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示儿》是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教科书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第一首古诗。本诗寥寥数语,看似简单,实则情感浓烈,凝聚了陆游一生的“悲”与“盼”。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首诗读起来并不难,甚至很容易理解得出结论:这首诗表达诗人渴望北定中原、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但陆游的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了,生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陆游内心激荡的炽热的爱国情,无法感同身受。因此,有必要通过了解陆游的经历和写作时的境遇、心理以及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来解读《示儿》。
鉴于此,我将通过剖析陆游创作时的心境、了解诗人跌宕的一生、观照南宋爱国志士的群体悲剧来理解陆游之悲。
一、临终之际留绝笔
《示儿》这首诗为陆游的绝笔,创作本诗的陆游当时已经85岁,而且缠绵病榻,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曾经意气风发、文成武就的英勇少年已行将就木,曾经满腔热血、上阵杀敌的豪情壮志已无法实现,肉体的虚弱和未竟事业的遗憾折磨着陆游的身心,想到此,悲不自已,然陆游开篇“死去元知万事空”,是他痛定思痛之后,试图抛开尘世间一切的烦恼,一切的牵挂,可一个“但”又将他拉回现实无尽的悲痛之中,一个“悲”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二、了解平生细味悲。
陆游活了85岁,从生在淮河中流的一条船上开始,到其临死之际,都宿命般的被伤国之痛纠缠着。
陆游2岁时,靖康之变爆发,北宋灭亡,他们一家人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10多岁,才算安定下来,此时的他,在父亲陆宰和宾客激愤言辞中耳濡目染,立下了“抗金”之志,他疯狂地崇拜抗金英雄岳飞,并开始学剑术。17岁时,岳家军打过淮河,挺进汴京,眼看胜利就在前方,结局却是岳飞惨死,心中的大英雄逝去,陆游和泪书写《满江红》,年少的梦破碎,但他依旧未改初心。19岁开始科举,第一次没中,29岁,又因秦桧做手脚无缘殿试,新仇旧恨再涌心头,可还是无能为力。34岁,金国完颜亮南侵,打过淮水,双方对峙不下,此时,金内部兵变,原本朝廷能一举收复中原,奈何高宗怕兵权旁落,贻误战机,恢复成泡影,又一次与梦失之交臂,陆游唯有仰天长叹。39岁,主战派张俊看中他,这是他的重大机遇,二十多年愤怒与期盼,有望一朝喷发,然又因高宗而消失,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隆兴和议”,割地赔款,这次事件的22年后,年届花甲的他仍愤恨未消,写下《书愤》。40多岁,因主战被撤职,仕途无望,报国无门。47岁,被王炎赏识,跟随他部署抗金战役,然又因政局变化泡汤,历史悲剧继续重演。65岁后,长居绍兴,务农之际,仍旧向北凝望,并鼓励辛弃疾继续抗金。可是,直到85岁,他的生命终结之际,他的一生渴求——收复失地,一统山河仍旧只是空想。
从青春到衰老,从生到死,从一次次的燃起希望,又到一次次希望的破碎,无穷无尽的折磨着陆游,九州不同、中原不定,他死都无法瞑目,所以他说“家祭无忘告乃翁”。
通过了解陆游这一生的遭遇,再来解读这份“悲”,就更能感同身受。
三、爱国志士同悲运
陆游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整体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
北宋那样一个文化的全盛时代,却屡屡败给只知骑射的女真族,致使人民受难,文化受辱。南宋爱国志士的满腔愤怒和无尽悲痛尽在诗歌里,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可以体会到诗人不仅为国土沦陷悲,还为遗民百姓悲;从岳飞的《满江红》,可以看出诗人对金贵族掠夺者的深仇大恨和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从林升的《题临安邸》,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可以明白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誓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南宋的爱国志士们既以诗歌为剑,同时代命运抗争,又执枪上阵,身体力行,试图拯救国家于危亡,然他们的付出终究是徒劳,南宋灭亡终成事实。
通过知人论世文本解读的方法,我们深入剖析了陆游之悲,那如何将它渗透落实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呢?我做了以下三个尝试。
一、想象画面感其哀。
这首诗描写的陆游缠绵病榻,临死之前的场景。那陆游临死之前是怎样的呢?让学生们借助插图,发挥想象,通过描述陆游的神态、动作等还原当时的场景,奠定全诗的哀伤的感情基调。
再结合学生查阅的背景资料,让他们大胆猜想:陆游将死之际,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会嘱托些什么?也许惦念的是茶米油盐,也许记挂的人情世故,都有可能,然而,陆游留在诗歌里的只有一个心愿,那便是“北定中原,九州一统”。
不是说死后万事皆成空,自己了无牵挂了吗?为何心心念念的却是国事呢?这件事足够重要到让陆游死不瞑目吗?还让子孙们祭奠自己的时候告知是否恢复山河?到底为何他的悲为何如此深切呢?通过几个反问,给学生埋下思考的种子。
二、列举名句见其志
陆游,他漫长的一生,曲折沉浮,要讲他的故事,一节课都不够。在课上,我主要列举他重要时期的爱国名句,让学生从诵读中明白陆游一生之志。
20岁写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即使年少无功,仍立报国壮志;40岁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尽管位卑遭斥,依旧心忧国家;68岁写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虽然退居家乡,还是惦念遗民。
80岁高龄的他“鬓先秋,泪空流”,还心念胡未灭,叹息身易老;82岁的老人,一息尚存,却仍然高唱——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85岁时,他知道生命即将终止,遗憾的是祖国仍未统一,于是,他写下了《示儿》。
通过诵读陆游名句,不用细细解释,他那根植于骨髓的炽热爱国情便喷薄而出,在学生心中激荡。与此同时,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为何陆游临死万事都不牵挂的情况下,还留有一“悲”。
三、对比阅读探其悲。
陆游的悲仅仅是因为他的个人愿望没有实现吗?是他的一己之悲吗?显然不是的。
课上,通过对比阅读其他南宋诗人的作品,如对比林升的《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和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当陆游为国悲时,这些达官贵人却在纵情肆意、贪图享乐;当遗民在期盼朝廷的拯救之时,他们却沉醉在西湖的歌舞声中。这样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深刻领悟了陆游“悲”之深,“悲”之痛。
不仅如此,我还对比岳飞《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当岳飞“怒发冲冠”,发誓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却惨死在朝廷之手。国破家亡之际,文天祥身死殉国,空留满腔豪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一人是陆游的偶像,一人是陆游遗志的继承者,虽跨越时空,但他们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何其可哀!然即便奸臣当道,国家灭亡,这些爱国诗人始终不改报国之志,何其悲壮!这样的对比,也让学生认识到陆游的悲是整个时代的悲剧,非他一己之力或一群人之力所能改变的。
基于此,我顺势提出“王师北定中原”有实现的那一天吗?翻阅历史,我们知道没有,更可悲的是陆游期盼的统一是在异族人的手里实现的,九泉之下的他若是知晓,不知道该是何种心情。
古往今来,像陆游这样的爱国诗人还有很多。为了触摸这样一种古老而持久的情感,我在课堂上还呈现了本单元“爱国诗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泪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开展主题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
这样从读一首诗读到一个人,从读一组诗读到一群人,从一群人读懂一个时代,从不同时空贯穿同一种情感——爱国,这让学生对爱国诗有了更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