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histle 翻译实践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The Whistle 翻译实践报告

王尧

武汉文理学院 430300

摘要:文学翻译因为其文本的特殊性,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这不仅仅体现在文学遣词造句不同于一般应用型文体,更体现在文学要创造“意境”。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文章的风格与特点及作者的背景探讨翻译The Whistle一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学文本;翻译过程


  1. 翻译任务描述

A Curtain of Green(《绿幕》)发表于1941年,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在这些短篇故事中,韦尔蒂以当地居民、普通黑人白人老百姓的视角来观察密西西比州,真实地呈现了当时密西西比州的种族关系。这些短篇故事把现实和虚幻微妙地联结在一起,创造出了怪诞的形象,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印象也具有美感。

The WhistleA Curtain of Green里的一篇,这篇小说讲述了:漫漫长夜,寒笛响起,两个老人倾尽一切保护庄稼,为御寒烧掉了家里的一切,最终面临孤独而近乎绝望的处境的故事,折射出19世纪工业化背景下,美国南方农业社会传统不断消逝,普通百姓早已赤贫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了的社会现实。

  1. 作者简介与写作风格

尤多拉·韦尔蒂(1999—2001)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短篇小说大师,人们常把她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相提并论,六次获得欧·亨利文学奖。韦尔蒂的小说情节都非常新颖,富有戏剧性,偶尔比较荒诞,时常和精神错乱有关。她的小说中善用对话。尤多拉·韦尔蒂是继威廉·福克纳后又一南方文学大师,在创作风格上与福克纳不同的是,她采用了更客观更冷静笔法来描述南方社会。福克纳全景式地展现了南方社会的巨幅画面,而她关注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她更趋向于用琐碎的题材来表现人生的真谛。

  1. 文学翻译的特点

“一般说来,就体裁而言,文学翻译是指对狭义文学作品和惯例文学作品的翻译,即对主要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学性较强的杂文、传记、儿童文学等的翻译。”(胡显耀,李立;2009:3)

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思维内容”,还着重强调“风格特色”,没有风格会显得苍白无血、毫无生气,而作品有了风格,人物则会有血有肉,妙趣横生。因此,文学翻译要力求传达出原著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文学翻译还要强调“忠实、准确”这是文学翻译的要害,也是难点所在。翻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著的精神风貌,而不得随心所欲,自由发挥。

  1. 翻译过程分析

笔者在开始翻译练习之前,首先查阅了与原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之后通读了原文本,对原文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做到了大致的了解。初稿译出后,笔者自行从头到尾进行了校对,标出了不当和有误的表达,之后翻译第二稿,二稿完成后和已有译本进行对比,吸收了更好的表达,形成第三稿,最后与参考译本进行对比,对译文进行润色形成终稿。在本部分,笔者将再现原文几个片段的翻译过程。

Case1:

ST:The Whistle

TT: 寒笛

Whistle在词典中作“哨子”、“口哨”、“汽笛”、“汽笛声”解,但因为这是文章的题目,倘若译为“哨子”或“哨声”虽然也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但是“寒笛”更能突显文章的主题。本篇文章的背景是一个寒冷的夜里,两位老人的生活是极其贫寒而孤寂的,文章的主题也充满了悲凉和绝望的感情色彩。所以笔者在二稿中将其译为寒笛,也有译本将其译为“冷笛”

Case2:

ST: The darkness was thin, like some sleazy dress //that has been worn and worn for many winters //and always lets the cold through to the bones.

TT: 黑暗依稀,一如劣质的衣裳,挨过几个冬天,早已经磨损,时常令人寒凉刺骨。

由于本句较长,笔者首先做了断句处理。笔者没有调整原文语序,基本上是直译的。如果调整语序,把 “has been worn and worn for many winters and always lets the cold through to the bones” 放在 “some sleazy dress” 之前势必造成译文定语过长。

Case3:

ST: By a closer and more searching eye than the moon's //everything belonging to the Mortons'// might have been seen—even to the tiny tomato plants in their neat rows //closest to the house, gray and featherlike, appalling in their exposed fragility.

TT: 倘若比月光走得更近些看得更仔细些,莫顿家农场的一切就会无处遁形—— 一排排整齐的小番茄秧也可见,灰白色的番茄秧像羽毛似的,流露着孱弱,让人不寒而栗。

“By a closer and more searching eye than the moon's”初稿中笔者译为“倘若比月光搜寻得更仔细些”读来比较生硬,后该译为“倘若比月光走得更些近些看得更仔细些”。仔细分析便能看出整句话的视角可能是作者本身,笔者翻译时想象自己就在这句话的情境下,在明亮的月光下观察这一片农场上的番茄秧田,自然能想到“走近些”、“看得更仔细些”, 并且这样能译出隐含的“有灵主语”。“even to the tiny tomato plants in their neat rows closest to the house, gray and featherlike” 初稿中笔者没有搞清 “gray and featherlike” 到底修饰的是番茄秧还是房子,所以已成“番茄秧紧邻灰白色、羽毛似的房屋”,之后和其他译者讨论时,发现整描写的中心在于番茄秧,所以推测 “gray and featherlike” 的被修饰对象应该是番茄秧,改译后没有两个形容词都放在一起,而是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以避免“的的不休”。

  1. 总结

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这不仅体现在对原作字词句的理解上,更体现在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感情上。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在翻译任务开始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作者的背景资料,了解其写作风格和文学影响,对其作品做到了整体的认识,笔者还阅读了与本文相关的平行文本。翻译初稿中笔者及时标注理解和表达不清楚的内容,在之后尝试与其他译者讨论和详细查阅资料后,解决了这些问题。本文还截取了翻译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再现了翻译过程,分析了翻译思路,这是对翻译学习的反馈也是对自身翻译的总结,以期不断发现翻译中遇见的问题,提升自身的翻译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胡显耀,李立. 《高级文学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刘亚伟. 《暗沟》(漓江译丛),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4] 卢睿蓉. 唱一曲永恒的南方之歌——试比较福克纳、韦尔蒂、奥康纳对南方的解读[J]. 学科视野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9-121.

[5] 夏济安. 《现代英文选评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Abstract: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literature text,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an be very challenging, because the diction of literature text defers from general applied texts and furthermore, literature often aims to generat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is essay the writer will analyze the style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article The Whistle and will presen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it as well as give approaches 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process.

Keyword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Text; Translation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