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宁国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242300
结肠息肉指结肠,肠腔的隆起性病变,一般分为单发息肉,有时可见多枚息肉,称为多发性的息肉,如果结肠息肉超过100枚,一般称为息肉病。经结肠息肉一般是良性的病变,它的病理学类型很多,可以分为腺瘤,还有幼年性息肉以及炎性息肉,还有一种是增生性的息肉。结肠息肉形成的因素,主要和遗传因素有关,有时也和饮食有关,比如长期的高脂肪,高油类食物,容易导致结肠病变,从而导致结肠息肉的发生。结肠息肉有恶变的倾向,所以一旦发现结肠息肉应当行手术切除,如果直径小于2.0厘米,可以在内镜下,行结肠息肉切除术,送检病理。如果病理为良性,定期门诊复查即可。也可以在经腹结肠息肉切除术,这种一般常见于,考虑息肉恶变的可能性比较大,或者息肉体积比较大。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结肠息肉患者的病因进行研究,分析如何来有效的治疗处理。
1.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息肉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各类息肉特征:青少年息肉,发生在大约90%的10岁以下儿童中,在男孩中更为常见。 它们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表面光滑;90%发生在距肛门25厘米以内,大多数直径小于1厘米,有一个顶点;约25%是多发性的。 组织学上,它们表现为高度分化但大小不一的腺体,有些形成囊性扩张,有粘液潴留和间质增生,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 这些息肉通常不是恶性的。②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也被称为化脓性息肉。 它们的直径通常很少超过1厘米,表面光滑,底部宽大,在粘膜表面出现小水滴状突起。 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在肠道腺体束的中段和下段都存在成熟的细胞。 增生性息肉不会变成恶性。③淋巴性息肉:淋巴息肉也被称为良性淋巴瘤,通常发生在20-40岁的成年人身上,但也发生在儿童身上,在男性中略为常见。 它们的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有浅表的溃疡。 顶端通常不尖或短而厚。 在组织学上,它们表现为高度分化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在粘膜下,被正常粘膜覆盖。 增殖中心常常扩大,并通过核裂解来识别,而周围的淋巴细胞缺乏核裂解,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的组织明显不同。 淋巴息肉不会致癌。 不太常见的是良性淋巴息肉。 它们表现为许多淋巴性息肉。 它们是大小为5-6厘米的小球状息肉,最常发生在儿童身上。 组织学变化与淋巴细胞性息肉相同。
2.造成结肠息肉的原因
结肠息肉的原因有好多:①遗传因素,研究证实好多种疾病的发生跟遗传、基因都有一定的关系,肠息肉也是这样。有种病叫黑斑息肉综合征也叫普杰氏综合征,本身属于家族性的遗传性疾病。②炎症性肠病。一些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很容易合并有结肠息肉。③饮食、生活习惯,比如高脂、低维生素饮食和长期抽烟都容易产生结肠息肉。④长期的腹泻或者便秘刺激肠黏膜,使肠黏膜产生炎症,从而导致息肉的发生。⑤感染。有文章报道一些腺瘤性的发生,跟肠道的病毒感染有一定的关系。⑥胚胎发育异常。一些幼年性息肉,一般都是先天胚胎发育异常所导致。⑦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息肉的发生率也相对的增高。
3.结肠息肉的症状及危害
结肠息肉的症状非常罕见,但可能包括粘稠、松散或膨大的大便,轻微腹痛,以及非常罕见的血便。 息肉非常小,大约有一粒米、黄豆或花生那么大,所以它们很少堵塞肠腔,也很少引起腹痛。 一些息肉会引起炎症,而另一些息肉会分泌粘液,并导致粘液性稀便和不规则的大便。 一些息肉可能会摩擦肠道并产生血便,但这也是罕见的。 一般来说,大肠息肉没有典型或明显的症状,大多数病人在早期没有症状。大肠息肉的主要风险是有可能发生癌症。 息肉在病理学上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并不是所有的结肠息肉都是癌症。 肿瘤性息肉主要是大肠腺瘤,更有可能变成癌症,而非肿瘤性息肉是增生性或炎症性息肉,变成癌症的可能性很小。 然而,如果增生性息肉生长得足够长,它们仍然可以成为癌前病变,即癌变。 因此,结直肠息肉患者应该意识到致癌的风险。
4.结肠镜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
4.1高频电凝电切术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有效将结肠镜与高频电凝电切术的优势相结合,能对患者息肉的部位、大小与形状准确观察,通过为患者实施高频电凝电切术,能彻底切除结肠息肉,一次性价格直径较小的息肉完全切除,也可通分多次切除直径较大的息肉,直到所有的息肉完全切除为止。高频电凝电切具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并且术后可以将全部的瘤体保留,实施病理学检查,准确判断出肿瘤体为良性还是恶性。当前,临床治疗结肠息肉疾病的首选方式就是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高治疗安全性的优点。此外,术中在对套圈器进行收紧时,要特别注意不造成机械性的切割,按照患者息肉的实际情况来切除息肉,花费息肉中心血管充分凝固,避免发生出血风险。要尤其注意在进行切割波切除较小病灶过程中,降低使用凝固波,从而有效避免发生穿孔风险。
4.2黏膜剥离术
通过特制高频电切将黏膜病变进行剥离后完整切除,是结肠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主要治疗原理,并且不会受到息肉形状、部位、大小的影响,能将病灶完全切除,有效促进术后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对病变的范围及深度进行评估。但是由于结直肠腔皱襞较多,肠壁较薄,所以结肠镜下粘膜剥离术具有较大的操作难度,术后会有极大的风险发生术后出血、穿孔。
4.3黏膜切除术
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有效结合黏膜注射术与高频电凝电切术的优势,在粘膜下层注射适当的溶液,从而形成水垫,将粘膜下层上息肉组织抬高,进而切除病灶圈套。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主要造成的原因是因为术中操作损害了黏膜下深层血管所致,主要通过止血夹来进行治疗;造成穿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黏膜下溶液注射量较少,从而造成黏膜下层和肌层不完全分离,还可能与术中使用电凝电切不当所致。对此,在对患者进行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期间,要将病灶完全抬起,特别注意注射溶液的剂量,进而保证完全切除病灶,将穿孔风险降至最低。
4.4氩离子凝固术
氩离子凝固术相比较于传统的内镜治疗差异较大,氩离子凝固术主要通过惰性气体来实施电凝,主要原理是采用特殊装置离子化氩气,借助探头来传递能量到组织表面,使病变组织凝固并灼除,从而有效达到治疗的效果。氩离子电凝术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腹胀、灼烧感等,主要原因是因为胃蛋白酶影响了凝固面,黏膜下神经丛受刺激。对此,在手术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手术时间,准确调整功率,以免发生反复治疗同一位置的情况。
4.5金属夹结扎术
结肠镜下金属夹结扎术就是通过机械力量将周围组织和病灶紧紧夹闭,阻断息肉血流,能有效防止出血。针对广基大息肉,采用金属夹能及时达到止血的效果,针对电凝电切术中较大、较深的创面,采用金属夹,能有效使创面闭合,促进创面恢复。对巨大亚蒂、无蒂息肉电凝切除实施结肠镜下金属夹结扎术,能够防止术中少量出血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规避术后穿孔风险,联合使用高频电凝电切术,临床效果显著。
5.结语
综上所述,结肠息肉有七到十年的癌变时间,并且与解剖位置、组织学类型、形态、增生程度、腺瘤形态等息息相关。对此,一旦发现有结肠息肉,第一时间要考虑手术切除,以免发生息肉癌变。结肠镜下手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不会对机体造成较大的创伤,但是术后会引发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因此,临床需要结合息肉的实际情况,如部位、形状、大小来采取有效的手术形式,密切观察术中、术后的情况,积极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