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虚论治皮肤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16
/ 2

从阳虚论治皮肤病

封乐池 李超 高以红 *

江阴市中医院 江苏 江阴 214499

摘要:祖国医学认为阳气是维持人体物质代谢与生理功能正常的源动力,它的不足会引起包括易感外邪、水液积蓄泛滥、寒从内生、血液凝滞不行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人体内在的阳虚病理变化反映在皮肤上,会出现风团、糜烂浸渍、水疱、瘀斑、溃疡等病损对应瘾疹、湿疮、天疱疮、多形红斑、冻疮等皮肤病。对于辨证属阳虚的皮肤病,可采用温阳并扶以祛风解表、通利水道、理气散结、活血化瘀等治法。

关键词:阳虚 皮肤疾病 中医病机 温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 “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万病不作”。可见阳气是抵御外邪,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倘若阳偏衰,则机体阳气亏虚,便会导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郑钦安[1]在《医理圆通》云:“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

主流中医外科学认为,皮肤病的病因有内外之分,外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虫、毒;内因有七情内伤、饮食劳倦、湿热瘀血等内生之邪[2]。乍看之下皆为实邪,而临床上却也不乏由于阳虚所致的本虚标实患者,常常会有诸如形寒肢冷,自汗,不思饮食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舌淡,可有齿痕,苔白滑或腻,脉沉、迟、细、缓的表现。

《丹溪心法》云:“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我们在诊治过程当中也应坚持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念,皮肤病损虽然表现地比较外在,但它们的起因、变化与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情况密不可分。本文旨在探讨人体阳虚后临床常见病机、皮肤病变及常用治疗大法。

1 阳虚后临床常见病机、皮肤病变及治则

    1. 阳虚外感

卫阳是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医宗金鉴·太阳上篇》曰:“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守营,邪由何入”?阳气损则卫阳不足,对于肌表、皮毛防御固摄作用就会减弱。而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常客于腠理之间,致使肌肤失养。此证通常发病急骤,皮损起消游走不定,好发于身体上部,皮损无固定形状,好为干性,可见丘疹、风团、鳞屑、抓痕、苔藓样变,色淡,多见于瘾疹、风瘙痒、牛皮癣等。治应温阳散寒、祛风解表。常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1. 阳虚水泛

阳气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助以脾肾能够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脾肾阳虚则水湿不化,不得从正常途径排出,泛滥于肌肤,该证多发于身体下部,皮损好反复,迁延不愈,多见水疱、丘疱疹、糜烂浸渍等,多见于湿疮、天疱疮等。治应温补脾肾,扶阳利水。常用方:真武汤。

    1. 阳虚寒凝

阳气虚弱,不达四肢,寒从中生,侵袭经脉,则气血凝滞不通,寒性收引、凝滞、伤阳的特点而致肢端肌肤寒冷发绀,麻木疼痛。该证常见青紫或淡色皮疹,可见结节、溃疡、皲裂、斑疹等。多见于寒冷性多形红斑、冻疮、硬皮病、雷诺症等皮肤病。治应温里散寒,通络止痛。常用方:当归四逆汤。

    1. 阳虚血瘀

阳气虚损,气不摄血,血失固摄而泄于脉外,凝滞蓄积于局部;或因阳气无力推动精血的运行,而造成血行失常并形成瘀血,则毛发爪甲腠理失于濡养。该证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皮肤病,皮肤常现瘀点、瘀斑、结节、瘢痕、角化、脱发,颜色多暗红、紫,肥厚且粗糙,在瘙痒的基础上可伴疼痛,痛有定处。多见于葡萄疫、瓜缠藤、蛇串疮、白疕等。治应温阳止痛,活血化瘀。常用方:阳和汤。

  1. 温阳法在皮肤科疾病的运用

    1. 温阳法使用原则

温阳法亦称温法,即通过扶助人体欠缺的阳气来达到温里祛邪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诊疗过程中,温法的使用,须辨证准确,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于真寒假热、真寒假热之证须细辨,以防误用而致病势逆变。另外,因阳虚所致的病因病机之间的差异,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也应在温阳的基础上佐以不同的治法。如阳虚所致外感风寒应伍以祛风解表散寒之品使外邪得疏,营卫调和;阳虚水泛者,当佐以利湿行水之物以通利水道,使邪有出处;阳虚血瘀者,当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消散瘀血,通利脉道以促血行。

    1. 温阳法常用中药

温阳药大多性味辛温燥热之品,在使用前临床医生务必辨清寒热真假,同时应结合患者体质,如有夹杂明显阴虚、血虚之证以免过量而重伤其阴,或使温热之物耗阴动血。另外还应考虑四时气候来选方用药,并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总结而言即凡实热证、阴虚火旺证、津血不足者忌用;孕妇及炎热节气时令慎用。常用温阳药物中干姜善入肺经,效可温肺化饮;高良姜、胡椒、花椒、小茴香等善入脾胃经,功可温中散寒止痛;附子、干姜、肉桂善入心肾二经,功专温阳通脉、温肾助阳;吴茱萸善入肝经,效可暖肝散寒止痛。

  1. 结语

阳虚体质或于先天禀赋相关,亦或为后天所处阴寒环境、饮食及寒凉药物等影响所生。中医皮肤专科临床上大量清热解毒凉血大苦大寒药物的使用,使得以阳虚为主证的患者常常被忽略[3],实际上,阳之盛衰与皮肤健康联系紧密,卫外功能的减弱会使机体更易感邪,不耐侵袭,甚者在外邪的作用下将阳气进一步耗蚀;另者,阳气虚衰,亦可造成人体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与瘀、湿、痰等病邪交杂,使得病情迁延反复。因此,临床上对于阳虚体质的准确辨证是我们用好温阳法的基础与根本,对于众多呈阳虚为主难治性反复迁延难愈的皮肤疾患,方证相应,可收良效。李可老师对于治疗皮肤病有这样的感言:“初期,见皮治皮,…也有小效,但大多暂愈后发, 此伏彼起,穷予应付,此路不通…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入手……

[4]”可见皮科的中医诊治不应仅局限于皮损局部,温阳法的运用亦是如此,仍须注重整体,不可滥用。


参考文献

[1]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78~79

[2]刘忠德,张鸥. 中医外科学[M]. 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9.

[3] 李冬梅,徐依然,陈赢政.李丽琼 温阳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2):625-628.

[4]张英栋.解读李可老中医治疗皮肤病经验[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08,12 ( 12) : 1133 ~ 1134.

第一作者:封乐池,(1992-),男,住院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皮肤病



通讯作者:高以红1972.09.29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学士中医皮肤性病方向邮箱:gaoyih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