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

马广辉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层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认真总结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育人特点。通过探索,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两大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厂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刻阐述了两大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建设条件、实施

路径、运行规律和重要意义,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提供了模式支撑。

关键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产教融合

课题:本文系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HZJG2021193)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人才的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增速下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凸显。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产教融合是落实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精神的重要行动,是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质量、水平“两张皮”问题的有效路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一次深层次的变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双主体育人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引导企业从用人主体向育人主体转变,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格局。

2.双导师教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通力合作,形成双导师教学的培养机制。学校教师负责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为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企业师傅负责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指导工作和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

3.双身份学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职业特性的融合。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时,首先要与合作企业签订四方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实现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变。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实践,有利于学生对员工身份的认同,感受责任担当。

4.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对口就业是多年来职业教育师生一直追求的目标,学生对口就业率已成为衡量专业吸引力和职业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关注和评价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产教融合的核心就是以产定学,生产实践中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学生就学习哪些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达到了学以实用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有效破解了当前技能型人才供需“两层皮”的难题。

5.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任何一项技能的形成都来源于社会生产活动,都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产品的生产过程即是学生未来的工作过程,也是技能创新的过程,更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习得技能的必然过程。

6.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活动的有效依据,是衡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标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用工成本。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标准。

三、产教融合两大培养模式

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当前我国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推进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效途径,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重组、人才培养体制重构、创新培养方式、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措施。

  1. 以学校为主导的“实训工厂”模式

学校根据学生主要就业方向,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经营状况,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自己的实训工厂。

(1)合作方式。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体系。学校提供场地、教学设施设备、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企业提供专业实践课教师、生产性设备和相关技术力量。在运行模式上,实行“引企驻校”“前校后厂”或“校中企”的运行模式,允许合作企业在实习、实训区域内进行与本专业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实体经营活动,以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保护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2)资源引入。一是引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知识和技能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引入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体验任务的操作流程、规范要求、评价体系和社会价值。二是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保障生产性实训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优势,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能转化效率和安全意识。四是引入企业文化,丰富职业院校的企业文化内涵,彰显职业院校职业文化特色,熏陶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五是引入企业师傅,利用师傅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得到锻炼和提高。

(3)人员配备。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实训工厂配备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厂长、主任、调度、质检员、安检员以及生产辅助人员等,保证生产秩序稳定。

(4)管理机制。实训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负责管理产教融合全面工作,协调专业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训。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结合生产任务的特点,实施相应的安全、质量、生产等管理制度及职业道德规范和劳动纪律,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劳动行为进行量化考核。

2.以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

产教融合是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学校与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需求。地方企业不仅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是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去向。

(1)组织建设。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企业新型学徒制领导小组,企业生产经理任组长,学校教学副校长兼任副组长,组员由带徒师傅及专业理论教师组成。领导小组负责解决学生学徒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定期会商和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学徒制工作,引导校企双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密切合作、协同育人,确保学徒工作的顺利实施。

(2)制度建设。根据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和生产任务的结构特点,学徒制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全、质量、生产等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工作行为和职业道德;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生产任务, 利用生产实践中师傅的言传身教,锻炼和提高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

(3)文化建设。加强合作企业育人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育人的文化氛围,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校园文化引入企业,彰显企业的育人功能,实现校企文化融通,努力打造校企一体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内容建设。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产品生产流程、技能形成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工作要求,共同制订学徒计划、学徒内容、学徒方案 和保障措施。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和四方协议书。学校负责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使学生参与生产活动,提高操作技能。校企双方分工合作,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5)标准建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学徒制领导小组制定了师傅认定标准、师傅考核标准、生产任务标准、任务质量标准、学徒考核标准、学徒轮岗标准、学徒管理标准和学徒评价标准等,构建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评价体系,为考核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马广辉

身份证:232102197809210032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职务:副教授

课题名称: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HZJG2021193

课题类别:A.社会关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