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崩滑堆积体防护工程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某崩滑堆积体防护工程设计

杨余乐

铜陵学院  244000

摘要;滑坡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其对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威胁。本设计中面临的地形是崩滑体,存在着滑坡的危险。所以它是本设计中地灾防治的核心重点,关系着整个工程整体稳定。崩滑堆积体位于小区东部,堆积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形起伏大。崩滑堆积体前后缘高差达78m。崩滑堆积体失稳将危及滑坡区内及周边居民楼 0.35× ㎡,及7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故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价,设置防

护工程十分必要。本设计在研究了边坡的勘察报告之后,使用勘察资料中的参数,采用了刚体极限平衡法来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包括利用Excel表格编程和理正软件,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并且对边坡进行了边坡稳定性评价。根据评价,边坡需要进行防护,然后提出了综合治理防护工程的设计方案,采用抗滑桩和边坡格构加固来综合防护治理崩滑堆积体边坡,并进行设计计算。根据设计,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监测设计。

关键词:崩滑堆积体;边坡稳定;治理防护工程;抗滑桩;边坡格构加固

一、边坡的基本特征

小梁子崩滑堆积体位于区东部,堆积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形 起伏大。崩滑堆积体前后缘高差达 78m,平面呈扇形,前缘鼓丘特征明显。 崩滑堆积体东西宽 110~290m,南北长 190~265m,面积约 5.60×104 , 平均厚度约 15m,体积约84×104 。

  崩滑堆积体平面上呈扇形,崩滑堆积体为倾南向凹形土质斜坡,地形坡度一般15~30°,下伏基岩是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二段(T2b2)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地形上陡下缓,中间为宽度不一的平台,基岩面倾向南,平均坡度为15°,崩滑堆积体中因乐乡大道(209国道)、猿鸣路、猿鸣东路的修建开挖而形成高度4~13m的人工高切坡。

  崩滑堆积体后缘高程476~488m,平面呈弧形,长约160m,地形坡度20~25°,后缘壁高2~6m,为岩质陡坎,出露的地层是(T2b2),岩性是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崩滑堆积体前缘高程411~425m,平面近直线,局部鼓丘特征明显,长300m,地形坡度10~20°。由于修建乐乡大道(209国道)开挖形成2~8m高的人工切坡,堆积体南侧基岩露头清晰,出露地层是(T2b2),岩性是紫红色的泥质粉砂岩。

二、地址条件

  崩滑堆积体两侧为两条近南北向冲沟,构成两侧边界,冲沟地形坡度15~30°,两沟内地表可见基岩出(T2b2),岩性是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

  崩滑堆积体物质组成为第四系崩积层(Qcol),主要由碎石土夹块石组成,各种颜色的块石,包括紫红色、褐黄色,含量60~70%,直径一般在5~20cm之间;块石分布不均,含量10~20%,直径一般在20~50cm,地表可见直径最大100cm。母岩的成分是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无分选,风化程度则是强~弱风化,外形呈棱角状,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充填物为硬塑状粉质粘土,土稍湿,总体呈中密状。钻孔揭露厚度3.00~29.20m,空间分布横向上呈现中间

厚、两侧薄;纵向为后部及中部厚、前部薄的特点。

三、边坡潜在不稳定区域

  边坡不稳定区域是崩滑堆积体,崩滑堆积体主滑方向157,东西宽110~290m,南北长190~265m,面积约5.60×104m2,崩滑堆积体厚度3.0~29.20m,平均厚度约15m,体积约84×104m3。为中型中层崩塌堆积体滑坡。

四、不稳定边坡的形成条件

  崩滑堆积体为多期次的崩滑堆积体,其来源为堆积体北侧山体上部坡体物质崩塌堆积而形成。滑体物质组成是60~70%的紫红色碎石土,成分是泥质粉砂岩,风化程度为强~弱风化。滑带则主要是紫红色的含砾粉质粘土,其中砾石含量在20~30%之间,成分为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厚度在0.5~1.50m之间。滑床由(T2b2)紫红色粉砂岩等组成,属软~较软岩类。因乐乡大道(即209国道)、猿鸣路的修建等因素地形改变较大。

五、气候水文条件

  勘察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每年的5~9月份是雨季,其降雨量占道路全年降雨量的70.4%。这种降雨特点,为该区的斜坡发生变形和滑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崩滑堆积体区及周围受流水冲刷形成了的多条冲沟,使地表水易于补给地下水,降低岩土体粘聚力。崩滑堆积体位于官渡口向斜核部北翼,构造作用较为强烈,区内基岩(T2b2)强度较低,岩体软硬不均,裂隙切割严重,岩体破碎,为崩塌堆积体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崩塌物不断增加造成坡体加载,滑动能量逐渐积累,破坏坡体平衡。

六、人类活动

崩滑堆积体中的乐乡大道(209国道)、猿鸣东路、猿鸣路的开挖施工,形成连续的高陡边坡,破坏了堆积体的整体稳定性,如不进行及时防治,将导致堆积体的进一步变形。而后期移民迁建、修路切坡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则成为崩滑堆积体进一步变形的主要诱发因素。崩滑堆积体形成后在自重应力、地下水作用下已产生了缓慢而特别的变形,崩滑堆积体地形在坡度的上部陡峻,中部则相对比较平缓,下部平缓,根据地表的地质调查,目前崩滑堆积体整体变形还不明显。锚杆的张拉与锁定用张拉设备施加力,使锚杆自由段发生弹性形变,产生预应力,然后就能够对所锚固的结构施加所需要的预应力。注意张拉荷载地分级、张拉设备的选择、锁定荷载等方面的挖制。现浇钢筋混凝土格构的施工把钢筋混凝土格构覆盖在边坡上。把要防护坡面平整夯实。按实际配筋,绑扎好钢筋笼,将锚杆和钢筋笼安装在一起,安放好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终凝后拆模。注意开挖出来的弃渣应堆放管理好,保护好施工工人安全,不能造成次生的灾害。工程监测设计 滑坡监测目的为了监测和掌握当前、施工期及后期运行过程中滑坡的变化趋势,检验防护治理工程设计的效果,并且能及时现崩滑体的异常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便于进行后续的处理,以确保滑坡体附近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应该布置适量的监测设施。滑坡监测设计原则与依据监测以崩滑体表面土体的位移监测和抗滑桩的位移监测为主;重点监测崩滑体的后缘处的变形位移、抗滑桩的施工处的变形位移;

根据采取的滑坡防护治理工程设计,以及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所具有的不同特征,统一设计规划好监测工

程;根据必要性、精确性、经济性等要求合理选择监测设备;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分析,以便于对治理工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能够及时发现排查、积极处理。滑坡监测设计,滑坡的监测可布置地表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共6个,具体布置方案为:在地质剖面1-1'、2-2'上的崩滑体前缘,中部(抗滑桩处)、崩滑体后缘各布置3个监测点。将上述监测点形成位移监测网,定期地监测其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和绝对位移。第一年(包含施工过程中)定为15天1测;施工后继续监测2年,监测周期定为每月一测。注意在雨季、汛期等特殊情况下应加密监测,宜每天一测甚至几小时一测,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危险

参考文献

  [1]王恭先.滑坡防治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处理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1):3818~3827.

  [2]林鲁生,蒋刚,刘祖德,等.锚索抗滑桩滑坡推力及其分布图式的计算与分析[J].地下空间,2001,21(5):

485~490.

  [3]王引生,王恭先,王祯,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优化[J].中国铁道科学,2007,28(5):11~14.

  [4]唐晓松,郑颖人,唐芬,等.抗滑桩的渗透性对其治理效果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

(5):902~906.

  [5]张玉,徐卫亚,石崇,等.争岗滑坡堆积体稳定性及治理措施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9):1470~1478.

  [6]贺咏梅,彭伟,阳友奎.边坡柔性防护系统的典型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2):323~328.

  [7]任文清,杨延军,王选仓.山区公路边坡滑塌的柔性防护治理设计[J].北方交通,2009(8):28~30.

[8]杨作青.地质灾害工程中边坡稳定性及滑坡治理措施[J].四川水泥,2021(0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