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9
/ 2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刘晓燕

37292919820601 ***

[摘要]经过中国改开放发展策略的实施,中国旅游业的规模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计算,2019年中国的旅游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11%,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达到了10.26%,并且与全球平均水平一致。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但是,由于各地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旅游发展目标有一定的差异,所有中国旅游业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研究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特征和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空间区域分析对于理解中国旅游业之间的差异,促进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经济;格局演变;影响因素

旅游经济变化研究是国内外旅游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从对旅游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经济、交通、础设施和其他因素开始进行讨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相关的国外研究对格局演变的研究也在不断完善。国内重要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则。许多学者使用不同的指标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旅游经济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过程模式和机制。随着研究的发展,中国旅游指标的选择越来越广泛,从国外旅游和国内旅游进口等单个指标到通过国内和国内旅游进口衡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该研究的范围仍在完善中,并逐渐在各个国家之间发生转移。其中,国家与省的差距是重要经济区的发展,能源发展是研究的重中之重。该研究方法呈现出与传统的测量区域经济变量的方法不同的趋势,例如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基本成分分析的尾部指数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等。同时,我国旅游业经济波动的原因也从不定性分析变为定性分析,并且使用了多种线性回归方法。


  1. 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一)全局空间相关性

    使用ArcGIS10.2程序计算和测试2009年至2019年中国旅游经济的全球指标。
    总体而言,旅游的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的收入在5%的置信水平下呈相对正向。


游客层面的旅游业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旅游业的增长趋势一般是从外汇收入和国内游客收入上看,变化趋势总体上反映了空间转移的的特殊性,国外游客收入的增加是明显的,仅在2014年有所下降。我们还还可以看到其他年份是呈稳定趋势发展的。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相对较小,2009年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非常好,旅游经济继续增长。从2014年开始略有下降,自2012年以来,地域转移的步伐逐渐加快,所以地域聚集率持续增长。

(二)局部空间相关性

根据对全球空间相关性发展趋势的分析,选择2009年、2014年和2019年为研究时间,LISA的中国旅游交流价值和国内旅游收入的计算结果显示在ArcGIS10.2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旅游业经济水平上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是基本稳定的。结合货币旅游和国内旅游收入的空间分布模式的三倍,可以看出中国旅游的高经济群体主要集中在三个主要经济地区,沿江、珠江三角洲以及东部经济区。其中,北京、天津、上海、东半岛、辽宁中部和南部以及江苏中部和南部省份的大多数沿海地区华东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

旅游的低浓度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西部、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和黑龙江的东北部。地势低洼的城市是中国旅游经济是一个常见的“冷点”。旅游高收入地区主要集中在武汉、长沙、胺、重庆、成都、昆明、九里、大理、三亚和丽江等其他省会城市。高低不一的地区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的长三角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三个主要地区的边界。在调查过程中,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格局相对稳定,但在许多地区,许多格局发生了变化,“热点”和“冷点'的范围有所扩大。从南部到西南部,“冷点地区”继续从四川西南部扩散到四川东部,再到青海西部。京津冀地区的“热点”正在向河北省的许多城市扩散,西部地区以及长三角的“热点'在向安徽南部逐渐扩散,但是其变化程度并不大。


  1. 旅游引力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使用QAP回归研究中国旅游引力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

    2.1 变量选取

    本文考虑到各省份对外界的旅游价值与该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拥有的旅游资源及抵达该省的出行成本存在一定关联,故选取各省份GDP数值.航空进出港人数、旅客周转量、游客总人数、4A5A景点数量、与其它省份接壤与否作为本文的解释变量。其中除接壤变量为0-1矩阵外,其余变量均采用进行极差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计算省份间的差值,构建差值矩阵。

    QAP方法中使用的各省份GDP数值、旅客周转量数据采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接壤数据根据中国地图获取得到,航空进出港人数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的《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统计而得,游客总人数、4A、5A景点数采自于各省相应年份统计年鉴。

2.2 QAP回归模型构建

本文将中国各省之间的旅游引力关系数据作为因变量,选择GDP、各省每年进出港人数、旅客周转量、接纳的游客总人数、4A、5A景点数以及各省之间接壤与否作为解释变量,以此构建QAP回归模型,



2.3实证分析

根据QAP回归模型,利用UCINET软件进行5000次随机置换。回归结果显示,2011~2018年,省份间是否接壤、航空进出港人数差值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显著性检验;2011~2016年GDP差值变量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显著性检验,但2017、2018年该变量的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2011~2015年游客总量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1的显著性检验,但同在2016~2018年里回归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旅客周转量变量仅在2011、2012、2014年通过显著性检验.4A5A景点变量仅在2011年通过显著性检验。

据2011年的QAP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在2011年这几个变量均对旅游引力网络的建立存在一定影响。其中GDP差值、是否接壤、航空进出港人数差值变量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两省间接壤、GDP差值以及航空进出港人数差值相差越大越能促进省份间旅游关系的形成;旅客周转量差值、游客数量差值两个变量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旅客周转量差值越大、省份间每年游客数量差值越大两省间越不容易建立旅游关系。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航空进出港差值变量对旅游引力网络的影响最大.能较大程度上决定省份间的是否存在吸引关系;自2017年开始,GDP差值变量不再对省份间的吸引关系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2011~2018年期间对我国旅游引力网络结构存在明显影响的变量逐渐减少,到2018年仅有接壤与否变量、航空进出港人数差值变量对网络结构变化存在影响,二者均属出行成本范畴,说明旅客对出行成本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及旅游人气关注度越来越低。

  1. 建议

    综合网络结构变化趋势分析结论发现,我国旅游资源存在向高经济发展水平省份倾斜的情况,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消除地区不平衡性,对处于网络边缘位置的省份应提高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提高自身旅游竞争力。

    综合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发现,出行成本对省份间是否存在引力关系起到了最重要的影响,省份邻近、航空运输发达均会降低出行的时间成本,有利于旅游引力关系的建立。各省份可以提高与邻近省份陆上交通的运输能力以及提高与其余省份航空交通运输能力,以提升自身旅游竞争力。

  2. 结语

中国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特征受多种因素驱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复杂的,在本文中,我们忽略了当地文化、政治和重要事件等因素的影响,而仅选择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于数据收集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使用传统指标来表示多个动态元素会同时导致模型评估结果存在某些差异,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调查。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宋玉祥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8, 38(09) : 1491-1498.

【2】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中国入境游客多城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4):518~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