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 , 湖北省 潜江市 433124
摘要:通过对ZJ油田Z返新地震三维资料的重新解释,运用属性分析和叠前密度反演技术,发现在Z30井区南部存在地震异常体,同时,加强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以及砂体尖灭线分布研究,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该区域的成藏要素,总结出了这一带的成藏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对该区域的油藏进行了潜力分析,并与生产动态资料相结合,认为该区具备进一步评价的潜力。
ZJ油田从1967年开始地震勘探工作,经历了普查、详查和精查三个阶段。到1989年,钻探井9口,除X8井外,均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1989年在该区实施三维地震勘探,1990年对该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处理,发现和落实了曾家滩背斜、江家台背斜、刘家土地断鼻等局部盐隆小背斜构造。1992年5月在曾家滩背斜钻探Z9井,试油获高产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ZJ油田。
2004年通过加强地层精细对比及沉积相研究,该地区勘探有了新的进展,先后发现了Z30、Z31及Z32井区等圈闭。同年10月部署钻探了Z31井,地质录井发现油迹粉砂岩11.4m/6层,油斑粉砂岩4.0m/3层,对其油层压裂投产,获日产油1.3t。2016年通过对Z返新地震三维资料的重新解释,通过属性分析和叠前密度反演,发现在Z30井区南部存在地震异常体,继而部署了滚动探井Z31斜-3井,该井在Eq31测井解释油层2层4.4m。下泵压裂求产,日产油达7.1t,含水53.5%,目前生产稳定。该井的成功不仅是油藏认识的突破,也落实了商业储量。
JHPD是白垩系、第三系陆相沉积地层分布范围所构成的沉积盆地。潜江凹陷位于JHPD中部,是受北东向正断层控制的双断箕状凹陷。北西边界为潜北断层,其前缘是下第三系潜江组的沉积中心;东南边界为通海口断层,主要控制白垩系和下第三系早期的沉积。
JHPD属燕山运动发展起来的白垩-第三纪断陷盆地。早白垩世为拱张开裂阶段,晚白垩世为断陷发育阶段,早第三纪古新世-早始新世为区域坳陷发育阶段,中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湖盆收缩,块断活动加剧,渐新世末期盆地大幅度抬升,北东向断裂活动强烈。以上构造活动将盆地分割成7个凹陷,形成现今盆地的构造格局。
潜三段沉积后,由于通海口断裂和潜北断裂的扭应力加剧活动,使断裂两盘发生位移,通海口断层东盘相对向北,潜北断层北盘相对向西,产生了逆时针方向的旋扭作用,使潜江凹陷北部发展了周矶旋卷构造。其结果就是在潜江凹陷内广泛发育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体系,共有227条断层,其中一级断层2条,二级断层5条,三级断层220条,由于主要是一、二级断层盐湖的形成演化有强烈的控制作用,而三级断层主要控制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通过对200km2连片资料的精细解释,共发现和落实大小断层20余条,表明研究区断裂不是很发育。这些断层在剖面上大多上陡下缓呈“Y”型、反“Y”型、“人”字型及“入”型;在平面上走向大多数为北东向,极少数为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呈“雁列式”排列。
Z31井区为三维地震满覆盖区。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数据,编制了ZJ油田Z31井区潜31油组顶面构造图。Z31圈闭位于潜江凹陷Z返断裂带西侧,为Z返断层所夹持,处于Z返2断层上升盘,Z返3号断层下降盘。构造面貌表现为一向北西逐渐抬升的斜坡,地层倾角11°。
钻井揭示的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广华寺组,下第三系荆河镇组和潜江组。平原组与广华寺组,广华寺组与荆河镇组为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层为整合接触,地层层序正常。
ZJ地区储层的碎屑成分主要以长石质石英砂岩为主,胶结物以碳酸盐类、泥质硬石膏和铁白云石为主,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粘土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次为绿泥石。粘土矿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相对含量为75.4%,次为绿泥石,相对含量为19.4%,伊蒙混层矿物相对含量占5.2%。
为了比较真实描述储层在平面及纵向上的分布特点,开展了单砂体精细对比、单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分析等,为分析成藏有利区打下基础。本次以ZJ断裂带地区潜三段,利用单砂体划分技术,根据潜三段岩性特征、测井相模式,编制了单砂体平面分布图。总的来说研究区物源来自西北方向,砂体自西北向南东延伸直至尖灭。潜三段砂体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延伸较远,而且相对较厚,砂体由西北到东南变薄,主要呈指状分布,在Z35~X2~X15一带尖灭。
本区主要目的层为古近系潜江组,属盐湖相沉积环境,物源来自西北方向。潜313小层沉积时期主要受荆门凹陷物源影响,砂体分布较广,工区内自北向南均有砂岩分布,但是向东延伸不远,厚度也不大,最薄仅1m,最厚14.8m,一般为4m左右。
潜312小层砂体分布与潜313小层相似,砂体成因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自西向东呈朵状分布,厚度一般在4-10米左右,在H29斜-2井最厚达12米。潜3
11小层砂体与潜312小层砂体发育有继承性,但厚度偏小,多数在3m左右,砂体总体上自西向东成朵状延展,北部的一支砂体成舌状向东较远,延伸到了Z24井附近。
该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岩性主要为粉砂岩,下部为厚层粉砂岩,向上变细为泥质粉砂岩与泥岩薄互层,与下伏泥岩呈突变接触,正粒序特征明显,地层颜色为灰绿、灰黄和灰棕色组成的杂色层,底部发育冲刷面,具有典型的槽状层理、平行层理,伴有块状层理,层理面和层面上都富集植物碎片,伽玛曲线为钟形正粒序特征。
ZJ断裂带大多数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ZJ地区与断层配置的构造斜坡带上。主力生油区有效供油、三角洲前缘相带及多而集中的砂岩尖灭线、有效的直接盖层、侧向上构造和断层封挡和合理的生储盖配置是控制岩性成藏的五个主要因素。总之,ZJ断裂带三角洲前缘沉积既有很厚的生油层,又有分选较好的优质储集层。加之沉积过程中局部的湖进与湖退比较频繁,幅度也较大,这样就可以形成众多的、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进而形成油气丰富的油气聚集带。
Z31井区油层主要分布在潜31油组顶部1、2号小层,平面上分布稳定,连通性较好。油藏高部位油气富集,低部位周31斜-1井钻遇同层,为岩性-构造油藏。
1、ZJ断裂带地区潜三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自西北向南东延伸分布,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成指状向南东延伸较远,并逐渐变薄尖灭,局部发育有砂坝。结合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该区极易形成上倾尖灭岩性圈闭。
2、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对构造进行重新落实,结合沉积相研究开展小层精细对比,对潜32、潜41、潜42以及潜43等主力油组重新绘制砂体展布图,并与生产动态资料相结合,认为Z31井区具备进一步评价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