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五中学
摘要:文物古迹是具象化的历史,是历史变迁的物质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人类的不可再生性的共有财富。以湛江的古迹遗存为例,以研学主题课的方式开展历史教学,把文物保护和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关键词:文物保护 赤坎古商埠 家国情怀 研学主题课
一 古迹和古迹保护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遗产,是时代的象征,是前人留下的珍宝。文物古迹承载了历史的风霜,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和书籍、文字相比,文物古迹更直观、更真实,它的实体化和可触碰性,是语言、文字所不能比拟的,它完整而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状况。作者认同,目前的中学历史教材的确是学生认知历史文物的优质资源,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把真实的文物遗迹和中学历史知识相结合,把文物保护和中学历史教学相融合,就成为了我们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国家组织和世界组织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与宣传,文物古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性,从各地方政府纷纷为当地的文物古迹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可以有所了解;从人们热衷于文化旅游、谴责破坏文物的行为,也可以有所感知。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文物古迹,就是保护人类的不可再生性的共同财富。
虽然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但是能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和直观地去实地观摩的机会还是很稀少的。因此,我们主张要活学、活用本地的文物古迹资源,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原貌,保护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二 湛江的古迹遗存和古迹保护现状
粤西地区的文化古迹资源丰富,其中湛江为文物大市,湛江的文化古迹数量和保护工作情况集中体现着粤西地区的整体状况。据湛江市文广新局介绍,湛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000余处,在这些文化古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7处、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8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5处。另有一批风格各异的古城镇、古村落和古街区,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各1处。①
湛江市赤坎老城区是湛江市历史最悠久的地域,曾经作为湛江中心城区,是历史悠久的古商埠,有着多处明清时期的古迹遗存。2009年12月,从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文化局了解到:该区自2008年1月启动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已完成全区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新发现文物114处。按照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在140处普查点中,古墓葬1处,古建筑28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06处。尤其是所挖掘出赤坎埠古码头共10处,为盛极一时的赤坎古商埠文明提供了有力证据。②
城市文物古迹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具有独特性、不可再生性。作者认为,城市文物古迹的保护,意义不仅是保留了地方志的实证,留存了城市的记忆,而且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发展脉络的延续。当前,湛江拟对各区内各个文物点进行统一挂牌,对重点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系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还出版了《赤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等。③另外,2019年,湛江市古迹保护协会与湛江市明德艺术馆合作,共同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其中,“老街画展”展示了湛江古商埠的旧情风貌,宣讲文物古迹文化,展示祖国美,家乡好。并且,让部分已经消失的文物古迹,通过相片及画家回忆,在画中重现旧貌、延续生命,引来了大批民众观赏,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保护古迹具有重要的意义。湛江市明德艺术馆位于赤坎区民主路46号,是由明清时期的广州湾“明德钱庄”旧址改造而成的艺术馆,运用传统工艺对钱庄按旧貌进行修缮,使该文物古迹得到维护和活化利用,广大市民和各地游客又多了一处可以免费参观的“文化大观园”。④
但是,我们也认为当前湛江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其一,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亟待加强。由于对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认识不足,不少地方出现建设性破坏现象,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街区、民居被拆除。其二,保护资金短缺。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尚未纳入湛江等粤西地区各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致使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基础性工作及抢救性工作难以开展。一些文物古迹资源集中分布在城区的县(市、区),多年来虽有整治利用古街区的意向和规划,但一直受资金不足的制约而寸步难行。其三,文物保护队伍和机构不健全。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文物保护队伍和机构建设不适应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以湛江市为例,全市71名专职文博人员中,仅有副高职称2人,尚有36人无专业技术资格。目前,粤西地区除地级市的文广新局配置文物科,有专职的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外,各县(市、区)文广新局都没有文物科(股),也没有专职的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其四,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效应不明显。湛江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利用工作重视得不够,名城(镇、村)精神、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功能未有效发挥,造成名城(镇、村)没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⑤
三 文物古迹与中学历史教学相结合
常规的中学历史教学以课本为载体,以传播人类文明为主线来传授历史知识,教学资源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效果并不明显。作者认为,把户外探知现存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好奇心会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同时也能很好地推动文物保护的工作。以“探寻《隐秘的角落》里的湛江古迹遗存”的研学主题课为例,在教学设计中,课前,作者引领研学的学生们探访了赤坎老城区的古迹遗存,走访了赤坎10处古商埠。课中,邀请参加研学的学生分享自己探访古迹的经历,讲述自己在探访古迹后的收获和疑问。这些学生们声情并茂的演讲,配合在古迹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让课堂气氛活跃,惊叹声连连不绝。本校的学生多数都是湛江市本地人,看着研学的学生们展示的古迹照片,感觉熟悉又陌生;听着他们讲述古迹的由来,感觉好奇又新鲜。通过亲身探访古迹,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活化的历史、身边的历史、可碰触的历史。课中,作者还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请学生们围绕着“古迹急需修缮,但缺乏资金与合理方案”的主题展开讨论,积极为市政文物保护出谋献策。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们纷纷主动发言,为家乡、为文物保护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议。学生们把建议一一记录下来,包括:加大宣传力度,利用赤坎老城区是影视作品拍摄地点的网络热度,多渠道宣传湛江的古迹,吸引游客,盘活旅游商贸;多方引资,打造古迹文化城,整体保护和恢复古迹的原貌,把古迹保护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发展数字化技术,把古迹制作成VR(虚拟现实技术)作品,使古迹能通过VR眼镜,以3D效果立体呈现,用沉浸式体验来吸引网络流量,VR作品既可以延长古迹的生命周期,又可以筹集资金等。通过这种类型的研学主题课,使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也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保护文物古迹的种子,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深植“家国情怀”。
四 文物古迹保护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文物古迹保护,人人有责,其中民间力量最活跃,但是文物保护依然以国家组织为主导。当前,政府部门的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大,亮点纷呈,但是从整体来看,投入的人力、物力仍不能满足保护文物古迹的迫切需要。在日晒和风雨的侵袭下,湛江一些文物古迹出现了坍塌和严重风化现象。以湛江赤坎10处古商埠为例,只有2处古商埠保存较为完好,另外8处古商埠已经残破不堪或者不复原貌。我们认为,不但文物保护需要资金支持,而且历史教学中,引进VR技术和组织户外探访活动,也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和安全问题。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对赤坎古商埠的历史发展脉络缺乏具体认知,只能作整体简述。另外,由于缺乏人证和物证的二重证据,赤坎古迹遗存的历史发展缺乏故事性和延续性。这些都不能满足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五 结语
总之,文物古迹是具象化的历史,是人类文化的沧海遗珠。保护文物古迹,人人有责;保护文物古迹,从我做起,从中学历史教学做起。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推广文物保护意识,深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保护文物的种子。
参考文献:
*本文为2019年度湛江市赤坎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湛江古迹遗存在历史科‘家国情怀’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ZJCKYB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⑤卓朝兴 胡永德:《湛江市文化古迹保护现状堪忧》.湛江晚报.2012年3月12日
②③《关于公布赤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通知》.赤坎区人民政府.2014年02月14日
④卓朝兴:《湛江文物古迹保护工作亮点纷呈》.湛江晚报数字报.2019年10月30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