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选择

黄丹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前提和实践机制。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育人模式,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1]

一、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实施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1、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必须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保持一致,必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课程思政强调各门课程中均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真正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2]

2、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在各个学科体系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利益驱使下,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占据人们内心世界,意识形态“过时论”“无用论”“终结论”等观点不断涌现,而“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文化霸权逻辑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3]因此,需要在各门课程中牢牢把握学术话语传播的价值导向,对错误思潮予以批判和驳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4]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5]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延展与补充,有助于完善思政课程体系。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逻辑

1、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人才培养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各类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价值遵循,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亦即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责任田”,这是各类课程的灵魂所在和政治本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守好“主渠道”的价值引导标杆作用,又要在其他课程建设中有序推进、深入挖掘,聚合课程协同育人之力,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合力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

2、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

虽然教学任务各不相同,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都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立德树人,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这是课程教学的职责,亦是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召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辅助的全课程育人体系,聚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育人合力,在横向联合、协同攻坚中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践选择

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画好同心圆,发挥协同效应,需建立相应的实践机制。

1、各类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机制

教师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主体。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效性的关键。建立各类课程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机制,履行好教书和育人双重职责,讲好“传道授业解惑”之语。教师应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在教学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将政理、学理、事理融合贯通于课堂教学。组织教师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实行传帮带,提升理论素养。

2、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机制

要建立“以一导多”的运行机制,即在重大问题上“思政课程”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引导课程思政建设。由思政课进行全局规划,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情感诉求和价值需求,明确各个学段的教育主题,与其他课程达成共识,推进课程思政单元主题教学。通过集体备课、讨论,对教材、教学设计、教案等进行整合,做到各类课程的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党建团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平台等相关资源,形成资源联动,提升课程思政的理论性,丰富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使二者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3、通力合作联动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项系统性工作,需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等各部门齐抓共管,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实施计划,层层推进,院系具体落实。由于学科专业不同,各类课程教师之间、各类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在思政育人的思想认识和能力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必须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教师之间思政育人上互帮互助的联动机制,形成校党委、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的思政育人格局,增强思政育人的针对性。

4、条件保障激励机制

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激励机制,保证各项协同育人的理念和举措得到真正落实。由各校党委牵头,各二级学院支部负责,明确各类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职责任务,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团队,探索协同育人的机制、路径、方法,在具体的协同实践中形成理论认知。同时,还要制定激励政策,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鼓励有条件的学科、专家学者加入到课程思政系列之中,以制度的形式保障下来,使之能够长期运行,永久运行。

5、科学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的考核评价,不仅是督促教师履行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而且是激发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 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7]科学评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建立听课、评课体制,以教师互评、学生打分为测评标准,以课程实效性为主要衡量指标。


[1] 李晓东,周洪双.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N].光明日报,2019-09-17(09).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3] 朱培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其建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5]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6]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