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为例

何梦娜

广东省 韶关市武江区向阳小学

摘要:“量感”是数学教学里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学生“量感”培养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通过实感、实境、等具体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形成从“生活量感”到“数学量感”的转变,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培养策略;量感

量感是在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1]在小学数学中,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增进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2]但由于量感是一种感觉,没有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量感的有效培养,因此量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容易被忽略。

一、小学生关于量感学习的现状

在数学教学中,从厘米、分米、米等单位的开始,量感就一直出现在我们的数学中,但因为教师更多着重的是单位量的应用,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与理解,脱离了其最原始的意义,一直在讲应用,学生就只是流于表面地学习了一下,并没有真正地有所收获与感受,这样学生就根本没有理解到单位量的意义,甚至是存在教师要求学生死记单位之间的进率的情况,也就有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单位转换的题目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准确率较低的情况,由此看来,学生更不可能学以致用,更是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量感。

同时,教师常常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或学校学具资源的缺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利用电脑等信息技术展示,直接就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计量单位,如千克、千米和平方米等等的计量单位时,只是在电脑屏幕前匆匆看了一眼教师的展示,缺少让学生去“掂一掂”和“量一量”等必要的体验过程和感悟“量”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加之某些“量”对于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如“吨”、“公顷”等,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缺少了学生对单位量的实际感觉,从而没办法进行对比感知,因此学生在常常会无从下手,阻碍了量感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且在小学阶段,学生还是多以具体思维为主,想让学生形成量感,并没有那么容易,而计量单位作为一个概念,教师更应该结合实际生活,有目的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学生只有实际去感受物体的大小、长短与轻重,才能留下对物体的感受,再结合实际,多次感知1个单位量的多少,才能使学生在脑海里留下参照物,实现从单一量到整体量的感知,促进量感的形成。

如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时,对于这个单位,学生更多地是在路边的道路标志和平时观看的田径运动比赛中了解,而离学生最近的应该就是学校的跑道了,既然身边就有资源,教师更不能错过,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这节课时,带学生去操场上亲身感受。教师只需要告知学生,学校操场的跑道有百米长,并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去走一走,并在小组间谈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生会说“那我走一个来回便是200米了,走一千米就是5个来回”,说完可以实际走一走,在多次感知后,教师便可适当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回家的路程,学生或许就能说出像“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应该是1000米,因为走了5个来回以后的感受和我回家的感受差不多”的感受。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如就在学校内的百米跑道,以此作为学生体验1个单位量的标准,让学生“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多次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通过多次对比回家的路程,学生便能在脑海中留下了1千米这个标准量的直观印象,从抽象到直观,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

(二)指导学生亲身体验,形成量感

脱离实际的学习都是空谈,要知道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渗透量的使用,为培养学生的量感做好知识储备。只有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对“量”的感受,方可增强学生对“量”的感受。

如在认识毫升时,北师大的教材是告诉我们1毫升的水大概有20滴,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这句话,学生其实是无法在脑海中建立表象的,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学生自己去体验:

片段一:课前准备多份1毫升的水和1毫升的多样饮料:

1.掂一掂你手中1毫升的水,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几乎没有重量。

2.你愿意尝尝1毫升的饮料和水吗?

生:一下子就没了,只能尝到一点味道,还不解渴。3.你可以说出生活里你见到过的1毫升的东西吗?生:棉签消毒液、妈妈用的护肤品一次的量…

学生量感的形成需要丰富多样的实践操作去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以往的“量一量”、“比一比”、“走一走”这些活动,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再结合“尝一尝”、“想一想”等,多各不同的感官同时参与进来,与此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去呈现,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的表象更加立体化,从一维到多维,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的表象也就越来越明显,对计量单位的意义也越理解。通过多次像这样的亲身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量感。

(三)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发展量感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是培养学生量感的主要环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去估一估,在实际测量后与自己的估算进行对比,在数据的反差中建立表象。如在认识立方米时,可以设计以下环节:

片段二:估一估

1.在1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容纳多少同学?站一站,验证你的猜想;

2.你估计讲台有多少立方米呢?请实际测量与计算,验证你的想法;

3.估一估我们的课室的体积有多大?你家呢?

其实学生在开始估计1立方米的大小是模糊的,在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教师设计这样层层递进的猜想与验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1立方米的认识。在反复几次的估测中,学生就能发现估计的情况和实际还是有差别的,由此便会进行一定的调整,经过不断地调整,估测也更能接近实际,而像这样在一次又一次地估测,后一直即时调整的过程,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建立准确的表象,便能促进学生发展量感。

量感作为一种感觉,并不是一次两次的体验与实践就可形成的,需要一点一滴地在积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要抓住每个计量单位学习的时机,时刻唤起学生对量的感受,积累量的数学活动经验,渗透数学思想并引导学生应用在生活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4):76-78.

[2]陈淑芳.测量单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6):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