境,“孤烟”终究是会融入大漠中的,但 “直”字又表达出了孤烟的坚毅对大漠枯燥的抗拒;“长河”是一种空间的景象但它也暗示了时间的流动,“落日”使人联想到黄昏的荒凉景象,但“圆”又给人一种亲切而又空旷辽远的感觉;大漠的黄沙、缕缕上升的白烟、闪着白光的长河、橘红的夕阳,彷佛此刻便置身于塞外;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体现了诗人漂泊时内心的孤寂落寞情绪。作家运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体现了塞外苍凉、雄浑的意境美,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塞外风景,情景交融,寄托了自己的情怀。

画家也会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借鉴文学的表达方式去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通过文学叙事内容中的事件、人物、场景,以及虚实对比等手法。情节本是叙事性作品的组成要素之一,绘画也借鉴了文学的构成要素;同时西方的绘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即希腊神话以及《圣经》故事中。例如拉斐尔创作的《西斯廷圣母》描绘了画面中间那一脸坦然又自豪的圣母抱着自己的儿子耶稣准备将他送往人间去拯救人类,左侧的罗马教皇和右侧的圣女来迎接圣子的场景。拉斐尔通过这一事件人物场景进行绘画叙事创作,塑造了一个温柔、世俗化的平民妇女的圣母形象,画面表达出了拉斐尔对女性美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将人文主义思想寓于画中,表达了对神权的反抗、提倡人性。可见,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蕴含了“故事”在其中。西方的素描、油画等以及东方的中国画中常通过虚实对比来更好地表达出物体的生动性、画面的空间感,在体现意境,产生动势的同时还能使画面保持均衡。此外,绘画借鉴文学的表达方式还体现在具有文学性和绘画性的文人画中,在文人画中文人常运用竹、梅、菊、兰、山水等自然景物来象征自己高雅的情操,例如山水象征着淡泊名利、梅花象征着孤芳自赏等,从而抒发自己或苦闷或豪爽的情感。[3]

综上所述,文学和绘画虽然在表达工具、表达形式上会有所差异,但是在作家和画家的创作推动下,两者相互借鉴展现出了相融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更有利于作家和画家去表达思想感情。文学借助绘画的表现手法,能使语言文字表达的场景、意象等更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绘画借鉴文学的对比、象征等写作手法能使画面的内容更加具有表现力。因而,文学与绘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作家和画家如果将文学与绘画的技法相结合,那么这样想必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冯骥才.绘画是文学的梦[J].民主,2002年06期:32-34页

[2]张欢.论文学的“绘画性”[J].艺术教育,2016年11期:61-62页

[3]李小鹿.试论绘画与文学的关系[J].艺术科技,2013年04期:341+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