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樱桃镇卫生院,山东莘县 252431
【摘要】目的:分析对脾胃虚塞型胃炎患者在西医治疗过程中增加使用中药汤剂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胃炎患者60例,将纳入的病例运用电脑随机抽取方式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添加中药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详细记录对比两组最终所获得的治疗效果,比较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结果:同对照组最终治疗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经临床检查显示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一年的复发率均明显降低,最终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将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运用在脾胃虚寒型胃炎患者治疗当中,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尽早改善。
【关键词】脾胃虚寒型;胃炎;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
慢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科一种高发疾病,该病的发生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临床接收的胃炎疾病人数也明显上升,而由于此类疾病比较顽固,且易反复发作,因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临床西医针对此类疾病主要采取抗菌消炎、促进胃动力、抑制胃酸以及修复胃黏膜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后获得的稳定性较差,且长期服用西药治疗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和副作用,因此会影响最终疾病控制效果。中医将胃炎疾病归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主要是由于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邪入侵以及劳逸过度所引起的脾胃虚寒之症,因此治疗应当注重调理脾胃[2-3]。为此,本篇文章中对其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添加了中药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并将最终所获得的效果在下文中进行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寒型胃炎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30例,对照组患者的男女人数分别为16例/14例,患者年龄30岁-65岁,平均(47.5±2.2)岁;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7例/13例,年龄30-66岁,平均(48.0±2.4)岁,组间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值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本次研究题目中限定的中医疾病分型,均为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同时也满足西医中对于慢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参照《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4)》中相关标准[4]。②中医分型参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相关标准[5]。肝胃郁热证主证:烧心、反酸;兼证:胃脘或胸骨后方伴有灼痛感,或者伴有打嗝、嗳气、腹胀的现象,心情烦燥、易有饥饿感;舌脉:舌红苔黄、脉弦。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次的研究和治疗。排除标准:①其他消化道疾病者;②对本次治疗药物有禁忌症者;③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患者;④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同样的西药治疗方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胶囊,口服剂量分别为20mg、0.5g、0.5g、220mg,每日均服用2次;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增加服用中药汤剂《四君子汤》,全方如下:黄芪与白芍各15g,党参、白术12g,茯苓30g,桂枝、生姜与炙甘草各10g,大枣2枚,将以上中药以水煎制,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0天。同时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要加强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干预,避免外在因素影响疾病治疗效果。
1.3两组观察指标 (1)详细记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后一年的复发率。(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表进行评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生活兴趣、社会能力),每项指标的总分值为10分,获得分值越高表示最终生活质量改善越好。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以及生长抑素的检测结果。
1.4临床治疗效果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愈:①患者烧心、反酸等主证完全消失,嗳气、胃脘灼痛等兼证也全部消失;②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可见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逐步好转,且为轻度;③经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均证实腺体已萎缩,同时可见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情况消失。显效:①患者烧心、反酸等主证完全消失,嗳气、胃脘灼痛等兼证也基本消失;②在胃镜复检时可见其黏膜急性炎症已完全恢复,慢性炎症亦有明显的好转迹像。③经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均证实腺体明显出现萎缩的现象,同时可见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的现象均有所缓解。有效:①患者主要症状减轻;②患者复查胃镜,发现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患者炎症可见明显地减轻;③经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均证实腺体、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的现象均有所改善,同时急、慢性炎症均有所好转。无效:患者症状减轻,实施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发现均好转。胃镜、病理疗效判定标准:治愈:①经胃镜检查可见其活动的炎症均已恢复,慢性炎症亦明显的改善且症状属轻微型。②患者腺体萎缩,皮上肠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的现象均消失。显效:①患者黏膜急性炎症完全恢复,慢性炎症亦有所减轻;②患者腺体萎缩、皮上肠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的情况均有所缓解。有效:①患者黏膜病变范围缩小幅度超过1/2,且急、慢性炎症均有所减轻;②患者腺体萎缩、皮上肠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的现象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不管实施内镜还是病理检查,病症均无明显好转与改善。中医对此病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如下:中医证状均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为临床痊愈;中医证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但〈95%者为显效;中医证状有所好转,疗效指数≥30%,但〈70%者为有效;中医证状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变化或者加重,疗效指数〈30%者均视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文中统计学则为SPSS20.0软件,计量数值运用( ±s)描述/t检验来表示,计数资料比较运用独立样本n(%)/2描述检验,当两者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时为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记录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所用时间同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见下表1。
表1 组间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n=30,( ±s)分]
组别 | 上腹隐痛改善时间 | 腹部胀满改善时间 | 嗳气改善时间 | 食欲不振改善时间 |
观察组 | 5.5±0.3 | 5.7±0.9 | 5.4±0.6 | 5.6±0.8 |
对照组 | 7.3±0.6 | 7.8±1.3 | 7.7±0.9 | 7.9±1.2 |
t | 14.6969 | 7.2746 | 11.6465 | 8.7348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组间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况 通过治疗后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效果更佳(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指标结果对比(n=30, ±s)
组别 | IL-4(ng/L) | IL-6(μg/L) | CRP(m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54.7±3.3 | 36.6±1.5 | 52.6±2.9 | 42.5±1.4 | 10.5±2.6 | 3.5±0.6 |
对照组 | 54.6±3.2 | 42.0±1.9 | 52.8±3.1 | 48.3±1.7 | 10.2±2.4 | 5.7±0.9 |
t | 0.1191 | 12.2181 | 0.2580 | 14.4250 | 0.4643 | 11.1401 |
P | 0.9056 | 0.0000 | 0.7973 | 0.0000 | 0.6441 | 0.0000 |
2.3两组最终治疗效果及稳定性对比 两组数据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获得的效果占据明显优势(P<0.05),见下表3。
表3 对比两组最终治疗结果(n、%)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总有效率/% | 不良反应发生率/% | 一年内复发率/% |
观察组 | 30 | 20 | 9 | 1 | 29(96.7) | 1(3.3) | 1(3.3) |
对照组 | 30 | 14 | 10 | 6 | 24(80.0) | 7(23.3) | 6(20.0) |
2 | - | - | - | - | 4.0431 | 5.1923 | 4.0431 |
P | - | - | - | - | 0.0443 | 0.0226 | 0.0443 |
2.4两组生活质量对比详情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良好提高,各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占据明显优势(P<0.05),见下表4。
表4 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s)分]
组别 | 睡眠质量评分 | 心理状态评分 | 生活兴趣评分 | 社会能力评分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6.2±0.2 | 9.4±0.6 | 6.5±0.3 | 9.5±0.5 | 6.2±0.2 | 9.3±0.8 | 6.4±0.5 | 9.2±0.8 |
对照组 | 6.3±0.4 | 8.3±0.5 | 6.4±0.5 | 8.6±0.2 | 6.3±0.4 | 8.5±0.5 | 6.3±0.3 | 8.3±0.5 |
t | 1.2247 | 7.7141 | 0.9393 | 9.1538 | 1.2247 | 4.6446 | 0.9393 | 5.2252 |
P | 0.2256 | 0.0000 | 0.3515 | 0.0000 | 0.2256 | 0.0000 | 0.3515 | 0.0000 |
2.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检测结果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高且生长抑素较低,P<0.05,如表5。
表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检测结果对比(n=30,pg/ml)
组别 | 血浆胃动素 | 生长抑素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170.56±12.45 | 237.11±48.12 | 97.45±10.12 | 81.12±21.56 |
观察组 | 170.63±12.52 | 265.78±46.24 | 97.53±10.23 | 68.78±25.12 |
t | 0.022 | 2.353 | 0.030 | 2.042 |
P | 0.983 | 0.022 | 0.976 | 0.046 |
3讨论
慢性胃炎具有发病率高、治疗周期长和易反复发作等特征,本病的发生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心理状态、胃黏膜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药物刺激等有着密切关联[3]。尤其是长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会导致患者的胃黏膜受到损伤,因此导致胃部炎症反应发生,致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腹隐痛、腹部胀满、嗳气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饮食及生活[4]。当前临床西医针对此类采取抗菌消炎、保护胃黏膜以及抑制胃酸等方案治疗,奥美拉唑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抑制胃酸药物,该药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可对胃酸分泌和反流现象进行有效抑制,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5];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我们较为熟知的一种即为克拉霉素,它对机体内的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具有较为理想的抑制作用;阿莫西林属于广谱抗菌类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够改善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辅助抑制胃酸分泌;胶体果胶铋属于胃黏膜保护剂,能够隔离胃酸对消化道的刺激[6];虽然以上西药联合应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该病治疗周期较长,长期服用西药进行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会再次损伤患者的身体机能,并且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进而会影响最终疾病控制效果,增加治疗后的复发率
[7]。
中医认为当机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时若未及时进行干预则会进一步受到寒邪之气的侵害进而发展为脾胃虚寒之症,也就是说先有“虚症”后才有“寒症”,因此要治疗时应以治“虚症”为主。常规的西医治疗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以及缓解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但是一方面效果不够显著,另一方面治疗后易复发,而且常时间服用多种西药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患者的依从性也会随之下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理论》中就对脾胃气虚之症有了明确的定义,其中将胃炎分成了脾胃虚寒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和饮食积滞型等多种症型,其中以脾胃虚寒型比较多见,此症患者除了典型的胃部不适症状以外还会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其对精微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进而出现贫血、面色苍白、乏力以及头晕等症。在治疗时应结合其临床症状以及疾病分型予以对症施治,本次研究主方所用的为四君子汤,还可在此方的基础之上进行随症加减,比如伴有肝气郁结的患者可增加服用四逆散,对于湿热之症的患者则可以为其使用三仁汤,对于肝胃郁热型的患者则应为其使用疏肝、泄热之方剂,对于中虚气滞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则应以理气为主要拟方原则。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长期饮食不节、过度摄入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情志不畅、劳逸过度以及寒邪内侵所导致的脾胃虚弱、肝郁气滞、气机凝滞、胃气不和以及气机受阻,最终引起脾胃虚寒型胃炎的发生。所以应当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温中散寒、消食导滞以及理气和胃为主要治疗方向[8]。为此本文中对其患者西药治疗基础上添加了中药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方中添加的黄芪具有益气固表之功效;白芍养血散瘀;党参益气健脾;白术化浊燥湿;茯苓健脾补肾以及利水消肿;桂枝温中补肾、散寒止痛;生姜调和脾胃;炙甘草可补脾肺气及调和诸药。诸药合理配伍可发挥较好的健脾和胃、补气舒肝、温中散寒、消食导滞以及理气和胃等功效;同时配合临床西药进行治疗,可起到较好的协同作用,增强用药效果及安全性,最终能够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及时改善,并且减少患者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后的稳定性,降低疾病复发率,从而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在本文研究结果数据分析可知: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有积极的效果,使患者身体里的胃气和脾气维持在正常水平,所以对于临床治疗和患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四君子汤充分运用自身的药物疗效对临床患者进行血、气的调整。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之气理顺之后患者的睡眠情况也会随之得到改善。经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四君子中各味中药经科学配伍后对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以及改善炎症均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自古以来,人参都补认为是大补之品,可有复脉之功效,人参归脾、肺、心三经,因此对于脾虚之症具有较的效果。黄芪是则是补气的上品,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虚之症。党参能够益气生津,且具有较好的抗胃溃疡之功效。白术归脾、胃二经,主要功能则为健脾益气,对于脾气虚弱引起的纳差、食欲不振效果显著。茯苓归脾、肺、肾三经,健脾和胃的同时还可以祛除机体湿浊之气。半夏止呕、降逆的效果显著,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炎患者中可以缓解其喛气、反胃的情况。炙甘草调和诸药的同时还可以补脾、益气、和胃。白芍则可疏肝解郁、养血、止痛。桂枝具有镇静之功效。诸药经君臣佐使科学配伍后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其各种临床不适症状,同时中药方剂安全性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可见,对脾胃虚寒型胃炎患者而言,在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增加使用中药四群子汤+黄芪建中汤可有效提升临床疾病治疗效率和稳定性,尽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治疗后复发率,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但由于本篇文章中的研究数据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所以还希望各界相关专家与学者能够做更深入的探究分析,进一步提升慢性胃炎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张梦阳.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7):45-46.
王春艳,岳静.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1):118-120.
[3]朱锋.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20,49(1):5-5.
[4]洪安婧,刘玉姿,赵莹莹.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5):84-86.
[5]蔡晓莉.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1):123-125.
[6]何春霞.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10):15-16.
[7]高静.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8):57-60.
[8]贺婧.四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16):2447-2449.
作者简介:王丽华(1982.11-),女,汉族,山东人,本科学历,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