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新闻记者的协商民主转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数字时代新闻记者的协商民主转型

宋悦

通辽日报社 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在数字时代,新闻业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基于自由代议民主取向与协商参与民主取向的分野,已成为当代新闻业的两种主要模式。

关键词:数字时代;协商民主;民主取向

新闻业对民主政治作用及影响不言而喻,但新闻业在多大程度上和通过何种方式可促进民主发展,目前尚无定论。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一种独特的民主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新闻记者必备的职业素养

1、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新闻记者必须拥有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岗位上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面对困难与问题可顾全大局解决问题。因此作为一位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对社会变化和国家政策时刻关注。

2、表达能力。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书面表达。对表达能力,新闻记者必须着重关注,提高表达水平。采访中,新闻记者与受访者进行沟通交流必须具备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使用简洁语言在交流中表达自身想法。在采访后新闻记者对新闻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必须具有足够的书面表达能力。

3、观察力。在日常生活中,新闻记者必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辨力,在面对棘手问题或突发情况时,可通过自身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分析,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事物与问题进行整理分析,仔细观察后选取代表性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新闻记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辨力,能掌握人们感兴趣的新闻热点,将写作素材与实践经验有效结合。

二、研究问题

1、两种民主取向:自由代议民主、协商参与民主。前者取向源于西方自近代以来代议制政治制度的设计。其中,代表选举是核心,政治活动围绕着其展开。代表选举实质是权利的定期让渡,选民通过定期的选举活动,将政治信息识别、政治议题讨论、政治决策制定权利一次性委托给政治精英,使政治精英在民主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由于政治精英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及背景,以及职业政客体制形成的制度性政治文化,自由代议民主逐渐成为政治精英为选民提供有限政治选择的过程,公众无法主动参与政治决策,难以通过讨论形成有影响力的舆论,因此,选民通过选举行使政治权利往往被视为被动参与政治的过程。在自由代议民主取向中,新闻业处于政治精英和普通选民间的中介地位,在其之间传递信息:一方面,新闻业为选民提供符合客观原则的政治内容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新闻业通过报道反馈民意,代表选民讨论政治议题。然而,尽管注重客观中立报道的新闻业已成为自由代议民主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政治精英对新闻业不可避免的影响,媒体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体制而存在。因此,新闻业的纯粹中立角色不能成为理想中自由代议民主政治精英与选民间的沟通桥梁。相反,已成为一个保守主义媒体体系,全球公众对媒体信任度逐年下降。

协商参与民主取向的出现,正是为了弥补自由代议民主取向的不足,重点已从一次性政治选举转向日常政治讨论及政策决定。在西方,这种精神可追溯到古典希腊直接民主时代的争辩传统,理论是在哈贝马斯等思想家所讨论的强大而可持续的公共领域及交往理性中形成。在我国,“和合”文化包含了沟通、协商、共识等要求,为协商民主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协商参与民主取向核心是公民不再被动地选择精英政治理念,而是可持续、以进步为导向的协商,公民在公共协商中通过对话讨论形成意见,并赋予这些意见合法性。在协商参与民主中,新闻界发起协商,提供各种信息并评估,协调公众对社会问题达成共识。在维护协商参与中,新闻业需尽可能让公民参与协商,实现自下而上的参与;同时,应在提供事实基础上分析信息,帮助公民参与政治,激发其政治责任。因此,客观性不再是媒体在协商参与民主中发挥作用的首要原则——更不用说新闻客观性本身具有相对性——只要所涉及的各种议题不明显有利于某一利益群体即可。与自由代议民主取向相比,新闻媒体在协商参与民主中更重要的职责是使政治向公众开放并受其影响,并通过维系公众讨论来实现这种影响。同时,通过分析时事,传递价值及知识,教育公众,增强其政治意识。

2、新闻记者民主取向影响因素

①报道领域。研究表明,记者从事的报道领域与其民主取向之间存在相关性。理论上,记者在特定领域的报道应与其民主取向密切相关:无庥对时事的报道符合自由代议民主提供信息的要求,还是政治分析符合协商参与民主的特征,表明政治领域的报道与民主密切相关。

②媒体所有权。记者媒体的所有制也与其民主取向有关,私有制媒体、公共服务媒体、国有制媒体作为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媒体组织形式,其旗下记者的民主取向可能会有不同情况。私有制媒体或称商业媒体本质上是维护报业精英利益,其诉求与政治精英在自由代议民主中获得选民的支持一致。

国有制媒体具有新闻业的商业产业及意识形态属性,其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的完整性。因此,在国有制媒体工作的记者应在提供信息和保障公民知情权基础上提供一定程度的分析,加强公民政治参与,保障公民参与权及表达权。公共服务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体,是在激烈的商业竞争导致私有制媒体过度娱乐化和逐渐丧失中立性等背景下产生的,作为一个独立于国家及资本的媒体机构应运而生。公共服务媒体主要关注公共政策讨论及知识性节目,目的是“对公共生活中的各种观点进行反馈和评估”,本质上与协商参与民主的要求高度一致。

③影响感知。新闻记者的新闻实践与其社会政治认知密切相关,对各种外部因素的感知影响着新闻实践,这种感知也与其民主取向有关。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总结出的各种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宏观环境、利益受众、媒体常规、人际关系。

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对新闻的影响是客观规律,宏观因素作为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对新闻业产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通过影响媒体盈利水平及受众反馈,成为媒体生存的命脉。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增强了利益受众因素对记者独立新闻实践的影响。在宏观环境外,编辑作为记者生产报道的“把关人”,维护着记者应遵守的许多原则,这种来自编辑审核媒体常规也对新闻实践产生了影响。最后,记者的家人、同事、朋友等人际因素不可避免地对其新闻实践产生影响。

④媒体类型。不同类型的媒体在民主制度中具有不同职能。数字时代,通讯社仍是新闻及信息主要生产者,通过精炼短信和客观的硬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提供者。同时倾向于避免分析性、阐释性、解读性信息的介入。相应的,叙事媒体更愿评估、解读、使用框架。

3、民主感知、互联网覆盖率与民主取向转变。自由代议民主和协商参与民主作为两种主要民主取向,在理论上已得到了充分的讨论,但在实际政治制度设计中并不均衡。这主要表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以自由代议制为主要政治制度。然而,协商参与民主理念及实践也在进行。以中国和美国为例,作为一个典型的自由代议制民主国家,美国在总统选举投票率中只有大约50%的选举权,选民往往对所选对象知之甚少,甚至议员支持的政策与其所选选民利益常存在不一致,广泛的协商民主确实能有效达成公共利益及社会共识,但在自由代议制下,往往牺牲于党派攻讦。相比之下,中国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不同于以政客竞选利益取代选民整体利益的自由代议政治,发展了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并以更广泛的人民参与为特征的协商参与民主。在中国政治实践中,通过协商达成政治共识是共产党人一贯的政治行为模式。

正是由于民主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以及自由代议民主与协商参与民主间的差异,不同国家、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公众对“民主”感知会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