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有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3
/ 2

浅析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有效研究

唐锐

新疆广播电视台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电视纪录片主要是以记录的形式为主,通过电子采录设备的技术手段对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新闻题材的内容进行完整的纪实报道。电视纪录片呈现出来的内容更加细化具体,它运用新闻镜头记录下客观、真实的社会生活,围绕一个主题反映出更多细节性的事物和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将生活中最自然、最原生态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创作;有效

1.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

1.1立意

当创作者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感悟而引发了灵感,创作者急于表达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或觉得某个人物或事物太美、太有意义,要纪录下来,“立此存照”,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这就是立意。这与先决定了什么“主题思想”再按图索骥找素材,是完全不同的过程,有根本性的区别[1]

1.2选材

选材是纪录片要表达的最本质、最生动的东西。电视纪录片中选材环节不可忽视,选材与立意紧密相连,选材决定着纪录片要展现的内容,体现怎样的情怀,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纪录片选材上要与立意相互吻合,表现出来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和逻辑感,精准切入确保纪录片片段的粘结性。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一定要具有创意性,在制作上也要有新意,使观众在收看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陶醉其中,对节目有所期待的电视节目才是优质的节目。在选材上要抓住人们的内心需求,使节目内容有看点,而且还能感人至深。就像收视率非常高的一档纪录片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而且还不止一遍的观看,这个节目在选材上非常全面,包含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特色,挖掘出很多地方的当地小吃,都具有代表性,又不拘于名菜,从菜品的色、香、味非常吸引观众。

1.3跟踪拍摄和行程

主要是指记者直接跟随事件的出现和发展过程来采访拍摄的方法,而并非不预先采访将要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其不同于先行采访,在记者进行选择以及提炼等等后,然后拍摄的方式。采访在前、拍摄在后通常要求采访对象再次将做的事都做一遍,将说过的话再说一遍,这样容易导致被采访者内心感觉紧张,甚至戒备,仿佛是人工摆布,而且最终很有可能导致不能报道出事实,让人觉得非常虚假。因为跟踪拍摄是采访工作和拍摄工作同一时间进行,事先没有安排,记者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无法预测的情节进行追随,将生活的真实流程详细客观的记录下来,让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可以感染观众的各个方面,比如:心理方面、情绪方面以及视觉方面等等,让患者仿佛身临其境,就像自己真正参与到拍摄镜头的画面中。就跟踪拍摄来看,不光是对采访对象的整个讲话内容进行记录,也必须要借助摄像机将记者的“眼睛”都进行记录,尤其是要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节或者细节进行捕捉[2]

1.4文稿和画面

在实践中,常常碰到令人纠结的问题:先写还是先拍?好的纪录片,到位的文字脚本是成功的一半。采访、体验(除不可复得的画面外,不要急着“开拍“)、先写出拍摄题纲和初步文字稿先行,然后再开机,是比较好的。一旦开机,则除了季节性镜头外,其余镜头争取一气呵成。写完再拍,显得比较有章法,结构严谨,承转起合比较流畅,内部逻辑性强,容易看懂。但是,也可能使作品变得过于“有板有眼”而有失生动。三是拍完再写则显得通篇比较有灵气,有诸多看似“不经意”的亮点[1]。因为解说词是跟着画面走的,镜头语言构思在先,解说词点缀于后,所以视觉特别流畅,特别抓人,冲击力强。缺点是结构容易显松散,由于后期制作的思路经常迫不得已地被画面牵着鼻子走,成片后,感觉没有完全体现创作者的原始意图,因此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最后是写完再拍,但是真正成功的作品,往往是先有个大致的拍摄提纲,再边拍边写,边写边拍,拍完写完,写完拍完,齐头并进,异曲同工。

1.5后期制作

电视纪录片后期制作应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画面

注意画面剪辑的流畅性,最忌无厘头的跳跃。拿写文章来比喻,画面是字,多角度画面是词,一组画面是句子,若干组画面形成段落,多个段落构成一篇文章。句不成句,段不成段,这就是无厘头跳跃。

(2)解说词

调节好解说与画面的对位和节奏感。好的纪录片,解说词绝对不是“满堂灌”画面与解说词齐头并进,一样短长,没有落差,没有喘息的地方,而是错落有致,彼长此消,扑朔迷离,相映成趣。

(3)音乐

始终把握音乐和音响的合理利用。音乐主要起烘托和过渡的作用,不能“唱主角”,不是多而杂,而是少而精,尤其忌讳一首曲子从头贯到尾(这是违背版权法的)。当然,有条件的情况下,专门为之编曲或作曲最佳。遗憾的是,许多电视台因种种限制做不到这一点。

(4)片头

一部纪录片的片头设计非常重要,它是导视点,它是定盘星,它是集结号,能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包装”,只有勤问“画眉深浅入时无”,才能制造“出门俱是看花人”的景象。

(5)配音

配音前播音员至少要先看几遍画面,读懂后再开腔。纪录片创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他辛辛苦苦拍摄出来的片子,被播音员千篇一律的配音,弄成了“两张皮”——画面的格调和播音的情绪各行其是,驴唇不对马嘴,不着调。

2.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2.1选题逐渐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新时期,电视纪录片制作方法除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选题也有相当大的变化。目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重点是人民,从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转变成现代平民。就《舌尖上的中国》来讲[2],此部纪录片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为切入点,将我国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详细记录,而且在记录中将每个地区的乡土人情融入其中,将中华民族中饮食的重要性充分反映出来,再加上感染力相当强的旁白,使观众即使隔着屏幕也可以领悟到美食蕴含的魅力。纪录片选题的改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3]。现阶段,我国大体上已经真正实现全面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受到普遍重视。在该背景下,无论是社会还是人民群众,都关注人格和人性是不是获得尊重,而在我国文化传播形式中电视纪录片是十分重要的形式,所以在新时期需要以人民群众的角度为切入点,完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传统媒体的典型是电视,长期以来是党的思想传播以及民族文化弘扬的关键阵地,而在传播文化中电视纪录片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形式,所以电视纪录片创作与人民群众是非常贴近的,也能使新媒体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和喜爱,这样有利于加强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优势[3]

2.2电视纪录片凸显出人文特色

因为现阶段电视纪录片在创作中侧重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这就导致电视纪录片具有较强的人文特性。电视纪录片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进行选题以及创作,既实现创新性发展,又转变原来的叙事性表现手法,不再单一地将事实传达给观众,在确保纪录片内容真实性的同时,将大量的人性化内容融入到其中,让纪录片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感。比如:在创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尽管侧重于美食,还有大自然与美食之间的关联,然而在展示中融入浓厚的人文气息,让观众可以利用美食获取越来越多的人文体验。并且在创作这部纪录片时也侧重于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整个美食形成过程引入结合人类很多情感,比如:亲情,还有爱情等等,这样可以让该纪录片的层次远远高于纪录片,使人性的高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结束语

电视纪录片的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和真实有效、说服力强的电视纪录片,有助于我国电视纪录片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参考文献

[1]赵琪、张芳:《创作电视纪录片的几个关键点》,《中国编辑》2009年第1期

[2]嵇刚:《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唯物历史观》,《现代视听》2008年第11期

[3]付远森:《厚积薄发始到金———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