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在大拆大建时代的过去,我们开始进入优化城市存量空间的时代,而在此时代下,高密度旧城区的体量之大,因素之多是首当其冲需要“照顾”的对象,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自我的地域性特征、市井文明、内部生态循环模式等。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优化高密度旧城区存量空间的工作,我们必须梳理其主要的目的性,在目的性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开展系列工作,这样可避免许多过程性及方向性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密度旧城区存量空间的发展背景、现存问题,指出优化存量空间时代的到来,并提出了优化高密度旧城区存量空间的目的。
关键词:存量空间;老旧建筑;优化目的;地域特征
一、优化高密度旧城区存量空间的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体量不断地增大,建设速度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也变得越来越快,城市的开发边界也在不断地扩张,城区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遗留了较大体量的存量空间,而这些存量空间的组成部分使用年限较长,基础设施较老化,生存环境破败,这些首当其冲的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城中村了,而这些也常因影响城市界面的美观性被诟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增量,处在城市核心区域及路段的老旧城区常被大肆拆迁,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土地权属问题、烂尾楼问题等都无法很好的得到解决。但近些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指出,全国棚改情况自2018年以626万套达到顶峰,到2020年以209万套快速回落,这种现象与国家住建部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及各大城市提出“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新城市建设观念,不难看出我们已经进入优化存量空间的时代,而对于高密度旧城区的存量空间的优化、品质提升,需应该注重其主要目的性及符合其客观性需求,这样才能实现存量空间的可持续化发展、绿色循环生态的建立。
二、优化高密度旧城区存量空间目的
2.1提升高密度城区空间中原有地域性旧建筑的利用率
高密度城区所处地通常拥有较大的地理意义、经济意义、战略意义、政治意义等,往往体现了高密度城区的重要性,而在高密度城区中新建筑与原有旧建筑的空间使用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在城区空间使用上的矛盾也直接导致了其它类型矛盾的发生,例如人在该空间中公共空间活动范围下降以及造成了多种交通方面的矛盾问题等。因此通过提高旧建筑在高密度城区空间中的利用率旨在增加该空间中多样的使用性空间:第一,为人增加活动空间、交往空间、精神空间等;第二,为交通方面提高安全空间、合理空间、分流空间等;第三,增加绿地覆盖率,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出行环境等,与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大方向相一致。利用旧建筑改善疏解高密度城区空间压力也是资源节约,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究旧建筑的建构方式、空间形态与新技术设计、方法、理念等相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
2.2疏解高密度城区空间压力同时保持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有着其地域特征,能让它有着更好,更高,更清晰的辨识度,地域性建筑的存在往往是符合其特有的时间条件、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等,从地域性对建筑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上有三种:
第一、地域性自然环境因素,建筑因为存在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上,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形态,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域的气候、水文、地理地貌等特征,例如北方丘陵地区的窑洞、砖瓦房等多以夯土、石材、砖材为主,以及受不同地域的气候影响,其屋顶样式,建筑开窗、排布、组团等的营造样式各不相同。
第二、地域性人文社会因素,不同地域有着其不同的地域文化习俗氛围,而这其中反映了该地域中人民的生活习性、信仰、意识等方面,而这些也决定了这一地域的建筑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民居文化等构成因素。
第三、地域性的建造技术因素,这一因素离不开从属地域的经济、科技、工业等必要硬性条件,而使用不同水平的建造技术方式能够造成建筑构成的差异化,这一特点在高密度城区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但往往接受了先进建造技术的建筑却弱化了其特定的人文与自然因素的特征。
综上,在高密度城区中这些原有旧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往往无法更好的完整保留,它们常因政策、经济、市场运作等原因面临着大拆特拆,大改特改,而原城区记忆却消失殆尽,无法保留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重要目的在于利用新技术、新构造、新设计策略在疏解高密度城区空间压力的同时守住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2.3增加高密度城区中公共绿地活动空间
高密度城区中的新建筑与旧建筑会因城区空间中的使用面积不足产生矛盾,而在其中可提供公共绿地活动空间的使用面积也非常之少,长期以往会造成压抑、围闭、紧迫等情感因素的催生,影响人居及活动的心理健康状态。而在高密度城区内增加公共绿地活动空间,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绿色、宽敞、艺术空间等的营造,能够丰富人们的交往空间,情感空间的营造,这不仅利于高密度城区形成生态和谐的发展氛围,并且能够在新旧建筑间起到缓和过渡界面,更进一步的扩展了人们在高密度城区中的活动空间,重塑人与城区空间的关系,让不同的人群在高密度城区中生活时有着不一样的、更好的体验。
2.4重塑高密度城区地域性特征与发展模式
在大拆大建的发展背景下,许多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老旧建筑被摧毁于尘埃中,而为此诞生的新兴建筑却无法保留住当地的固有地域性特征,这造成了许多高密度城区在城区风貌上形成千遍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而造成这种情况往往根本原因为地域性文化特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追求新颖的建筑特色、立异标新、迎合大众的流行文化下,地域性文化却在这种情势下显得微乎其微,因此在城市文明高度发展所催生出来的高密度城区中,地域性文化却迎来了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重塑高密度城区的发展需进行分析其根源性矛盾有三点:
第一、经济发展上的矛盾,在马恩二人联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决定与反映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力、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也得到日益的改善,也逐步产生出了各种日新月异的文化,导致文化的过分多样性,而此现象导致地域性传统文化往往不被重视而遭到抛弃,笔者认为往往越是经济、社会发达的城区中,地域性传统文化越是需要被重视。
第二、文化意识上的矛盾,标新立异是越来越多年轻文化所追求的特点,而地域性所特有不同的民俗、文化、风情、人文等却并不能成为新时代潮流文化的成员,因此在当下潮流文化的百花争鸣中,大部分人选择忽视了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而如今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下,大众社会日益明显的倾向在新兴的潮流文化上,这体现在建筑材料、建筑形态、建筑装饰等多领域上,在传统地域文化的表现上,它们却多为建筑折衷主义的复现,毫无真诚可言。
第三、建构技术上的矛盾,现有高密度城区中的旧建筑大多为10年至30年前的历史背景下所诞生,所以其特定背景下所倡导的建造文化、设计理念、建筑与城市发展观是以当时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等多种客观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但在过去的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上升,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现代化不断地建设,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建构技术,这些建构技术迅速的被应用在了多种高新建筑领域的设计实践上,因此原有的旧建筑因其建造技术的落后开始出现各个设施老化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从而被面临彻底拆毁的命运,但随着被摧毁的亦有其所持有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三、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优化高密度旧城区存量空间主要目的是要根据不同地域、人文、社会等特征通过制定的媒介、策略、设计等方法来调解各种类型的矛盾,使它们能够转换为利于各自的方向发展,并积极的应用现代建筑技术、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原有地域性老旧建筑,从而达到高密度城区内部的一种具有合理性、平衡性、文化底蕴、有辨识度的生活空间。而恰是因其体量较大,包含的因素较多,在优化高密度旧城区存量空间的路上,还有许多未知的挑战与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