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彭水县人民医院 409600
[摘要]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实施责任制护理对其不良反应的影响及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9年2月~2020年11月于我院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8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责任制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精神、睡眠、饮食、心理情绪等生活质量指标变化。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相比(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实施责任制护理干预取得了确切的护理效果,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责任制护理;不良反应
急性肺栓塞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等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多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出现分支或堵塞肺动脉所致。有相关资料指出[1],急性肺栓塞不仅会导致患者家庭经济压力加大,更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且死亡率居高不下。为此,本研究选取在我院收治的部分急性肺栓塞患者,分析对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实施责任制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4例初产妇均选自2019年2月~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肺栓塞者;②所有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②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异常者;③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本研究者。观察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8.76±6.21)岁;体质量指数(47.02±3.37)kg。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38.47±6.12)岁;体质量指数(47.12±3.36)kg。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下进行,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严格控制患者的溶栓治疗用药,并为患者讲解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若出现牙龈出血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加以责任制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责任制护理小组:根据工作经验及职称对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并选择工作能力强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每组分配6~8名患者,小组讨论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制定合理护理档案,并由组长为组员详细划分工作内容,组长进行监督,并于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评估。②护理内容:溶栓前: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保证休息时间充足,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对病房通风,确保病房空气清新。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缓解其心理压力;溶栓治疗时:密切关注患者输液速度,及时更换液体,耐心为患者解答治疗过程中的疑问。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咳嗽、粘膜、牙龈出血等现象;溶栓后: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和作息,饮食宜清淡少盐为主,禁烟禁酒,引导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待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出院指导,并为其讲解居家护理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态、睡眠质量、饮食及心理状态。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睡眠、精神、饮食、心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s,分)
组别 | 例数 | 精神 | 睡眠 | 饮食 | 心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42 | 1.37±0.25 | 4.52±0.58* | 1.24±0.16 | 4.75±0.39* | 1.26±0.03 | 4.58±0.37* | 1.31±0.24 | 4.67±0.29* | |||
对照组 | 42 | 1.36±0.24 | 3.12±0.57* | 1.23±0.15 | 2.91±0.38* | 1.27±0.02 | 2.15±0.36* | 1.33±0.23 | 3.12±0.28* | |||
t | | 0.187 | 11.157 | 0.295 | 21.899 | 1.797 | 30.505 | 0.389 | 24.918 | |||
P值 | | 0.852 | 0.000 | 0.768 | 0.000 | 0.075 | 0.000 | 0.697 | 0.000 |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率也逐年上涨,该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进而使得误诊率增高,且急性肺栓塞病情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2]。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手段,其主要通过对溶栓部位的局部用药,降低患者纤维蛋白酶,避免影响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生产。有研究指出[3],对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加以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责任制护理是一种由责任护士与辅助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系统化的、不间断的护理干预模式,近年来被用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护理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护理效果。本研究中,实施责任制护理干预患者的精神、睡眠、饮食、心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患者,这与上述结论一致。分析其原因,责任制的护理干预模式转变了护理观念,通过工作任务及责任划分,确保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其次,通过溶栓前、溶栓时、溶栓后全方位的环境、心理、不良反应等多方位护理,不仅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更能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密切关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责任制护理干预用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护理中,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唐梦琪.责任制护理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J].健康必读,2020,0(6):150.
何米雪.责任制护理模式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护理中的效果[J].大健康,2020,2(32):2.
姚晓玲.基于护理程序的系统整体护理在ICU急性肺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