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矿岩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任务,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陆续把矿山生态治理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矿山的生态环境随着采矿活动的时间和强度而变化,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不同的开采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及时认识到开采过程的破坏性问题,找出有效的措施进行修补是降低伤害的最佳途径。然而,许多环境问题都是在建设过程中或项目建成后出现的,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矿山环境影响因素的查找。下面本文就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转变与实践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转变;实践;
矿业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频发、水土环境破坏及污染、土地资源损毁、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因而,在“十四五”发展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新发展理念融入矿山生态治理全过程、实现新发展理念下矿山生态治理模式创新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传统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1.1 矿山生态治理缺乏全面系统规划
部分地区废弃矿区存在小、散、乱的普遍问题,矿区植被及生态破坏情况不清、底数不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山生态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进。面对区域矿山生态治理,政府或主管单位需要全面系统规划,做好治理模式设计与创新,以顶层规划为“牛鼻子”,有序推进矿山生态治理工作。
1.2 治理形式局限
传统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局限于单纯的项目管理,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没有带来后续产业开发、资源再利用,没有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非常困难,如果没有好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和思路,不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很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矿山的固废污染
除上述污染物外,矿山污染还包括固体废物污染,目前,在各类矿山污染中,固体废物污染是矿山污染中最大的污染问题。从现状来看,矿山固体废物污染涉及到较高比例的尾矿与废弃土石,上述两类污染物共同构成了典型性的矿山污染要素 [1]。尾矿中含有一些溶液和矿砂,这是酸碱溶液,其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属于重金属溶液。如果不注意避免污染,更多的矿砂将混合到附近的水源中。此外,采矿将释放较多的土壤和岩石废物,它来自整个采矿过程,土壤和岩石废物含有有机物和其他杂质[2]。截至目前,矿山固体废物的污染日益严重。
1.4 矿山开采导致的大气环境问题
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由于沙尘的原因会在空气中形成大量的悬浮颗粒,而这些颗粒中可能含有酸性气体,而酸雨就是酸性气体在大气中遇到水蒸气发生作用而形成的。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矿破坏了地质结构和植被,植被被大量破坏就会导致植物的空气净化作用和光合作用被削弱,进而使空气质量逐渐下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矿山开发式治理模式原则
2.1 政策性原则
政策性是开发式治理模式的首要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在国家及当地的发展规划在治理区所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文件的指导下进行方案设计工作,包括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国家政策、法规、本省市出台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条文意见、国家规范及技术标准。通过对相关问价的研究,确定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宏观方向,形成开发式治理模式的编制依据。
2.2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是开发式治理模式的基础原则。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应当因地制宜、一矿一策,根据当前矿山实际情况以及矿山所在地政策法规、条文意见等相关规定,制定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治理方案。
2.3 发展性原则
发展是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必然要求。开发式治理模式要考虑矿区及周边的发展问题,根据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等,结合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对矿区进行土地生产力重建。
2.4 系统性原则
矿山生态环境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矿山生态环境效应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度叠加性。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首先应充分了解矿山所在地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矿区有整体、充分的理解,结合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分析矿山环境现状所表现出的环境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将各个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分类,按照所在地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分析治理成果的后期保障及区域发展,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矿山环境治理模式。
3 矿山开发式治理模式转变
3.1 生态农业型
对于地势平坦、土源、水源充足的废弃矿山,适合开发生态农业来修复,变废地为农用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土地复垦为主力,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废弃矿山进行改造,生态重塑,让荒芜矿山变成平整的肥沃土地,最终形成以种植、展览、科研、采摘等多个产业相结合,和不同产业环节并存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3.2 生态园林型
生态园林型主要适用于依山傍水、远离城镇并具有山水并存条件的废弃矿山。利用植树造林改良土壤。生态修复方面主要采用人工修复模拟自然的方式,运用乔、灌、草、花等植物进行搭配,融入原本的自然系统形成植物群落,对废弃矿山进行修复。可因地制宜地将其发展成湿地公园、运动公园、植物园等具有教育功能的旅游服务区。
3.3 矿山公园型
矿山公园是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的空间地域。矿山公园的修建有利于保护和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有利于推动矿山企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3.4 文化产业型
文化产业类主要针对大规模矿山,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文化完美融合,对于遗留的工业场地和其他建筑物,保留其原有造型,赋予新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将矿山工业类建筑、设施进行重新改造,继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成为集画廊、影视基地、艺术之家等融入旅游活动的文化产业区。
3.5 博览场馆型
对于文化基础浓厚的地区,废弃矿山可以考虑实现教育科普的功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矿业文化、教育科普、科技研究和史料收藏为整体的场馆。借助于文字、图像、语音等解说方式让大家浏览,充分了解矿山开采历史、同类大规模矿山分布及开采情况及国家对本矿山的重视。
3.6 综合利用型
综合利用型主要适用于城镇周边、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影响重大、开发附加值高的废弃矿山。对于此类矿山,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发挥城市功能,进行综合整治。可以打造居住小镇、主题公园、乡村旅游、休闲运动、度假休养相结合的特色项目,构建综合型主题小镇,既实现生态效益,又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生态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遵循优先考虑矿山损毁土地集中连片、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人居环境,位于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两岸、重要城市周边等部署原则,因地制宜开展植被恢复、地形地貌重塑、土地复垦等综合治理,构建多元化动植物生态网络结构,消除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绿水发展,以提升流域内矿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助推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星.城市大气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探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01):102-104.
[2] 张宣.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及方法[J].环境与发展,2020(01):185-186.
[3] 何金.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及方法探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09):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