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平南中学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从来都是在路上。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而言,生生语文理念的提出,开拓了新的路径,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尝试。本文结合语文新课标的指导要求,通过分析生生语文的课堂建构,结合实际,从学生课堂主体、学情备课等四个方面进行细化探究,希望能够通过生生语文的课堂构建对语文课堂高效教学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课堂构建 生生语文 策略
对于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追求,是无数语文教师永恒的课题。我们结合文本的学习目标设定,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把握分析,恰当的选取和实施教学方式方法,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语文课堂建构现状分析
对于高效课堂的追求,除了需要相应的课程素养支撑外,对课堂构建的意义重大。在整个语文教学阶段中,蒙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始终贯穿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提高。多少语文人,经历了从教学大纲到新课标的课程定位,到执行课堂构建的现实推进,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效。语文大师叶圣陶先生倡导“教是为了不教”,立足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放归生命个体,回归生活本真,是教育教学学生本位的尊重。特级教师魏书生对课堂建构实施“六步”策略——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是对有效课堂的细化分工安排,学生定位更加清晰,任务落实更加具体,特别是在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起到很好地借鉴作用。
课堂构建就是从教学细节中优化整合各种学习要素,极大的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围绕教学目标定位,各取所需,各尽其才,使师生在课堂上得到很好地成长。课堂构建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和发展能力等主体因素,也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客观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作用。
二、生生语文的研究进展
生生语文,寓意生命、生机和生活,语文是有生命的,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把夯实传统知识,赋予时代气息,但始终不变的是语文的人性,源于人、服务于人、助人成长。
广西师大教授唐子江老师带领团队对生生语文作了概念总结、理论架构和实践检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课堂重构思想就是很好地通过对比性反思总结和提高完善环节。通过原始课的展示与同构课的实践教学,再对原始课进行复盘打造形成再构课,进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这一实践是对同课异构的深层推进,将课堂反思和重构展示有效的连接起来,是很值得肯定的。
三、研究策略
1.课堂主体的回归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对师生课堂关系作了界定和强调。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明显的突出教师的教,而淡化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得不到自我呈现。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构建可以设计如下两个环节:
一是借助工具书,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
二是合作探究,分析孙权劝学成功的原因。
这两个环节的设置,围绕文本,目的性比较强,难度系数不大,基本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参与性高。今天我们再提学生的课堂主体问题,已经形成大家的共识,不必做进一步的陈述。
2.紧紧围绕“学生”学情备课
生生语文理念的提出,极其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对课堂建构之初的备课工作中把握学情起到强化认知的作用。把握学情,是课程设计建构的首要,决定着课堂的实效性。有效的课堂设计,是在综合考虑班级学情的前提下,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学科素养而折中细化出来的教学蓝图。根据学情建构课堂教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古代教育先贤孔子很是倡导因材施教,指明了教育的规律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把知识的传授量和方式做区别对待,是教育教学的实事求是。生生语文的理念,将“生”进行重复结合,强化学生的真实存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堂的备课环节的重要性很重要,而备课中的学情分析把握就更是重要了。课堂教学不是多对一,而是一对多,也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少则七八个,多则五十多个学生的学习个体,都是有灵魂有差异性的学生。学生学习素养的差异性和学习理解能力的差别,这将对课堂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就拿我所授课的七年级2113班来说,是标准的55个学生,男生33人,女生22人。在学情分析上,我采用语文基础知识测评、问卷调查和谈心谈话相结合的形式,比较体系全面的掌握到全班的整体学情:汉语拼音达标率,53.5%,汉子书写规范率42.17%,阅读参与率仅为为22%。学情状况十分现实,学生的学习点偏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牢抓基础知识引导教育主线。
我们的备课环节,是一项决定课堂效果的伟大工程,从学习目标的创设到具体问题的设计,诸如“谁回答什么问题,谁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完善归纳问题答案”等等,都离不开班级的整体学情研判。在这一点上,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课堂建构“六步教学法”,出于生而归于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再就知识的掌握运用作自测,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提高。
3.关注学生的本真
生生语文,提出语文教学要回归学生生活,回馈生命。环顾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生活的重构,是使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生活,思考生活,进而学会生活,懂得生活。而文本的来源,也是生活的文字呈现,也是作者对生活的解读,虽然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个体感受,但经过编者的精心选取和教学参考指挥,从符合社会价值观的需求进行了二次共性认知重构,使学生朝着社会人的方向去适应发展。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说和做》当中,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非常重要。今天的农村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很淡化,甚至是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漠不关心,对历史一知半解或不解。这就是学生的本真,我们授课时就必须尊重现实,创设学习环节。
4.生成和内化,回馈生命,提升生活价值
生活的教学,教学的生活,是生生语文课堂构建的一大亮点。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一不小心很容易落入“为文本而教学”的圈圈中。老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知文本而不知自我存在,脱离现实生活,教起来学起来都是索然无味,提不起精气神。现实的生活与过往毕竟存在时空的距离,文本的干瘪与生活的厚度毕竟存在差异。
语文素养的提高,要依靠现实生活的支撑。文本源于生活,创作者用“本心”把自我生活艺术的浓缩成语言文字,是个体体验,某种程度上有时代性和超自我的理想化,读者通过阅读,不能站在彼时彼刻、其人其事的高度去加以辨析,很容易被文本左右,看不到文本的现实意义,从而脱离了语文的工具性。由此我们再来看“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个现实问题时,自然就很是清楚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语文课堂建构是失败的,因为他存在一定的“虚化”,很多学生未必能够领悟到这一点,自然也就无法让文本生活“走入”自己的生活。
四、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是缺乏体制机制保障。生生语文课堂构建应用,理念上简洁明了,实施起来可能很是耗时费劲,不是一般乡村学校能够承担的。现在的公办学校教育,真正能够“专心致志搞教育”的不多,可能不少学校的工作重点不得不放在学生的安全管理教育上。学校和老师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安全宣传和管理上,因为一旦出了安全事故,学校老师就得背负“教育不到位”的枷锁,轻则问责,重则饭碗不保,实在难以腾出时间去进行课堂构建研究。
二是缺少具有相应科研能力的师资支撑。近年来,我们全国都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从硬件上加大薄弱学校的投入,可是软件上的距离不是一两年能够均衡得了的。农村学校,不缺硬件,缺人才,缺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敢担当有实践和开拓精神的新时代教师。农村学校尤其如此,年轻老师不想来,优秀老师难留住,留下的不少是老一代的教师们或者是条件稍微差一点的老师,开展科研的生力军力量薄弱。
三是双减政策下的科研新常态。今年开始全国各地落实“双减”政策,表面上看是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时间,其实是对教育教学提出更加精准施教要求。生生语文课堂构建,必然要与双减政策同步而行,吸纳学生生活的面更加的广,涉及学生生命的度更加的深。关注学生生活,特别是双减政策下的生活和学习,不是时间上的简单减法,而是质量上的加法。政策的驱动,必然带来科研领域的变化革新,对研究环境产生变化和新的冲击,无疑是生生语文课堂建构的挑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