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未来新媒体的制高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4
/ 2

互动—— 未来新媒体的制高点

左志新

曲靖市广播电视台 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互联网乃至物联网的发展,只是使人类器官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广阔的延伸,但不可能改变人性;人性对信息的本能需求就是与信息的互动,停止了与信息互动就意味着僵化和消亡。所以,截止目前在互联网上的所有应用都走向了互动,包括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淘宝、京东这样的购物平台,以及百度这样的检索平台,只要它不互动,就意味着式微和死亡。而新闻移动端,作为信息的重要集成地,它也不可避免地要用拥抱互动。

对于正处于后竞争时代的新闻客户端而言,受众黏性和用户忠诚度越来越凸显成为生存关键。现在的客户端更多地成为用户手机上的“死火山”,生产的新闻信息越来越依赖微信、微博等商业平台分发出去,如何激发活力,提升点开率和使用率,必须要考虑互动化的问题。

庞大如央视,在拥有台、网、端的基础上,2019年仍推出了“央视频”客户端,号称主流媒体中首个“有品质的视频社交媒体”。这其中“视频”是由央视一贯的媒体属性决定的,主打的“社交”属性却是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和用户交个朋友”的态度。而在解决如何社交的核心问题上,央视频也率先垂范,首先是把之前做台网端的时候所有能产生互动的环节凸显出来,比如用手机刷视频、看电视以及观看直播时候的弹幕、点赞、评论操作等;然后是拓展新的互动领域,打造更多的移动传播产品,比如短视频、移动直播、VR、主题活动等“泛文体、泛资讯、泛知识”的多元化互动。

一、让新闻客户端互动起来

作为地方的新闻客户端,也可以充分梳理以往的图文、视频、直播等内容,首先把可供互动的产品放置在显眼位置,其次让所有的呈现都具备互动属性。

例如新闻板块,打破以往按领导级别排序排位的做法,首先需要将内容重编,至少是将标题重编,把领导人会议、活动等报道中值得被关注的内容提炼出来,用标题的方式来加以呈现;其次是在标题下方直接呈现用户熟悉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功能,而不是在每一篇内容看完之后才加以呈现。这样既能增加互动性,更能帮助用户在看到首页的时候,就对选择点开哪条新闻产生更直观的影响,反哺内容创作。

生活板块是最容易贴近用户需求的板块,但以往杂乱无序的呈现早已耗尽了用户的耐心。首先应坚决把内容跟岁时节令、节庆、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对应起来,用所有中国人都会产生的时间共鸣,来激发用户对内容呈现的共鸣。春分时节到了,该怎么吃、能去哪玩、有哪些有趣的活动在开展、有哪些相关的历史文化可以教给孩子,都是可以统筹起来的。这些内容安排一定要早计划、早落实,切忌见子打子、当天安排,等全部做好了,宝贵的一天也将过去了。在我国,大家熟悉的各种节日、节气、纪念日有一百多个,足够让生活板块形成伴随性强、脉络清晰、便于检索的时间矩阵。

二、精细化运营社交趣味化“玩转”圈子

解决了新闻和资讯两个大版块,剩下的直播、社区和服务板块,本生就是为互动而生的。但社区还是要拿出过去互联网1.0时代,经营论坛BBS的劲头,为本地用户开好言路、办好活动,让网络人际交往升级为3.0时代的“圈子”文化。用“有趣话题+精细运营+爆款活动”,构建内容、用户、活动“三位一体精细运营力”。

技术层面,结合技术与创意,以产品思维带动社交生态的重构。APP应用下载、抽抢大奖、获得有用资料、投票表达态度等互动方式已经是必备款,而一键直达、截屏互动等营造“沉浸式”社区互动平台,形成社区文化精准驱动力是当前最热门的互动。

内容层面,圈子互动不仅仅是一场社交狂欢,更重要的是其带给受众的思维碰撞。以内容题材上的区隔度为抓手,增强内容表达的深度,赋予强烈的价值诉求。“主流语态,正向价值,多元表达”,找准新媒体价值点,形成社区文化精准驱动力。

运营层面,紧跟新生代社交特征。媒体互动应做到叙事视角平民化,将个人特色与新鲜创意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交平台人格化的优势,建构起格调品位相似、价值理念相容但又不紧密捆绑的“松散社交圈层”,使年轻一代用户乐于参与到各类圈子的互动中来分享其所思所想。用精心策划的互动活动,赋能矩阵化社交传播,特别是在社交账号上保持微创新能力,孵化出了多个精品圈子。

名人入驻也是吸引用户“围观”与在线互动的重要抓手。意识形态领域,“名人”可以是播音员主持人,可以是记者编辑,可以是技术大咖,也可以是作家、画家、摄影家、音乐家等等。这些人自带流量事小,自带圈层属性的吸引力才是最有价值的,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性,总能有针对性地吸引用户。只要能将这些名人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话语,以朋友聊天的方式回复用户的问题,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真正做到实时与用户交流互动,就会产生流量,甚至激活了传播节点之间的关系张力,诞生一个圈子文化。

三、提供最具覆盖力的用户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中老年人也需要互动,也需要发声。从传统媒体的发展规律来看,中老年人一旦形成某种接收信息的习惯,比如看报纸或者看电视,就会保持相当高的忠诚度;反之,年轻人对媒体是最“无情”的,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永远有更有趣、更新潮、更实惠的信息渠道。

在新媒体领域,哪怕不能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也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潜在的用户群体,须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且时至今日也已经出现了抖音、快手这样破圈的产品,反观微信倒是在达到峰值后经历了年轻用户被QQ重新分流的情况。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用户的体验感受和文化认同。

用户体验是一门“玄学”,但官方新闻媒体若能先拿出互动的态度,再从用户反馈中不断调整互动方法,反倒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分析如下:

首先要人设鲜明。在大多数用户的心里,官方媒体往往自带权威光环,并且严肃刻板,这一认知虽然可以让官方媒体的发声极有分量,但是同时,也让大多数用户和官方媒体产生距离感。这时候,需要掌握新的传播方式和风格,变得“接地气”起来。为自己树立鲜明的人设,让官方账号更加人格化,亲民化,和网友更亲近地互动起来,提高粉丝粘性和官媒的影响力。

其次是形式趣味。所有人都需要看点有趣味的东西,对于受众来说,新闻最大的功能也不过是广义上的娱乐功能。政务媒体逐渐摆脱了刻板的“说教”方式,将专业化的内容用趣味性的方式传播出来,不仅可以更好地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而且越来越受到用户的认可。

再次要借势热点。在流量时代,热点,是用户关注最多的元素,也是引爆传播的重要元素,受到众多媒体的竞相追逐。作为政务媒体,对于热点的追逐也不例外,须知“只可错过不可放过”。

最后是多渠道发声。政务媒体要不断尝试不同平台与阵地,以媒体融合的形式,实现内容能量和价值的输出。主流的商业平台一定要要用好,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年轻人聚集的社群场所,都应成为传播阵地。

凭借精准的用户触达、海量的数据、过硬的技术、新颖的内容,在社交板块通过接地气的话题和与用户广泛互动,让流量变“留量”,也能让正能量获得大流量。积极探索与实践社交化时代新型主流媒体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的路径,打造网络空间社交场域的开放性与互动性,通过“内容创新+技术赋能+运营协同”的生产新逻辑,让新型主流社区的价值创造力、思想引领力、品牌影响力得以直达受众心理,与用户共勉、共鸣。

作者简介:左志新(1982-01-),男,汉族,本科,云南大理人,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和广播影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