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10
摘要:音乐欣赏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一种重要的课型,在贯彻“以审美为核心” 的音乐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有效欣赏保证音乐教学效果必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解音乐欣赏的听觉生理系统、避免多媒体手段的过度使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距离的三个方面,以提升学生在音乐课中的有
效欣赏。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有效欣赏;音乐教育
引言:
21世纪初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引起音乐教育界的学术争鸣,客观上推动了对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思考与行动。音乐欣赏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一种重要的课型,在音乐审美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问题一经提出,非常直观反映了当前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在音乐欣赏课中,怎样促进学生的有效欣赏,怎样降低学生的音乐理解难度,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音乐欣赏的听觉生理系统、避免多媒体手段的过
度使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距离的三个方面,以提升学生在音乐课中的有效欣赏。
一、了解音乐欣赏的听觉生理系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了解音乐欣赏的听觉生理系统显然很有必要。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外耳和中耳起传递音乐的作用,内耳起感受音乐的作用,尤其是耳蜗,与听觉关系极为密切,称为“人的感音器”,没有耳蜗就无法听到声音。 越靠近外耳赫兹数越高,最外侧是8000,越往里面越小,到耳蜗深处只有250。绒毛细 胞感知最强的是高音,所以人最容易听到高音,但绒毛细胞不可再生,要保护好耳朵。凭头骨震动是可以替代耳朵的,贝多芬的耳疾是耳膜出现了问题,但内耳是完好的,是半聋,用助听器、震动头骨等方法还可以听到。
听觉器官对应的大脑感觉区域是脑干和大脑皮层的听区。脑干负责对初级的听觉信息做处理,大脑皮层则是继续进行更多复杂的音乐信息处理工作。脑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下丘脑,又称为“情感中枢”,比如看到感人的东西想落泪,看到喜欢的东西很
开心兴奋等,都是因为下丘脑在控制情感。听觉的特殊位置在下丘脑旁边,所以听区一震动下丘脑必然震动。视觉区在听觉区的背后,相隔比较远,所以看到一个东西不会马上落泪,经过联想才可能落泪。听区的刺激直击人心,所以音乐最善于表达感情,在这一点上绘画、雕塑、舞蹈都很难做到。并且下丘脑还将听觉系统与控制肌肉活动的脑干结构连接起来,使听觉反应能与运动反应之间联动,如边听音乐边不由自主打拍子。
另外,由耳传来的音乐讯号,进入脑干,并经过下丘脑初步整合后,引起一些生理反应。一部分通过外导神经分流,情绪又回送到大脑皮层,与另一部分留在大脑皮层听区的整合汇总,最后等待大脑做出进一步的处理,进行对音乐的判断与反馈。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了解人耳的听觉生理系统有助于在音乐欣赏课中调整聆听的时长,聆听的方式,甚至是更了解学生在聆听音乐片段时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说
这一任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二、避免多媒体手段的过度运用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提升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但是在音乐课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对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可能事倍功半。例如许多音乐教师在具体授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本身描述的事物会采用视频、图画等方式让学生辅助学生聆听,但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理解音乐无异于在无形中给学生带上了枷锁,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降低学生理解音乐难度的同时也给学生增加了音乐理解的障碍。在音乐欣赏课中过多的其他要素的参与,信息量的增大无异于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量。信息量的扩大,让我们掌握到了更多关于音乐的文化细节、内容细节等等,但同时学生的专注力可能会受到影响。此时的纯粹聆听已经不复存在,其实将学生在音乐欣赏的道路上推得更远。当然纯粹的聆听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聆听一些古典作品,一定是有难度的,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
适当的提示而不过度依赖,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的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会更多。
音乐首先是听觉艺术,平衡视听还是削弱了音乐,所以音乐是听觉艺术,视觉只是辅助的关系不能乱。视听结合存在的弱听化现象值得深思和探究,视觉手段,视听结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增加趣味性。因此如何确保听觉艺术的优先地位,又能有效地利用视听结合的教学形式,降低音乐聆听的难度,始终是一个在课堂中需要平衡的问题。例如在欣赏音乐时避免频繁使用试听结合的方式,第一遍纯粹聆听,学生有了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入视觉因素等,利用联觉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距离
在音乐教材中尤其是音乐欣赏课的内容为主,大部分都是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选取了其中经过时间反复洗礼留下的经典作品,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久远。如果要让学生身
临其境感受音乐的情感,理解音乐描述的内容,可以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或了解的音乐与新教学的内容做一个连接,一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另一方面在欣赏聆听中学生能够获得与生活直接相关的经验。例如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观摩活动中的优质课《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中,胡海燕老师通过对爵士乐的起源、发展、特点进行讲解,并 联系了流行音乐与其关系,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最出彩的点在于胡老师让学生根据爵士乐的特点改编中国的传统民谣《茉莉花》,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每个版本都体现他们独特的魅力。正是老师在讲解爵士乐的过程中融入了流行音乐的历史溯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讲解爵士乐的特点、风格等变得较简单。学习特点之后改编学生耳熟能详的《茉莉花》,不仅巩固了知识点加深对于爵士乐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展现。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联系一些学生实际生活的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文献:
[1]柳良.《音乐欣赏学导论》[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2]柳良.《音乐之旅:带你走进音乐圣殿》[M].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3]董云.《走向生态的音乐教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09)
作者简介:李佼芸(出生于1998.11.20)女 汉 四川省巴中市
硕士 职称:无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工作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