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商学院 252000
【文章摘要】:构成中国经济韧性的微观基础是企业韧性,企业韧性的提升能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对我国迈向世界强国之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
一、经济韧性与企业韧性的内涵
在百年未有大变局和全球性疫情风险交织冲击的局面下,中国经济彰显出了较强的韧性。在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7万亿,同比增长4.8%,环比略增1.3%,整体经济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韧性”最初是物理学中的概念,表示物理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后来“韧性”的概念逐步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经济韧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显著体现了其重要性,这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经济环境中负面风险发生了显著变化,如经济风险的多样性增加、影响范围性变广、破坏力增强和可预测性降低等。
目前对于经济韧性的概念定义尚不统一,但是其内含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演化论和复杂系统论。演化论中的演化韧性被定义为系统通过调整其内部组织结构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并动态优化升级的能力,由此可见演化韧性已经指明了社会科学研究中韧性概念所包含的两大内容,分别是应对能力和优化能力。所以,本文基于演化论和复杂系统理论,将经济韧性定义为一个经济系统应对外部冲击扰动的防御能力和受冲击后升级的优化能力。另外,根据系统规模的不同,经济韧性又可以分为国家经济韧性、区域经济韧性、产业经济韧性和企业经济韧性。于是,企业韧性可以定义为,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扰动的防御能力和受冲击后升级的优化能力。
二、企业韧性构成国家经济韧性的机理分析
从来源的角度来说,我国经济韧性的来源包括规模庞大的市场、合理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智数化”技术的发展等等,而这些经济韧性的来源都离不开企业。首先,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市场的生产和经营都是企业来进行的,人们的辛勤劳动有了转换成财富的载体。其次,企业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比如降息政策需要保证将资金流向企业,再由企业使用资金进行财富创造活动。另外,专项扶持资金、纾困基金和行业降税都是针对企业而进行的。最后,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企业处于市场的一线,对于本行业的产品、技术、管理方法和发展方向等最为了解,基础科学研究的落地最终都是通过企业生产产品而完成。
经济系统分析方法的选择必须要保证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执行性,常见的分析方法有规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回归分析法和人工智能算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对于经济系统的拟合效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内部和外部特性的变化都有着非线性和涌现的特征,所以使用复杂自适应系统分析法来研究经济系统的变化更加科学。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核心理念是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主体),该主体具有感知能力、主动性和活力性。适应性主体能够与其他主体及环境产生信息交互,同时主动通过优化自身属性特征以提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另外还有可能与其他主体产生竞合关系,增加自身收益,但是主体也有可能因为自身的误判和外部环境的负面冲击而发生消亡企业生产经营学习能力的适应性常常体现为主体的智能性,同时内部结构更加科学高效和行为特征更为复杂。
对于企业韧性来说,企业内部系统形成后,适应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产生适应性学习行为,从而具有产生韧性提升因素的可能性。伴随着经营资源和时间的投入,若干项韧性提升因素将会涌现。韧性提升因素有不同的涌现层次,包括团队层、部门层、微观企业层、产业链层、中观区域层和宏观国家层等,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微观企业层。企业自适应学习的结果是产生回声反馈,而企业韧性增加的涌现现象正是源于具有正向反馈性质的学习结果,当结果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系统要素及其交互影响在反馈机制作用下产生质变,推动韧性提升因素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进行涌现。
三、提升企业韧性的战略意义分析
(一)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对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其中强大的经济韧性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一。如果经济韧性较差,即使短时间内经济较好,则当负面风险冲击经济系统时,经济系统也容易陷入瘫痪,甚至会长期一蹶不振,导致企业破产率增加、失业率提升和社会福利显著下降等。所以,在当代风险复杂交织的情况下,如果经济系统没有强大的韧性,则没有高质量发展可言。
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要求是绿色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双碳”目标,在该目标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企业韧性,必须建立绿色发展理念。以钢铁产业为例,减少长流程产钢的比例,逐步转型为使用电炉钢制造工艺,同时配合碳捕捉技术,实现产业链制造端和排放端的双重减碳。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能量消耗来源,减少对单一高碳排放能源的依赖性,规避未来碳排放权限制生产经营的风险,从而提升企业韧性。低韧性的企业在我国“双碳”战略目标之下将会难以立足,唯独做到绿色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应国家宏观发展战略。
经济大国之间竞争加剧和逆全球化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必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国内有着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在面对外国品牌的产品竞争时,如何提高国产商品的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成为了关键问题。产品竞争力的来源包括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成本优势、创新升级优势、利基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认同优势等,国内厂商需要根据自身所以拥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选择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策略。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我们所相对欠缺的是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创新优势,所有拥有的是优势是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是高学历人员的用工成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高校导师本身的产业创新能不足,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在高校任教比例较低。
提升企业韧性需要庞大的创新人才储备,我国需要发挥数量较多的高学历人员优势,将高学历人员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高学历创新人才。企业韧性的增强,也意味着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于是就形成了产品竞争力的决定性来源。只有国内外消费者认可了中国的本土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四、结语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经济韧性已经成为了评价国家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而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韧性则需要企业韧性作为基本支撑。企业是市场中进行生产创造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的主体,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执行者,同一产业的企业构成了产业韧性,区域内的企业韧性构成了区域经济韧性,而产业和区域经济韧性的有机结合最终构成了国家经济韧性。所以,本文认为构成中国经济韧性的微观基础是企业韧性。注重企业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韧性提升有增强国家经济系统对于风险冲击的抵抗能力,避免负面影响导致经济系统的运行陷入瘫痪,所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企业韧性。另外,企业韧性的提升也以为着企业具有优秀的产品竞争力。在面对国外商品的激烈竞争下,国产商品只有具备了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国内和国外消费者才会选择国产商品,从而真正意义上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数字化经营提升山东省制造业经济韧性的机理与对策研究”,编号21CSDJ17
作者简介:赵耀腾,男,1990年6月出生,汉族,山东省冠县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与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