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促进抗生素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0
/ 3

药学干预促进抗生素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

范世梅

陕西省志丹县中医医院,陕西 延安 717500


【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用药中采用药学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抗生素治疗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用药干预,而观察组则运用药学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用药依从性和药物认知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用药不合理发生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将药学干预运用在抗生素治疗患者中,可以使患者正确认识药物,提高用药依从性,并且还能减少药物不合理应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用药不合理;药学干预;抗生素;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病原菌,又被称之为抗菌素,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尤其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所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1]。但是研究发现,若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耐药菌株、药源性疾病、临床菌群失调以及二重感染的发生率,还会降低治疗效果,增加治疗难度,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也是导致护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2]。所以,怎样对抗生素进行合理应用,使抗生素的使用安全性提高,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所谓药学干预,主要指的是将既定的用药准则作为基本依据,医护人员指导和监督患者临床用药,从而促进临床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的提高[3]。因此,本文对药学干预运用在抗生素合理用药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142例行抗生素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71例。对照组年龄21-72岁,平均(46.2±6.5)岁,其中31例为女性、40例为男性,处方类型:38例为青霉素、33例为头孢类;观察组年龄22-73岁,平均(46.3±6.6)岁,其中30例为女性、41例为男性,处方类型:32例为青霉素类、39例为头孢类。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善;(2)均行抗生素治疗;(3)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药物禁忌证或过敏史者;(2)精神疾病或者意识障碍者;(3)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4)临床资料缺失或者中途退出研究者。两组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用药干预,即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方法、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并且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要求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者更改服药剂量,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1.2.2观察组

观察组则给予药学干预,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培训和宣传。全院展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教育工作,由具有丰富经验的药师和医师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规则进行制定,并且对医师和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培训工作,增强责任意识。同时,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讲解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等知识,树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理念,有助于顺利开展药学干预;(2)药师干预。在用药期间,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药师要及时解答,与临床医师一起,对抗生素用药计划进行制定,并且药师积极参与患者的临床用药过程,指导抗生素的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同时,药师还要审核处方,一旦发现处方中出现用药不合理的情况,要立刻通知主治医师,对原因进行分析,并且与主治医师一起对处方进行修改;(3)医护人员要加强抗生素药物管理,比如划分抗生素药物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非限制级、限制级以及特殊级,根据每个级别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分级管理,并且分析抗生素的准确性和耐药性。同时,医护人员要对抗生素药物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生产厂家、存放时间、发放时间、性能以及生产批号等,对抗生素药物的有效性和有量性进行了解;(4)药师参与抗生素药物的日常管理,并且监督和指导抗生素药物的运用情况。首先,每天药师要进入病房中对患者进行巡视,对患者的抗生素用药情况进行询问,了解用药合理性;其次,药师将患者的诊断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血培养以及疾病进展等信息作为基本依据,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最后,药师要对患者用药后的症状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告知患者定期复查,避免服用抗生素药物时间过长而导致耐药性;(5)重视处方管理。在拿到药学处方后,药师要对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了解,并且将患者病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对药方用药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同时,在药房的处方管理中,应该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职业责任心和专业程度,定期组织药房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了解和掌握不同药物的常见不良使用、适应证以及正确使用方法等,提高其专业素质,并且还要培养工作人员的“慎独”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负责、严谨,使其职业素质水平提高;(6)定期在院内公布医师开具的抗生素处方,院内监察小组要检查药方使用方案,及时发现不符合抗生素用法、用量以及用药指征等情况,并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确保处方的合理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以下指标:(1)运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来评价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药物认知程度,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依从性和药物认知越好[4];(2)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疹、感染、过敏以及腹泻等,并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3)对两组的用药不合理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包括用法错误、药物剂量错误以及药物重复使用等。

1.4统计学分析

由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和X2检验计量与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表示有差异。

  1. 结果

2.1两组用药依从性和药物认知程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用药依从性和药物认知程度评分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1 两组各项评分对比(x±s,分)

组别

用药依从性

药物认知程度

对照组(n=71)

82.13±3.45

83.55±3.46

观察组(n=71)

95.78±2.45

94.17±2.45

t值

6.973

9.112

P值

<0.05

<0.05

2.2两组用药不合理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用法错误、药物剂量错误以及药物重复使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不合理用药率对比[n%]

组别

用法错误

药物剂量错误

药物重复使用

发生率

对照组(n=71)

3(4.23)

5(7.04)

2(2.82)

10(14.09)

观察组(n=71)

1(1.41)

2(2.82)

0(0.0)

3(4.23)

X2




6.863

P值




<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组别

皮疹

感染

过敏

腹泻

发生率

对照组(n=71)

4(5.63)

4(5.63)

2(2.82)

3(4.23)

13(18.31)

观察组(n=71)

1(1.41)

2(2.82)

0(0.0)

1(1.41)

4(5.63)

X2





12.834

P值





<0.05

  1. 讨论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的种类增多,使用频率增加,但是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存在明显的抗生素滥用现象,出现大量耐药细菌,甚至导致抗生素失效,所以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充分发挥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和提高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5]。研究发现,临床药师了解和熟悉药物相互作用与理化性质,干预和指导临床用药,可以使不合理用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6]。药学干预是将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类型作为基本依据,对临床医师开具的抗生素处方是否合理进行判断,若抗生素不符合病情和疾病,与临床医生及时沟通,若发现毒副作用互相加强或者互相拮抗的药物联用,则要及时告知医师,减少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7]。同时,在药学干预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了解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使用禁忌、使用条件以及药理作用等相关知识,可以增强医护人员正确使用抗生素的理念,并且定期举办抗生素相关知识讲座,普及抗生素知识,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抗生素,提高用药依从性[8]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时,采用药物干预,不仅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药物,使用药依从性提高,还可以降低药物不合理应用率,预防不良反应,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寅州.探讨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使用情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03):65-67.

[2]吴雪娟.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02):153-155.

  1. 谷雅君.药学干预在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8):216-219.

[4]李鹏飞.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临床价值评估及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05):148-150.

  1. 周连杰.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1,6(10):131-133+146.

[6]耿玉涛.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08):108-110.

[7]翟文婷,马琼.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措施研究[J].名医,2020(19):91-92.

[8]杨丽娜.加强药学干预对促进抗生素合理用药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0,6(2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