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德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2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德育思考

郑义

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 广东省广州市 511400

摘要:在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下,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阶段德育工作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学校需要围绕国家和社会的育人要求,结合校情、学情,找准方向、定好目标,建立全面的德育体系。

关键词:

全人教育;德育;全面发展;协同育人;中小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国家将培养人的方向指向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对教育提出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要求,基于此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推动人的整体发展----结合生活、激发创造、体悟成长,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理想、信念、责任。如何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多方面协同,多渠道施力,其中德育工作在其中起着引领方向、激发内驱力的作用,其育人作用尤其凸显,提升育人效果,我们试着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德育工作如何定位和开展,并用于实践和探究,探索一条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德育新途径。

一.找准方向----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德育模式

树立、践行全人教育理念,深刻理解全人教育内涵,并结合校情学情设计对应德育课程和活动。在德育培养目标上,学校着眼于五育并举,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平衡、知识与能力的平衡、学识与品格的平衡[1]。在教育过程中将课程与活动链接,创建多维成长平台,将学生放到教育的中心,使其无论是情感或者是意志都得到极大的关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向着“全人”的目标前进。

二.明确目标----真善美群健的德育追求

理解全人教育理念的育人目标,将德育工作的目标追求上升到培养全人的高度,其德育追求从以下几点体现:

1.真的学问教育[2]。其表现为科学规范、实事求是等,包括智慧和学问。学校组织着眼于学习的教学,摒弃填鸭和死记硬背,培养有创造性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学习内驱力,对学习有获得感;在教学中激发学习乐趣,唤起求知热情,引导学生乐学好学,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培养其自主学习惯习。

2.善的道德教育。其表现为正直、感恩、无私等方面。在学校育人活动中摒弃虚无和空洞的说教,主张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言传身教和示范引领。

3.美的艺术教育。重视语文和艺术等途径的熏陶和培养,开展诗词吟咏、名文赏析、美术和音乐鉴赏等活动,形成促进综合素养的精神力量,以此上升到更高级的行为美、人格美,从而熏陶情感、充实心智、净化灵魂和完善人格。

4.群的人际教育。在群体中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相处,融入群体,能学会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价值、自我提升的人际交往品质。

5.健的身体教育。其过程主要落实于身体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素质。学校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重视阳光运动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壮、灵活和坚韧的身体,同时锻造出勇敢、自制、团结等宝贵的道德品质。

三.转化定位----符合校情学情的德育方向

在以上德育目标的引领下,学校通过发掘、启发和引导,发掘孩子自身的本性和特点,帮助其明确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学会给自己制定目标,学会提升和挑战自我。

  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个体,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明白自己适合哪些方面的学习;能够表达个体自我,对自己的所做有正确的认识,且对于艺术以及其他领域有初步的兴趣;在交往方面,学生形成初步的团队意识,懂的分享和合作。

中学阶段:具备正确的思想道德操守,养成自我发展、实现价值的长远志向;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定位,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对自己负责;明白团队协作的意义,能够学会去溶入团队;在学习中或是其他场景,能够有创新和探究的心态。

四.措施落实----多维并举的德育策略

在全人教育方向和多维德育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应健全机制、熔炼团队、精心设计课程和活动、争取育人合力,打造校园全人教育育人体系:

  1. 组织保障,打造全人德育团队

立足于全人德育目标和工作需要,学校应做好组织机构保障,建立健全全人德育机构,打造全员立体式育人团队。通过建立专门业务机构,发挥不同方面的育人作用,如德育研究室、心理咨询室、健康促进小组、共青团委、队委、社团、学生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组织等,通过组织机构的搭建,打造专业强大的大德育队伍,发挥教师、各级家长委员、家长讲师、家长义工的协同育人作用,构建家校社多维一体的立体化德育网络,形成开放的大教育格局。

  1. 课程建设,大力开展主题教育

学校应从人才培养“形象设计”出发,基于个体培养的目标、取向、标准三个不同层面,打造符合学情校情的课程体系,结合时代特色、学校教育、社会生活、学生特长等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体验、主题教育和仪式活动”等形式,达成“知识、技能、素养”的多维教育目的。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坚定和远大的理想信念,找准自身个人定位、人生规划和发展目标;通过社团活动课程、志愿者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确社会责任,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和体育、艺术、科技等课程拓展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其知识、涵养、气质等基本素养

[3]


  1. 活动体验,创设自主成长平台

每一项德育活动都应有其特定的德育内涵和德育目标,每一项活动都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和成长的平台[4]。学校、年级、班级、共青团、少先队,都可通过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有反馈的完整的德育活动,拓展德育平台,活动育人,强化全人德育。从而引导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 家校社协同,拓宽多维育人场景

传统的链式与轮式相结合的沟通网络是以班主任、学生以及家长为中心的,沟通主要在这三种之间产生[5],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学校更积极更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和融合。我们需要进一步向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方向转向,体现家长参与共同做主,社区、学校都需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点对点的服务,提高活动效率,增强各方参与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协同性。

  1. 落实综评,内外结合提升素养

转变校园评价取向,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向关注“活生生的人”转变,改变传统的分数评价方式,建立分类评价、全面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落实和完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展示,在班级、年级、学校各个层面树立正面典型,从多种角度表彰优秀,如设立学业表现、道德表现、体育表现、群体表现、艺术表现等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优秀荣誉。这样的表彰设计能发挥积极的正面教育作用,使示范引领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牟成梅, 张晔, 田超.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实施全人教育探索德育落点[J]. 中国德育, 2020(22):3.

[2]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M].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武凤鸣. 构建服务于"全人教育"的德育课程[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9):1.

[4]辜珠元. 积极德育理念引领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路径[J]. 求知导刊, 2021(29):2.

[5]陈红.新媒体时代家校协同教育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2018(19):22-24.

[6]夏建平. 全人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 华夏教师, 2016(6):2.

作者简介:

姓名:郑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6年12月 民族:汉 籍贯(具体到省市):湖北省石首市 单位: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学校 学历/职位:历史学学士 研究方向:中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