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协同规划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村庄协同规划研究综述

姜燕飞

仙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浙江省台州市 317300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解决“三农”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用好用活自然资源政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下,全国各地在推进协同规划过程中皆获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暴露了部分问题,这些都为村庄规划工作积累了经验,然而面对存在的问题,也需认真分析探讨,为推进协同规划工作助力。

关键词:村庄协同规划

引言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逐年加剧,乡村地区的产业模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转变,现有建设引导和空间管控方式等方面问题频出,尤其在人口、土地、产业等资源要素配置中冲突不断,形成了建设乱和管控弱的局面。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的规划大多是以居民点为主的“建设规划”,主要关注村庄的物质环境整治,且多套用城市规划的思路,并未形成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乡村规划体系,难以解决复杂的乡村问题。

1协同规划含义

“协同规划”的核心在于协同,“协同”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但对于“协同”一词目前还没有十分统一且具体的解释。从内涵机制上将协同解释为“不同形式的、组织在一起共同工作以达成某项目标”。从过程内容角度将协同定义为包含了共同规范以及互惠原则,自主或半自主行动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就共同关注议题解决方案进行决策的互动过程。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还将协同一词解释为主动与被动的交互作用关系。在社会制度不同的背景下,简单引用模仿西方理论的协同规划难以适应中国社会需求,于是国内一些学者对协同规划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带有自我意识的解读。一些学者认为协同规划是以协同论及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协同平台使得规划过程中主体、价值、技术方法等实现相互协调优化的循环过程,通过邀请相关利益主体进入规划程序,共同体验并建立起共享关系,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协作最终达成相同目标。协同规划是通过整合多个矛盾体,使得其内部组成要素之间形成协调状态,最终实现整体协调优于个体的过程。2021年发布的《城乡规划学名词》一书中则将“协同规划”解释为“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建立协调平台,不断实现要素的协调、优化与整合,从而确定目标的过程”。总结可知,协同规划中包含了多个不同的规划或参与者等参与主体,同时还具有共同或相似的规划预定目标,因此协同规划可以理解为多个利益主体通过一定的协调方法及途径共同实现相同或相似目标的过程。

2村庄协同规划相关策略

2.1以村庄规划统筹全域空间管制层级

一是内容上明确全域国土空间用途。这一层级重点是在广域范围上的横向拓展,全面落实村庄规划全域全要素的覆盖。核心内容是对全域国土空间用途予以明确,并提出相关管控要求,主要包括:第一,充分衔接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三条控制线”管控要素。第二,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优化居民点建设用地布局,明确村庄建设用地边界。第三,对接产业发展诉求,明确居民点之外产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空间,并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明确其功能,对于产业空间尚不明确的村庄,应形成“指标+准入”的管控规则。第四,结合农业生产要求,对农业空间进一步优化完善,提出农业产业重点片区划分,指导开展耕地整治工作。第五,结合生态资源分布特征,提出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的相关要求,明确“山水林湖草沙”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的空间布局。第六,完善配套支撑体系,提出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要求,落实配套规模与点位布局。二是工作上落实规划实施抓手。村庄规划的横向拓展,使得规划实施操作面对的情景更加多维和复杂,对于建设用地以外的农业与生态空间,规划用途管控的落实需要更详尽的实施方案以及多部门协调机制。因此,应进一步强化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充分对接,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作为村庄规划统筹全域空间管控目标实施的抓手。

2.2重视人本内涵,调动村民积极性

吸纳村民意见、提高村民参与度是落实村庄规划的重要途径。需要在尽可能多的流程细节中体现民主性,如在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基础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研判、规划目标和规划内容制订、建设项目拟订和实施的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村庄规划,落实规划细节,突出人本内涵。全民参与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村民的需求和意愿,需要规划技术人员掌握和取舍村民各类诉求,找准各方利益共同点,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村两委构建沟通桥梁,实现村庄规划公众参与。在调动村民积极性方面,工作人员也需积极引导村民做好前期的产业选择、产业定位和产业运行工作,不仅使村民参与村庄规划,还能使其真正感受到村庄规划所带来的效益。

2.3加强调研核实,创新解决规划不落地的问题

在村庄规划进程中,规划人员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了解村庄内部人员实际流失情况,针对职能不衔接的实际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前期的调研工作一定要细致深入,全面做好现场勘测,多与乡村居民沟通交流,扎实的基础工作是后续决策的重要依托。规划人员要收集各方面资料,包括风土人情、发展历史、民俗等,了解村庄中的主要经济产业及居民的收入来源。调研结束后,要形成相关文档,及时总结,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此外,要针对村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系统化整理,提出解决方案。针对规划不落地的问题,需要根据村庄规划的诉求及目标加强调研,创新性地解决规划不落地的问题,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完善公益设施的角度入手,结合政策的指向,运用调研后的数据保障规划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同时也要避免村庄用地的生态被破坏,着重通过土地的重新规划利用,提高村民的实际收入,立足于长远推进解决措施落实。此外,相关人员可通过开设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更加顺畅的沟通渠道,以解决规划目标和实际脱节的问题。在沟通平台中可将村庄的相关设想展示出来,加强村庄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建设,广泛吸取社会建议,选取对村庄发展有益的部分进行重点性建设,作为关键性项目进行打造。综合平台的工作方式也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村庄规划,参与村庄规划、探索、建设及运营一体化的过程,加强管理和规划的科学性。

结语

村庄协同规划作为协调村庄中各类规划、落实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其作用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更为突出。在今后的村庄协同规划研究中,应该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积极探讨村庄规划全流程协同的机制,结合数字技术来优化村庄规划横向协同、纵向协调的技术方法,同时探索更加便捷、高效、喜闻乐见的参与方法与途径,增强主体之间的协同。

参考文献

[1]王丰龙,陈倩敏,许艳艳,等.沟通式规划理论的简介,批判与借鉴[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06):82-90.

[2]阮并晶,张绍良,恽如伟,等.沟通式规划理论发展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9,33(05):38-41+78.

[3]董金柱.国外协作式规划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4(02):48-52.

[4]丁剑秋,章小慧.民主立方理论下的乡村规划公众参与探索——以枣阳东郊村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