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经管类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存在已久,以往的研究多是基于一般性质的经管类大学生提出解决措施,忽视了院校性质与专业性质的匹配问题—-涉农高校经管类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当前制约这一特殊群体顺利就业的因素有哪些?本文通过对涉农经管类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访谈,从供求视角分析其成因,倡导此类大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要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着力解决自身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同时要发挥好涉农高校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涉农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供需平衡
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提升,加之财会行业、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经管类专业成为众多学生所追求的热门专业。但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聘难的情况并存。根据智联招聘在2020年8月对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的研究,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岗位需求比重(33.8%)比经管类毕业生的比重(36.5%)低了2.7个百分点。
从学术界来看,我国对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研究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的,在以往的研究当中,专家学者们把经管类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的原因归结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由配给制向双向选择模式的转变、经管类大学生的技能错配、高校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等等,他们的研究更多针对一般性的经管类大学生,而没有考虑到高校性质与专业性质的搭配组合。与以往不同的是,我国高校的建设正在朝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各种专业性较强的院校也在打造着多元化学科。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类院校紧跟时代变迁,在坚持优势的农业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了多元化的学科建设。但是受自身院校性质以及社会公众刻板印象的影响,涉农高校的经管类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导致这一特殊群体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何寻找破局之策?这些问题还有待研究。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就业形势仍旧十分严峻。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似乎并没有刺激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诸如经管类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仍找不到归宿,高质量人才的产出情况没有达到预期;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出现了招聘难的情形,劳动力的质量与企业所需能力契合度较低,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河南省更是人口、农业大省,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走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道路,但是涉农高校的经管类大学生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应对结构性失业的难题?影响他们就业的障碍主要有哪些?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涉农高校经管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僵局”产生的原因,力求寻找破局之策。
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工资刚性,这又与大学生的工资预期密切相关,成为充分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大多数学者基于供求的视角,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具备的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即能力错配,能力错配的问题在经管类大学生群体当中尤为突出;袁玉芝、杜育红(2020)在分析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归因时,引入了“技能错配”的概念[1],指出技能错配的实质是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经管类专业的劳动力更容易发生技能、专业不匹配的问题,对于大学毕业生,技能供给的主要方式是教育供给,而影响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原因是复杂的,与个人的生理基础、所处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其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输出质量的影响重大。这些分析结果都能很好地解释我国经管类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但也忽略了一些特殊群体。提到经管类高校毕业生,更多研究者是基于综合类、政法类、财经类大学等专业性较强的院校所进行的一系列分析,而缺乏对于涉农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研究,不可否认的是,涉农高校中的经管类大学生是劳动力市场中的特殊存在,其所具备的能力、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前景等有别于一般性质的经管类大学生。加之会计领域智能化的普及,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加沉重。陈明生(2019)在人工智能与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当中,指出众多用人单位中会计、审计、统计人员将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2],李晓华(2018)研究了人工智能会带来结构性失业[3],并且人工智能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会有所替代。而涉农高校经管类大学生作为人文社科专业性大学生的边缘群体,更是失去了竞争优势。
针对结构性失业,多数学者侧重从供给端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强调大学生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反向推导,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身技能。对于涉农高校,更多研究者的定位依旧是培养涉农人才,提倡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创新型、应用型农业人才,这便忽视了对于涉农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流向的分析。基于此,叶敬忠、刘娟和李玉梅(2021)围绕“社会科学人才是否只需要由综合性或传统文科类高校来培养”的命题,展开了关于我国涉农高校面向新文科建设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构建了“六位一体”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4],提出涉农高校在建设人文社科类专业时应实现差异化发展,明确自身定位,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最早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在充分就业点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达到均衡状态。这里所说的均衡是西方经济学当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经济事物在有关变量的综合作用下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供需失衡,也就意味着相互作用的经济变量所产生的力量不会相互抵消。
产品市场上的一般均衡指的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都愿意并且能够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且在各自的预算约束下乐于接受并且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达到效用最大化,而企业也会在此价格水平上决定产量和对于投入的要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的价格便是一般均衡价格[5]。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均衡,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量正好等于劳动力需求的数量,此时的工资水平被称为是均衡的工资水平,一般均衡理论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中供给、需求和工资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表现形式。本文认为,劳动力的价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劳动力的技能、工资期望等综合能力,当劳动力价格发生波动,很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而影响劳动力价格的因素十分复杂,对于涉农类经管大学生我们主要分析这类大学生所处的院校性质与专业性质的匹配度以及社会舆论压力在结构性失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来提出破解之策。
结构性失业是四种基本失业类型之一,对于结构性失业的概念,不同学者表述不同,但总的来说多是基于供求的视角,从供给端来说,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市场上工人的技能、工种、知识结构、预期、年龄等而导致的供求双方不能相互满足;从需求端来说,劳动力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结构性失业产生的重要原因。与产品市场类似,当影响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经济变量不能够一一匹配,则会引起均衡点的变化。
劳动者调整自身技能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存在滞后性。在微观经济学当中曾经引入了“蛛网模型”来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例如农产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该模型也揭露了一个经济当中的普遍现象,即人们在下一期的决策总是受到上一期决策的影响。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期,劳动者的技能以及高校的育人模式也存在滞后性,这也是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首先是针对大学生的数据收集,此次调查主要聚焦河南省的农业类院校,一共选取了369位同学作为样本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6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男性占26.83%,女性占73.17%,年龄主要在19-25岁。根据文章的研究目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涉农高校的本科生及部分硕士生,不包括专科生以及博士生。被调查对象中从大一到大四的同学分别占0.54%、78.86%、12.2%和7.05%,硕士生占1.36%,学生来源于河南省各个地区,有55%左右的同学是农村家庭出身。参与调查的对象当中,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经管类大学生有19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76%。
其次是对于用人单位的访谈。此次调查一共对三家用人单位的中层人员以及普通员工进行访谈,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对于涉农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的招收政策。被访谈的用人单位主要涉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其中国有企业主要从事制造业,其经营年限在20年以上,人员规模超过了2000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物流运输,其经营年限在10年以上,人员规模在301-500人。样本的具体属性如表 3 -1和表 3 -2。
属性 | 人数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99 | 26.83 | ||
女 | 270 | 73.17 | |||
在读年级 | 大一 | 2 | 0.54 | ||
大二 | 291 | 78.86 | |||
大三 | 45 | 12.2 | |||
大四 | 26 | 7.05 | |||
研究生 | 5 | 1.36 | |||
所属专业 | 工商管理 | 1 | 0.27 | ||
财务管理 | 167 | 45.26 | |||
市场营销 | 1 | 0.27 | |||
农林经济管理 | 23 | 6.23 | |||
经济学 | 102 | 27.64 | |||
经济与金融 | 5 | 1.36 | |||
其他 | 70 | 18.97 |
表 3‑2用人单位样本特征表
编号 | 单位性质 | 所属行业 | 经营年限 | 人员规模 |
A | 国有企业 | 贸易/消费/制造 | 20年以上 | 2000以上 |
B | 民营企业 | 物流/运输 | 10年以上 | 301-500人 |
C | 政府部门 | — | — | — |
首先是对大学生未来规划的调查,调查结果如表 4 -1。
表 4‑1大学生的未来规划及考研观
维度 | 选项 | 频数(人) | 百分比(%) |
未来规划 | 报考研究生 | 277 | 75.06 |
报考公务员 | 13 | 3.52 | |
到企业工作 | 29 | 7.86 | |
自主创业 | 1 | 0.27 | |
出国 | 1 | 0.27 | |
待业 | 3 | 0.81 | |
其他 | 45 | 12.2 | |
考研观 | 就业市场形势使然 | 259 | 70.19 |
毕业生志向远大的表现 | 112 | 30.35 | |
许多人随波逐流 | 113 | 30.62 | |
没想好自己做什么所致 | 117 | 31.71 | |
证明自己的能力 | 46 | 12.47 | |
提高学历,增加就业优势 | 284 | 76.96 | |
研究生更容易找到理想工作 | 172 | 46.61 | |
为未来职业充电 | 147 | 39.84 | |
家长的鼓励和督促 | 90 | 24.39 | |
留恋校园生活 | 53 | 14.36 | |
习惯考试升学,力求心安 | 38 | 10.3 | |
其他 | 5 | 1.36 |
结果显示,考研是大学生毕业时的首选,而选择直接工作的学生十分稀少。这种现象也比较契合当前考研的浪潮。
接下来便是调查大学生对于“考研热”的看法。针对“考研热”产生的原因,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就业市场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导致,提高学历旨在为将来优越的工作做铺垫,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本研究对大学生读研的选择也做了调查,假设被调查者在毕业后都选择考研,那么选择报考985或211的同学占到了57.99%。这不难发现,规避劳动力市场上的学历、院校歧视也是众多学生选择考研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如果考研失败会作何选择”的问题当中,有36.59%的学生会选择二战,也有44.99%的学生选择放弃考研,寻求工作,这也比较符合大众的预期,对于选择考研的原因,有相当多的同学或是因为对未来没有规划亦或是因为家长的督促、跟随大势所趋,进而非理性考研。
为了寻找劳动力的供需差距,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做了调查,由于调查的针对性,问卷主要设置了经管类及部分工商类的行业及岗位作为选择项,表 4 -2便是对大学生就业规划的调查结果。
表 4‑2大学生的就业规划
维度 | 选项 | 频数(人) | 百分比(%) |
行业取向 | 农林牧副渔业 | 39 | 10.57 |
计算机/互联网/通讯/电子 | 55 | 14.91 | |
会计/金融/银行/保险/财政 | 294 | 79.67 | |
贸易/消费/制造 | 68 | 18.43 | |
生物/制药/化工/医疗 | 29 | 7.86 | |
广告/媒体 | 53 | 14.36 | |
房地产/建筑 | 16 | 4.34 | |
专业服务/教育/培训 | 88 | 23.85 | |
物流/运输 | 10 | 2.71 | |
其它 | 7 | 1.9 | |
岗位取向 | 销售/客服 | 32 | 8.67 |
财务会计 | 255 | 69.11 | |
生产管理/营运管理/物流管理 | 106 | 28.73 | |
设计/市场/媒体/广告 | 52 | 14.09 | |
人事/行政/高级管理 | 136 | 36.86 | |
教师/培训师 | 94 | 25.47 | |
专业咨询/法律/科研 | 44 | 11.92 | |
政府机构/翻译 | 51 | 13.82 | |
其他 | 4 | 1.08 |
从大学生的行业取向上来看,倾向于从事财经类行业的同学占有极大比重。从进一步的岗位取向上来看,谋求与财务会计类似职位的学生占到了69.11%。
对于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把它归于工资薪酬、自我发展空间、公司福利、工作氛围、领导做事风格、硬件设施和其他,被调查者会根据自身的判断选择最重要的前三项。结果显示,同学们关注更多的是工资薪酬和自我发展空间,其他因素则占比较低。对于工资的设想,有34.69%的同学希望自己在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是4000-5000元,也有10.3%的同学希望自己的月薪在7000元以上,有极少的同学会设想自己的工资是每月2000-3000元。
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同学们的工资设想,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的地域选择等作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如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所示。
表 4‑3大学生就业的地域选择及单位类型
维度 | 选项 | 频数(人) | 百分比(%) | 累计百分比(%) |
地域选择 | 一线城市 | 59 | 15.01 | 15.01 |
二线城市 | 276 | 70.23 | 85.24 | |
三线城市 | 44 | 11.20 | 96.44 | |
四线城市 | 6 | 1.53 | 97.97 | |
支援西部建设 | 3 | 0.76 | 98.73 | |
其他 | 5 | 1.27 | 100 | |
单位类型 | 政府部门 | 73 | 18.58 | 18.58 |
事业单位 | 88 | 22.39 | 40.97 | |
国有企业 | 116 | 29.52 | 70.49 | |
外资企业 | 28 | 7.12 | 77.61 | |
大型民营企业 | 38 | 9.67 | 87.28 | |
中小型民营企业 | 26 | 6.62 | 93.9 | |
合资企业 | 7 | 1.78 | 95.68 | |
自主创业 | 12 | 3.05 | 98.73 | |
其他 | 5 | 1.27 | 100 |
在地域选择上,一线和二线城市是大学生向往的工作城市。从单位类型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有“铁饭碗”性质的、与国家相关联的企业类型。
最后,在大学生对于用人单位招聘的看法中,有90.51%的同学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注重应聘者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其次是应聘者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基于这样的就业认知,绝大多数同学会在就业前考取各类证书,也有不少同学参加了社会兼职以积累工作经验。在选择考取证书的同学中,有69.92%的同学已经考取了英语四六级的证书,也有部分同学考取了初级会计、计算机等级证书,但是对于专业性强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较少。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多数涉农类经管大学生的未来规划遵循了这样的路径:毕业时选择报考研究生,在一定学历储备的基础上去往经济发达地区从事热门行业并且选择工作较为稳定的、工资待遇高的用人单位。
本研究采取访谈的形式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录用意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暴露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再培养四个方面展开。
当被问到会优先录用哪一学历水平的大学生时,一家国有企业的HR表示会根据企业不同的职能部门招收不同学历水平的大学生,但总体来说企业会更倾向于招收研究生,尤其是对于管理层以及财务、审计部门人员,对大学生的学历水平要求会更严格,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学的能力水平,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高学历的学生很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内耗成本。除了学历水平,对于经管类大学生同样看重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进入企业时就具有很好的实操能力,那么后期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而对于技能性强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表示会优先招收专业对口型大学生,相较于有成熟经验的员工来说,职能部门招收刚毕业的大学生意愿仍然较低。
本研究进一步对用人单位关于涉农高校经管类大学生的看法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内部人员普遍表示针对于财会岗位,他们更倾向于录用专业性大学的毕业生,对于涉农高校的经管类大学生需要用更有力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相关能力,例如取得了财会行业的高质量证书、拥有较长时间的工作经历等等。
在访谈中,本文着重调查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都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于面试环节,从大学生的职业形象以及言谈举止中就能获得很多信息。
国有企业的HR表示,职业资格证书是一个学生能力的代表,在招聘当中他们会关注学生已经取得的证书,并且根据证书的质量以及与工作的契合度分配岗位。
在对大学生母校关注度的调查中,民营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指出,大学的知名度并不是它们着重关注的因素,而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他们是否录用大学生的重要因素。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他们更加注重大学生的文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成绩关注度较低,在工作中更倾向于招收“会做事”的大学生。
在工资报酬方面,用人单位意愿支付的月工资水平在3000-4000元,而对于民营企业中的物流运输部门则愿意支付6000左右的工资。
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表示,大学生在初入工作时适应能力较差,最突出的表现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由于长期受校园文化的感染,大多数大学生在踏入工作后会变得无所适从,缺乏业务流程思维以及恰当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工作中容易急功近利,缺乏从基层做起的耐心和毅力。
人才流失率高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意招收大学生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往往缺乏自我认知,在工作之前缺乏对相关岗位的了解,亦或是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在工作中的跳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适应能力差、能力与工作内容不匹配是众多大学生在职场上的通病,为此许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大学生进行再培养。较为传统的做法便是以老带新,类似于师徒传承。其中国企和民营企业会定期安排专业领域导师授课。
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着“内卷”现象,对热门工作的需求爆发式增长,涉农高校的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选择考研或者考公便是他们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
与一般性经管类大学生相比,涉农经管大学生的考研意愿明显偏高。在对赣南地区高校经管类大学生考研意向的调查中,某班选择考研的人数仅占28%[6].相较于一般经管大学生,涉农类经管大学生意识到了自身短板,急于跳出涉农的圈子,利用考研的机会向财经类等院校发展。这也间接反映了企业经管岗位对于涉农经管大学生的认可度低。
除了考研,涉农经管大学生考公的人数也较高,除了“铁饭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岗位对于农业的接受度较高,近年来政府重视三农建设,与企业相比,政府对于农业较为重视。
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现实的直接差异体现在工资薪酬上,在典型失业类型中有一种是自愿失业,即不愿接受非理想的工资。类似于资本市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普遍的逐利现象。经管类大学生大多渴望手持铁饭碗、跻身管理层,对于涉农高校的经管类大学生来说更是缺乏对于市场形势的判断,忽视自身的专业性水平。在地域选择中,涉农经管大学生的去向大多是一线、二线城市,忽略了该市场的人才饱和度,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经管类专业性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大多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经管岗位,与之相比,涉农经管大学生处于劣势。加之财会智能化的发展,对经管类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长期身处校园,涉农经管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好是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关键因素,因此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对于老师安排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从对用人单位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工作当中普遍暴露出实操能力差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工作适应阶段过长。但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他们更愿招收会做事的学生,而非会做题的学生。
在对劳动力市场供给侧调查中得出,大学生主要通过招聘网络获取就业信息,用人单位也大多通过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通过网络中介的信息传递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与财务报表的披露同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也会被粉饰,这便向劳动力市场传递了虚假信号,降低了大学生与岗位的匹配度,大学生在理解招聘信息时往往存在偏差,这是造成后期跳槽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涉农经管类大学生获取信息存在滞后性,自身的反应速度落后于市场变化速度。他们对于工作的选择深受周遭舆论评价的影响,对于就业的追求呈集中化趋势,这便容易忽视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岗位的人才缺口,等到更具吸引力的岗位出现,又会去盲目追逐,这都是信息资源匮乏的表现。
提起农业类院校,很少有人会将它与人文社科专业相联系,甚至有人提出了“涉农院校到底该不该存在人文社科专业”的疑问。
在农业类院校当中农科专业是正统,不可否认的是农科是农业院校的优势学科,但本研究认为农科与经管类学科存在着不可割舍的关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发展失去优势,传统的涉农产业收益率下降,对于农业发展的管理也欠佳,这也意味着农业更不能脱离管理科学独立发展,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方能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而不应该将二者看成相互矛盾的存在。
当前,农业类院校对内部经管类大学生的培养较为割裂,与院校本身的人才培养宗旨契合度较低,而与劳动力市场上对专业型经管类大学生的需求契合度也不高,这使得涉农经管类大学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没有与学校特色产业相结合,另一方面社会上专业的经管岗位对其接受度也不高。
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性较强,实际工作与理论联系较为紧密,用人单位对经管类“高精尖”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经管类大学生应做专业型的人才,涉农经管类大学生更需如此来获取认可度。此外还要投身社会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金融、财务等行业更加注重从业者的实操能力,从业的经验和阅历远比学历高低更为重要。大学生要积极走出去,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寻找对口的岗位实习,提前接触就业环境以及工作内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在就业市场中,不要一味追求高职高薪,针对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的现状,大学生要灵活就业,敢于从基层做起,经管类大学生更是要经历长期的实习期,经管类专业更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涉农高校的经管类大学生要正视农业问题,感受到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的扶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农业发展,利用专业知识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改变社会看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需求,也要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服务三农的伟大建设中。
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加职业水平测试,通过权威数据的分析明确自己的性格特征、适合的职业类型等,做到真正认识自己,找准职业定位,发掘自身潜在的能力。此外,大学生应当根据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考取证书,经管类岗位对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十分严格。大学生应该合理利用大学时间,仔细甄别高质量证书,有针对性地考取专业证书。
高校可以依据权威的心理测试模型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试平台,帮助大学生找准市场定位。同时高校可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引进新型的VR虚拟仿真教学模式,使大学生置身真实的求职历程。
涉农类高校应引导经管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传播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激发经管类大学生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热情,通过农业的发展展示涉农经管类大学生的优势,也正是通过农业的发展转变社会对农业的看法。
涉农高校应当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比赛机制和奖项设置,通过比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经管类大学生,为适应会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要着重提高实操能力。此外,涉农高校应与其他高校联合设立创业比赛,促进资源共享和人才交流,吸取建设高质量经管类人才的经验。比赛流程上可引入企业实际的招聘程序和业务模式,使大学生提前适应此模式。
涉农高校可与部分企业合作建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地[7],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涉农经管类大学生的能力要求,把企业的发展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中,分别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定期测试,还可以根据真实的企业运行模式在高校当中建立小型的“克隆企业”,使大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之中,以便于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业务模式形成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诉求。
基于前文所提到的高校措施,在高校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的基础上,适当推行“双导师”制度[8],即高校老师与企业老师共同参与大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企业导师特别要参与到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当中,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9]。
企业要重视新进人才的可塑性和发展性,重视人力资源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做到企业发展成果由全员共享,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降低跳槽率,凸显企业的比较优势。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全面了解涉农经管类大学生的能力,而不以传统的刻板印象评价这一特殊群体。企业应当搭建网络面试、AI招聘等平台,在视频面试过程中,除了面试官,人工智能也在后台同步分析求职者的面试情况,并给出测评建议,提高企业用人的效率。
此外,企业应当扩宽招聘渠道,探索新型数字化、多样化的招聘服务,深刻把握大学生的喜好,将招聘信息利用短视频、直播带“活”的方式展现出来,现场答疑,减少信息不对称。
目前,中国经济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化逐渐普及,国家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各大企业陆续优化内部结构,进行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要求全面提高。一方面,各大企业尽力实现业务的智能化,对于低素质的劳动者需求降低;另一方面,是用人市场的逐渐饱和,这都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值得关注。
本文通过对涉农经管类大学生和企业的调查与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是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历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十分庞大,加之岗位容纳能力有限,因此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在河南省较为严重,感受到社会压力,涉农经管类大学生也急于跳出农业圈。此外,就业问题与社会上的其他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实施相关的措施不能过于心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涉农经管类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高校和社会舆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多方同时发力。
第三,解决好就业问题,将会对整个经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文章针对各种促使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分析,但是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最终要经过社会的检验。
Analysis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lated to agriculture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mostly put forward solutions based on the general natur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 ignoring the matching problem of the nature and professional na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where shoul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go?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smooth employment of this special group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with employers. It advocates that such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irst know where to go when they are employed, focu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their own ability does not match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mployment;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作者简介:张婧一(2001-),女,河南新乡人,在读本科生,电话:15560208308,邮箱:zjy451317896@163.com.
1]袁玉芝,杜育红.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错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与经济,2021,37(02):68-77.
2[]陈明生.人工智能发展、劳动分类与结构性失业研究[J].经济学家,2019,(10):66-74.
3[]李晓华.哪些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J].人民论坛,2018,(02):33-35.
4[]叶敬忠,刘娟,李玉梅,龚利,王树远,邵念念.彰显特点与特色的差异化理路:涉农高校“六位一体”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6):109-128.
5[]徐志平.中国高校学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6[]徐威威,曾秀萍.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探析——以赣南地区高校为例[J].亚太教育,2016,(34):125.
7[]Rayman J R . Contemporary career services: Theory defines practice[J].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1993, 1993(62):3-22.
8[]殷清.经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7):141-142.
9[]李勇,徐蓉.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训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