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劳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立足劳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

徐林荣 1 孙德学 2

1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第一小学, 四川省凉山州 615200

2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第三小学,四川省凉山州615200

摘要: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小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前言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欲成才,得先成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教育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之一,过去一段时间,劳动教育存在着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融通德、智、体、美、劳实现“五育并举”,以劳动化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帮助学生在躬行实践的劳动中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实现劳以养德、劳以增智、劳以强体、劳以育美的育人效果。

1以劳养德

1.1劳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生产的过程中,分工要求每一个成员对自己所在的工作环节负责,如果因为自己的懈怠和懒惰而使整个集体的利益受到损失,那么这个人不但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讨伐,同时也要承担集体的惩罚。因此,在集体中进行的劳动教育能够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个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1.2劳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能力

小学生将来会成长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拥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是积极投入到民族复兴这项伟大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认为有组织的劳动能够培养集体成员良好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善于命令”和“善于服从”两个部分。组织者要学会“善于命令”,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力而自傲,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命令承载着大多数集体成员的意志时,他才能够发出命令。对组织者发出的命令要用积极的态度给予回应,拥护正确的命令。

1.3劳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奉献精神

劳动教育尤其是生产劳动教育在组织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这种长时期的劳动组织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甘于奉献却又不求回报,仅仅凭借着对集体的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而努力工作,而这些人对后来的集体成员也是一种很好的模范示范,催促他们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奉献自己的力量。

1.4劳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由“小我”到“大我”的意识形态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最基本的分配方式,劳动理所当然是获取所需的前提。集体中的共同劳动可以培养出一种同志关系,这种同志关系表现为要求他人跟自己一样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劳作,对劳动者保持亲属般的友谊和爱护,而对那些不劳动的人表现出谴责和愤怒。

2以劳增智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孩子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动手实践,这里的动手实践不仅仅是做手工(何况做手工也是劳动)。动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劳动,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中学阶段,劳动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应与家长、社会携手,对劳动进行巧妙设计、组织和引导,促使孩子们对司空见惯的劳动也充满无穷乐趣和创造欲望,正确引导孩子们在劳动中进行创造,注重孩子们的创造体验。

3以劳强体

卡尔·马克思认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即“身体”存在,是肉体的组织和有自然生命力的对象化存在的结合体。身体赋予人类“生”的可能性,也规定了人类“生”的界限。但是,身体的界定性并没有阻滞其主观能动性,它始终表现为开放且具有自主完善功能的系统,明显具有与对象世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特征。如果从生命维度来解读“身体”是一种原始表达,那么将身体置于丰富的社会的实践活动之中,身体具体而生动的自主能动性就显现无遗。

劳动教育的一切形式和活动围绕“身体”展开。身体,并非西方传统哲学所指的肉身之躯,应该指身心交融的、与所处环境可交流的、可实现自主体悟进而促进自身完善的身体,只有具备上述完整属性的身体方能称之为“身体”。从“身体”出发,使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回归“身体”本身,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

遍观人类所有文化形式,劳动是完善人类身体器官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人与自然这一维度,劳动是打通身体与自然的桥梁。然而,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孤岛”教育,在学校这一相对稳定的人造环境中进行,不仅将人与自然相隔离,而且使学生的身体逐渐远离原始自然环境的淬炼,引发身体虚弱和衰退的危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身体视域下审视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的体系中审视劳动教育,回归劳动的本质才能回归劳动教育的初心,只有让学生通过身心融合、身体力行、亲近自然地开展劳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而为人的自我,真正地融入自然环境、回归现实生活、投身社会劳动,在增强身体机能的同时,成长为主体自觉、身心解放、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4以劳育美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早在婴儿期,儿童的审美心理就已经萌芽,在以后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下,儿童的审美心理逐步发展。作为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断积累、接受知识面逐步扩大,加上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提高,情感世界不断丰富,这一阶段他们的审美、创美能力进一步增强,正是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和创美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因为教育者缺少这方面的有意识引导和培养,那么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就会视在校值日、公益劳动等为劳役。当劳动成为劳役时,不仅劳动素质培养落空了,审美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劳动作为教育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与其他诸方面的教育作用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些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关系不能实现,劳动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义务,不论对智慧还是对心灵都不会有何裨益。”因此,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开展劳动、审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我们将劳动去“任务化”,添“审美化”时,也就是劳动教育真正到来之时。这是因为人在通过劳动认识世界的同时创造美,从而确立起对劳动、创造和认识的美感,这时才能达到劳动与情感和审美教育的统一。创造劳动的美,这是一个完整的教育领域。

5结束语

总之,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理念,着力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以劳动育人为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曾成栋.论蔡元培之“五育”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李奕."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18,000(010):16-18.

[3]吴志华,纪秀花,邵秀芹,等."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国际教育论坛,2020,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