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程循

怀宁县教育局 安徽 怀宁 246121

摘要: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规范教育管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农村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布局调整的进程也受到一些现实困难的阻碍。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引言: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提高农村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束缚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据此提出对策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1.农村中小学资源配置现状

教育资源指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总和。资源配置则是指资源在教育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如何分配。它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个学校之间的分配。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包括教育资源的来源、分配、使用等问题。在此政策颁布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布局过于分散的“麻雀”学校,使得资源难以合理配置、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农村中小学在进行了布局调整之后,稍微规模较小且分散的学校被适当地进行了集中或撤并,进一步使教育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也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在国家颁布了政策后,有些地区出现了上学路程过远的问题提出了修建寄宿学校的办法,来为因为路程过远上学不便利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说,基本解决了他们上学困难的问题。修建了寄宿制学校,既能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也能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并且进一步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优化。然而,在我国实行农村布局调整后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仍然有一些地方政府因为对政策的理解不够透彻和全面,只是把学校数量简单的缩减和扩大规模,大搞形象工程,以彰显政绩。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科学考察及规划,未能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使得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和问题。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策略分析

2.1加强监督力度、因地制宜撤并教学点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一项关系多方利益的巨大工程,不仅关系到政府绩效的提升,还关系到广大农村家庭与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这一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必须加大监督力度,把监督工作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利用法律这一强制力来约束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追求政绩而盲目地对教学点进行“一刀切”的撤并的不当行为。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点的撤并。在具体的撤并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迁入学校的服务半径、财政情况、教师数量、配套设施等,不能仅以学校间的距离为唯一标准。布局调整的目的是撤并一批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的教学点以提高办学效率,它并不是相邻学校的简单合并。在一些偏远山区,学生人数少而距离中心学校较远的教学点应该保留;如果迁入学校还不具备寄宿办学满足学生寄宿和餐饮需要时,其所辖的教学点不能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避免由于“一刀切”的盲目撤并给学生、家长、迁入学校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

2.2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经费,办好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学校经费短缺,服务的难度增加。我国大多数县财政困乏,无法独立承担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费用,中央与地方应按比例共同负担,并在公共财政中划出一部分专项基金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帮助寄宿制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宿舍、食堂、澡堂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使学生能进入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健康地学习。投入一定经费,加强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按一定比例给寄宿制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管理学生的日常工作[1],把管理工作从专任教师身上转移到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身上。定期对生活指导老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关注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长期远离父母会使他们产生思念、孤僻等情绪,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寄宿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会更多。寄宿制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心理学课程,招聘一批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2.3多渠道加大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的力度,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针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的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长期以来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单一,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要拓宽教育经费投入的来源,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提供除政府以外的财力支撑,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办学;对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实行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将学生的水电费划入公用经费,对贫困学生减免住宿费;学校领导组织后勤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在空地上种植蔬菜供学生食用,减少学生的伙食开销,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2.4合理利用教育资源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各地要合理调配安置中小学教师。妥善安置保留教学点多余的教师和被撤并学校的教师:同一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要根据编制互补的原则,做出合理安排。通过考核将保留教学点多余的教师和被撤并学校的教师选拔到迁入学校,弥补迁入学校师资的不足;对于没有通过考核的教师可以在迁入学校内转岗[2],将没有通过考核的教师安排到后勤处或者将其转为生活指导教师等。被撤并的学校与迁入学校相比,虽然从教学实力上看比较逊色,但还有一定利用价值。被撤并学校的硬件资源可以分为动产与不动产,动产主要包括图书、桌子、椅子等,不动产主要指学校的建筑。有些学校在建校时有政府集资、村民集体集资、私人集资,校内资源的归属问题复杂。因此,政府要按照谁投资归谁所有的原则明确被撤并学校硬件资源的产权问题,避免资源被私分,对于非法私分、损坏被撤并学校教学设施的人要依法查处。

2.5教育专家参与决策,减少教育沉没成本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是一个和平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利益博弈。地方政府在执行这一决策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特殊性,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盲目大规模地撤并教学点,使村民与政府间产生利益博弈。教育专家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教育规律,对教育活动的认识更深刻,在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起着重要重用。在决定撤并学校之前,政府应该充分征询教育专家的意见,使这一决策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减少教育沉没成本[3]

结论:

简而言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既涉及教育资源能否优化配置的问题,又关涉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针对政策实施过程中衍生出的问题,我们应该仔细分析,逐步化解,使布局调整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安丽,左斌.走进义务教育新时代[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范先佐,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一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2019(1).

[3]高洪源.中小学并校:政策与策略的再认识[J].中小学管理,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