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效用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西索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旅游开发效用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西索村为例

刘憶 王禹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摘要:旅游对传统村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通过物质形态逐步显现出来, 促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发生演变。该文基于形态学的视角, 以四川省马尔康市西索村为例, 以明清时期聚落形成至今的形态变化为线索, 将空间形态演变分为缓慢生长阶段、组团扩张阶段和巨变发展阶段, 分析旅游在传统村落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结形态演变的特征。最后该文认为:旅游及旅游相关经济对增强城镇集聚核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进了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进程。通过研究以期为旅游城镇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旅游业已成为带动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加速了旅游设施的建设;这个过程既推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对旅游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以旅游开发效用下传统村落西索村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为例, 通过对四川省马尔康市西索村的实证研究, 借助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方法,分析空间形态特征及成因, 探讨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旅游开发效用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本质特征;以期为传统村落发展及村落旅游开发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1. 村落概述

西索民居始建于明清时期,面朝梭磨河和纳足沟,背靠农田和柯基多山,是马尔康地区保留最为完善的嘉绒藏族传统村落。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分为两个村民小组,村域范围约为95平方公里。研究范围约36.93公顷,包括以西索民居、卓克基土司官寨、游客中心、红军长征纪念馆及商业中心(嘉绒崇康街)为主的人文景观集中分布区域,以及周围山水田等自然环境(后文将这一部分统一称为西索村)。

  1. 旅游开发效用下的西索村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旅游开发过程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从传统向现代演进,如经济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转变。根据这一过程的空间形态演化特征,本文将西索村空间形态演变分为3个阶段:①明清时期至解放前的缓慢生长阶段,技术条件与制度政策的制约使得村落空间形态发展缓慢;②1949-2000年的组团扩张阶段,土地和经济制度的改革使得村落建设活动频繁,空间规模逐渐扩大;③2000—2019年的巨变发展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兴起,使得西索村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变,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发生巨变。

    1. 明清时期至解放前的缓慢生长阶段

西索村的形成是基于土司制度,土司官寨是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统治的功能,形成了初始的聚落模式。西索村衍生发展阶段的主要驱动力为区位条件与政治经济制度。西索村因为紧邻马尔康处于交通要塞,作为商贸集散的必经之路。在已有建筑的周边形成了商业者、手工业者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形成了商贸街。同时随着西索村落的发展,官寨仍然是政治文化中心,依然具有统治的功能。西索村的空间形态演变,在整体形态上由西向东趋近水流与公路发展,功能上演变补充了缺失的商业功能。而这时街巷空间简洁,村里步道为田埂路,西索村内部与四周多为住民的耕地。

    1. 1949-2000年的组团扩张阶段

该时期人口数量在政治政策影响下开始扩大,村落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在生活便利性的影响下沿河边布置,逐步形成了西索民居现在的平面格局。改土归流之后,丹达伦寺成为西索村内商人、匠人公有的祈福寺庙。

同时随着计划经济的到来,合作社、供销社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设施在梭磨河以北的空地建成,城镇聚落开始沿道路发展,随后建成了卓克基镇政府、卓克基小学、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同时商业店铺、饭店等商业设施,这一片土地的建筑设施,则是对西索村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补充。而西索民居的空间形态则是以原有路网为框架,进行填充式发展,村落内开始出现散点式布置的地块,地块内建筑多是独立式布置。

    1. 2000—2022年的巨变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西索村是根据国家政策和方针、地方政府指导以及村镇旅游开发的需求推进进行更新演变,主要通过建筑内部更新的方式增加了旅游需求较为突出的功能,如旅游客栈、民居农家乐等,为配合民居改造还增设了统一牲畜养殖点,重建了卓克基土司官寨并作为景点进行旅游观光,这些都是这一阶段政策背景和发展需求进行的村落功能的调整。西索村根据更进一步的旅游发展需求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而进行大面积的地块更新,如将梭磨河北岸的地块进行统一的规划重建,建成具有现代特色的商业街——游客接待中心——红军长征纪念馆的组团式大体量建筑,同时增设了多处集中停车场,村落旅游功能逐步形成。西索村在旅游开发至今更新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商住居民区—土司官寨区—公共与商业设施区的三组团结构。其中,民居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现代化改建,民居沿主要街巷的部分为步行空间,其他为旅居空间,呈现“商住结合”的形式。

  1. 旅游开发效用下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3.1历史事件的促进

直至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阿来《尘埃落定》2003年搬上银幕,卓克基土司官寨与西索民居的魅力才让世人所熟知。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能使资金、技术和人流等要素在短期内被大量的投入到旅游与建设发展中,这类重要的外部事件会打破村落原有的平衡稳定的发展状态,甚至对村落带来变革性的影响。历史事件的发生是西索村一步步走上了旅游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加速了村落的旅游发展与建设,在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村落会进入以这一标志事件为开端的发展阶段。历史事件的促进是西索村空间形态演变的突变点。

3.2政府决策的指引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调控。自2000年以来西索民居就已作为马尔康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在西索村,政府的决策引导是重要的“动力支撑”。根据历史诱发事件的发生,政府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制定相应的规划等推动西索村旅游发展与空间建设。

3.3经济的增长因素

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卓克基居民生产生活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农牧结合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以耕地面积多少和牧场面积大小来确定聚落的规模。卓克基镇周围有丰富的农田,土地肥沃、气候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河谷和山坡地带。另外,按照当地的传统,多出的劳动力要么出去打工,要么自己去开垦新的村落。这些做法总能保证人的活动不会超出环境的容量,这些都是以当地农业生产方式为背景而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卓克基以往生产生活方式不再单单停留在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而是以多种产业相结合的模式。随着西索村全面的旅游开发,居民收入的增长,对居住生活环境就有了更高的需求。部分村民不满原来传统的民居,想居住在更方便的现代楼房,以满足居住舒适性需求和自家商铺经营,村庄的建筑风貌随之改变。

  1. 结语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给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然而,旅游开发效用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发生较为差异化的演变。通过对马尔康市西索村的个案进行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演变分为缓慢生长阶段、组团扩张阶段和巨变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历史事件的促进、政府决策的指引和经济的增长因素。文章通过对旅游开发效用下的西索村的形态演变和特征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村落形态演变的背景和动力,为旅游影响下的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柳思瑶.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以周原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11):22-24.DOI:10.19892/j.cnki.csjz.2020.11.006.

[2]车震宇.旅游发展中传统村落向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J].旅游学刊,2017,32(01):10-11.

[3]薛艳青. 旅游发展视阈下关中平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长安大学,2021.

[4]王茵茵,崔玲,陈向军.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特征分析——以大理市喜洲镇为例[J].华中建筑,2013,31(04):156-160.DOI:10.13942/j.cnki.hzjz.2013.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