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孙集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 安徽亳州 236700
摘要:当前水土流失、水污染、耕地减少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为了尽快恢复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应综合采用多种措施,通过宣传活动强化种植人员的意识,并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及时实现全面监管,在落实绿色生产模式的前提下,全面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
1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意义
首先,可以发展生态农业。随着绿色种植理念的提出,生态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生态农业的运行需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强化修复治理力度,才可以改善农业环境质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其次,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为了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但当前农村资源形势并不乐观,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因此,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生态发展系统,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保障。最后,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最为关键的内容便是生态建设,其直接关系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面貌。
2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工业污染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在城镇化的大潮之下,城镇规模日甚一日,由内至外大幅度扩张,而城市的外围就是农村。由于城市扩张和国家工业、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工厂和企业搬到了城市外围,甚至扎根到了农村。工业生产产能大、效率高、速度快,但不可避免带来了环境污染。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虽然经过有关部门检测后达到了合格排放的标准,但仍然有一些不良企业弄虚作假,阳奉阴违,钻法律空子,其排出的废弃物对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性,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此外,城镇规模变大,大量人口涌入城镇,不但加剧了城镇负担,而间接影响到对农业生态环境。
2.2农业污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人们砍伐树木,填平湖泊,采取一些列措施肥沃地力,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以求提高粮食产量。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力已从农业生产中很大程度解放出来,但我国多山地而少平原,且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因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农业、半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环保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立体化农业、可持续化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模式并存。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生产模式主要是粗放型农业,而其中影响较大的包括因秸秆燃烧而导致的空气污染;因地膜的大量应用和不规范管理造成的白色污染;因畜禽粪便、尸体的随意处理而导致的水体污染;因大量使用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而导致的土壤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等。
3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
3.1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首先,应提高养殖业占比,加快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其次,应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实现食物供需平衡,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的积极性。且重视发展饲料作物,恢复绿肥作物。再次,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结构,保持生态系统与景观系统的多样性,积极发展各种农业模式,注重实现立体农业。最后,坡度大于25°的陡坡应采用退耕还草措施,重视发展防护林、经济林、材林等。
3.2强化治理水土流失
为了减少水旱灾害,应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强森林的调蓄水能力,削减降雨径流。治理期间应综合山河湖库,以治山为本,结合堤防与山河治理措施。在治理山地时,应重视天然林保护,有效改造低效林,发展丰产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有效涵养水源,发挥保水防洪效果。同时,还应综合开发潜力较大、人类活动频繁、环境较为脆弱的丘陵地区,引入科学开垦方法,重视后期经营。
3.3构建高效农业生态系统
整体而言,应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强化区域优势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支柱绿色产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同时,还应实行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影响力与附加值,并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业横向与纵向的全面统一,聚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应发展订单式农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合同,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推进农林牧结合与种养一体化,全面提高农业产业链价值,实现转型升级。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应鼓励农民兴办农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通过出租、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
3.4重视防灾减灾
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还应做好农业的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人群的防灾意识。二是全面调查农村地区的农业灾情、灾害情况,合理评估分析,协同各部门制定科学的防灾与减灾方案。三是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确定综合管理部门与减灾队伍,实现农业灾害治理的产业化。社会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入灾害监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推进现代生态型的集约持续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化水平。五是综合开展生态环境预警研究工作,有效引入生物工程、生态工程、国土改造工程等技术,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5加强污染物控制
第一,合理控制农药用量,进一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一步降低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防治害虫时还应引入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天敌防治,优化空间布局,通过多种农艺与生物手段,最大程度降低病虫草危害程度。
第二,应科学控制畜禽养殖废弃物,严格遵照《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科学设置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等,实现合理布局。禁养区包括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旅游开发区、居民用水周围500m区域等,应全面推出养殖行业,更不得改建、扩建。限养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村落密集处等,应严格控制畜禽饲养规模,不得扩建、改建养殖场,且合理引入粪污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措施,停业粪污排放不达标的养殖企业。适养区指的是禁养区与限养区以外的区域,应根据当地环境承载力,开展适度养殖,并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
第三,科学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推行生态养殖,通过水产净化水质。渔业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水库养鱼化肥使用标准,并向养鱼专业户积极普及用药知识,并常态化检测排放的污水,并在池塘边基地上种植植物,以充分吸收养分,实现水质的全面净化处理。渔业养殖还应采用科学的饲喂方法,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避免增加水质负担。
第四,合理控制农膜白色污染,农业部门应出台奖励政策,通过购买等方式,鼓励农民回收已使用的农膜,或者加大生物降解膜的开发力度,确保农膜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分解。
结语
对于农业生产活动来说,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减少环境破坏,还能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科学化改革,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究十分重要,对于我国的生态建设乃至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启梅.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31):42-43.
[2]郑畅.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探索[J].南方农业,2021,15(27):220-221.
[3]李小明,杨桂华.浅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南方农业,2021,15(26):209-210.
[4]高海滨.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刍议[J].中国市场,2021(2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