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美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310012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乡村发展特征、乡村差异化建设、土地政策调控和城乡融合发展等路径进行分析,探究乡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引言:“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于中西部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造成乡村建设步调难以一致,以浙江杭州为例,高度的工业化和政府的投入,乡村建设迈进了新高度。
一、“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目前,尽管乡村振兴已经初显成效,但是在发展动力上和建设路径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乡村振兴的问题上受到地域和产业的影响很大,在项目的建设上更多依赖于政府的扶持,政府大量投入并重点打造的地区才可以得到发展,缺乏自发驱动的乡村建设。另外一些村庄因地域特色和资源加持等不可复制的原因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使“乡村振兴”工作的进程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其不可复制性造成大部分乡村难以进行模仿,一般性的乡村仍然止步不前,难以找到自身的特点,因资源困乏等特点难以找到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使其发展处于乏力状态。还有一些乡村的发展,因产业单一,发展模式具有局限性,例如一些乡村以旅游为主,无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路径,部分乡村局限于同质化竞争的民俗领域制约发展。同时出现一部分乡村难以依靠集体产业经济发展,缺少发展动力[1]。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一)分析乡村发展特征
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乡村地区人口在逐年递减,不断出现人口外流现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于这种情况,对于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要根据城乡建设用地、乡村旅游资源、村庄布局、人均收入、从业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不同乡村的特点和差异,把握其发展特征,最终建立适合乡村振兴的特色路线。同时根据乡村发展特征,政府可以探索相应的政策导向,促进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使城乡发展不断向融合、均衡的方向发展。乡村振兴不能盲目推进,需要从内部布局角度出发,长期探索创新路径,通过不同乡村长期内在发展规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建设时,政府部门要注重乡村差异化特征出台建设政策,将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体系,对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上不断投入建设,建立文化区、风情区、体验区和精品区等不同模块,结合乡村自身发展路径面对不同区块打造出相应的乡村模式,“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根据乡村自身地理特征,产业模式等特点通过分析按照不同路径和模式建设,例如山清水秀的乡村可以大力发展景区建设,振兴乡村;而适合走经济产业路线的乡村可以走经济模式;具有农业特色的乡村建设可以利用农业打造农业模式;还可以建立新型特色乡村经济的“公司+农村”的生产承包模式[2]。
(二)先评估再根据特征差异化建设
不同乡村有着不同的发展基础,同时因地形地貌等特点的限制和资源类型存在差异的特点,需要对其发展路径和发展潜力做出相应判断,可以借助现代可以的信息化发展辅助对不同乡村特色的探索,例如一些大数据和GPS、GIS技术的帮助,可以初步构建出乡村发展雏形,通过技术构建评估体系,将乡村划分为不同类别,对不同乡村要进行不同的政策引导和管控措施。例如可以通过当地网络平台和市情平台对常驻人口人均GDP进行分析,同时对乡村特色产业形成初步了解,对于第一产业、餐饮旅游业和制造业的就业人口比重进行统计和分析,对青壮年的劳动力、学历情况和暂住人口比重数据进行采集;还可以利用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生态水系的分析;利用网络电子地图脉测数据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分析;通过道路建设状况、高速路口数量和高铁位置判断村庄的发展前景;对当地历史文化名村情况和村庄评级、建设用地面积等发展条件进行多方位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初步分析出乡村发展方向和潜力。以杭州市为例,其具有东强西弱的发展特征,西部因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和资源承载力强的特点,发展潜力巨大。对于邻近城市的村庄、旅游风景、文化底蕴和特色农产品等村庄要加大投入建设,对于衰退或面临迁并的村庄要将其改造成农产品培植产业基地或进行环境整治。结合评估结果作为参照依据,为乡村建设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规划,在实际工作的推进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对有发展条件的村庄重点管控引导并分类培育。
(三)加强土地供给和政策调控
目前,乡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仍然存在需求矛盾,由于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其建设用地比重明显偏大,居高不下的农村建设用地占用大量有效资源,使大量土地资源不能合理运用,大量闲置房的搁置和宅基地存在空置情况对乡村建设造成阻碍。政府需要对土地供给进行存量盘活计划,对于宅基地要建立健全使用权转让制度,对于大量农村闲置土地要合理利用,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政策,通过合理改变,制定相应适合当地乡村发展的有效建设,利用搬迁撤并类的村庄要进行土地整治,统筹城乡建设空间,建立健全转让机制和自愿退出机制,对用地腾退的村庄进行有效引导。另外要调控土地,控制增量,对用地总量和用地规模进行有效控制,使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可以借助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优化并紧凑城乡建设用地,例如杭州郊野的规划,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使建设用地不断减量增效。
(四)统筹发展城乡融合
注重城乡融合统筹发展,合理安排公共资源,形成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建立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建立新的城乡模式。聚焦“新三农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发展方向,可以将城乡融合建设分成圈层不断又市中心向外层层推进。首先是邻近市郊的第一圈层,由于与主城区连接紧密且距离问题,要加强这个圈层的城乡互动频率,可以鼓励产业外扩的发展,提供郊野生态服务,使乡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使其成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对于第二圈层的远郊,可以大力投入资源配置,使其成为主城区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的特色区域,建立多元化产业模式,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提供政策支持,使第二圈层既有独立发展空间,又可以与城市互动连接,保持特色的同时推动乡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第三圈层为相对距离较远,经济落后的乡村,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此区域可以承接生态保育、生态涵养功能,利用第三圈层的自身特色发展旅游经济和民俗宿体验区,同时可以建立文化风景区、生态养生场所,通过不断与第三产业融合加速经济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第三圈层可以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培育业,将农业生产不断系统化,实现农产品的产业链和集中化管理,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结束语: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指引,同时要根据乡村自身的特征不断分析出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注重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加强政策调控和国土用地的减量增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合不同乡村的特色发展路径和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秀宏,李涛.乡村振兴视域下沧州地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策略[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4):81-85.
[2]王小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2021(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