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
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探讨德育渗透的问题,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这决定了其与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道德教育的最佳选择。本文基于目标、教材、教学、教师四个维度进行实践探究。并在此维度上探索出“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立德树人;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知德合一;以教学方法为主线——德识并行; 以教师个人为榜样——德行化人”德育渗透实践策略。本文旨在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及增强其实践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解决策略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对德育渗透越来越重视,德育渗透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小学语文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已是时代所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且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德育渗透。所谓渗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的培育,这应该是整个语文教育要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也具有了更加丰富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小学生还处于身体和心智的初期,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对是非的判断力是十分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启蒙阶段,但他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他们的可塑性是极强的。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秉持素质教育思想、科学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常常是表面化、片面化的,如果此时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会导致其误入歧途,便追悔莫及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对学生的教育责无旁贷,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少是正确的是非观,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其全面发展[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应当把握好“教学的教育性”特征,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一书中提到“教学的教育性”这一观点,即教学不仅是教知识,而且是培养品德,道德教育是各科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是教育的起点与终点。《大学》里有一句话明确了接受教育的本质在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该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目标,渗透德育教育。
(二)以教材内容为依托——知德合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内容,包括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诸多德育元素。例如在小学低段,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d t n l”一文中的儿歌《轻轻地》写到“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这一课文内容背后隐藏着对生命的珍爱和保护环境的德育内容,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花草树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珍惜和保护它们。再如课文《升国旗》中写到“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通过简短的语言,让学生理解国旗,尊重国旗。将爱国的情感种子埋在幼小的心灵深处。
在小学中段,德育内容以及对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引导则显得更为深刻。在课文《爬天都峰》中有这样的一段“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你们这一老一小,可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三句话作为本篇课文的结尾,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我”和“老爷爷”历尽千辛万苦不放弃终于登上天都峰的峰顶,是因为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同时也写出了只要我们多看看别人身上的长处,就会取得进步,鼓励学生努力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再如课文《小英雄雨来中》的语句:“他两眼直冒金星,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字字句句震撼人心,雨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英雄精神也令我们大感佩服。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对于敌人鬼子的愤慨之情油然而生。
小学高段中,着重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四篇课文选自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学生在学习这些古典名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发扬传统文化。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四篇课文《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中展现了在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一个个催人奋进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先烈,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语文课堂中应当重视去挖掘课文内容中的价值因素,实现知识教学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相信语文课本中那一个个充满着道德智慧的故事、事件或者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品德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在所有方法的选择上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欣赏性原则、二是生活性原则。欣赏性原则就是要让德育成为一个可欣赏、可享受的审美、立美过程,就是要让美的法则成为德育活动的一个准则。语文课本中有语言美、意境美、形式美。语文教学就是要发掘出这些美,通过结合美与善,来发挥其德育的功效。[3]同时,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还需要注重生活性原则。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进而自觉主动地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基于以上原则,我将利用以下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讲授理解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德育与智育的自然融合。例如在《猫》这篇课文中,作者说笔下的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有时温柔可亲,有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如此矛盾的语言文字,其实是在明贬实褒,是要让学生感受作者喜爱猫,把猫当做家人来看待,进而引导学生关心动物、热爱生命。
(二)情境创设法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该以与课文语境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模拟真实情景以制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投入到学习中,理解课文意义。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海上日出》为例,具体分析如何进行情景创设。在《海上日出》一文中,重难点在那于如何让学生感受日出的颜色变化美、光亮变化美、位置变化美。
《海上日出》教学片段设计
师生共同探讨日出的颜色变化、亮光变化、位置变化。
1.利用图片,创设情景
学生通过圈画词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
教师通过一组图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颜色的变化美。
2.联系生活,创设情景
学生通过圈画词语,找出描写亮光的词语。
教师利用教室的灯光,通过开关灯来让学生感受刹那间日出亮光的巨大反差。
3.自主体验,身临其境
学生找出描写位置的句子“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让学生学着太阳跳出海面,先是站着跳,接着体会太阳负着重荷,学生驼着背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获得体验感,感受到大自然极富魅力的精彩瞬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
(三)榜样示范法
《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了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上正处于模仿他人的重要时期,利用教材中的榜样人物的良好品行、典型事例来引导孩子思考并向其学习。例如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勇敢、车胤的的勤勉认真、梅兰芳的民族气节、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宋庆龄的诚信……相信这些榜样人物一定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正面的引导作用。
(四)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些活动,以巩固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来渗透道德教育。例如可以举办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感动人物分享会……通过这些活动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集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活动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一种影响。良好的师德风范是最直接的德育渗透方式。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一言一次、一动一行都可能对学生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如此。老师在他们心中是非常具有话语权的一个崇高形象,他们不仅向老师学习课本知识,也会对这样一个崇高形象的言行进行学习模仿。所以我们上课时要文明用语,面带微笑,用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歧视,不嘲笑,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用自己的高尚品质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逐步成为一个明辨是非的、有正确三观的人;在课后,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年纪虽小但十分敏感,你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他们感知,所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是以身作则的前提,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低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克己慎行、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能力,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影响学生的言语行为,无形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的、有思想情操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运用智慧讲语文知识与德育内容结合起来,只有讲语文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五、结语
有人说,语文是中国人的第一堂审美课,也许现在可以这样说:语文是中国人第一堂思想品德课。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通过语文我们真正学了听、说、读、写,而此时,语文有了更加重要的职责——德育渗透。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沐浴语文知识阳光的同时,还要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帮助学生成为一名有审美情趣和健康三观的人。
[1] 赵本毅.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分析[J]. 思维与智慧, 2021(06): 58.
[2] 王磊, 张景斌. 学科育人的理论逻辑、价值内容与实践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19, (30): 1-4.
[3] 叶飞. 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9, 29(08): 48-51+5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