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F-15对稳定期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3

GDF-15对稳定期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李楠1)* ,张上仕1)   ,朱红艳2)  ,刘善湖1)  ,贺骞1) ,蔡雄1)

上饶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上饶 334000

上饶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上饶 334000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稳定期生长分化因子-15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手术且为NTEMI的92例患者,出院后每隔12周检测一次患者的GDF-15水平,观察患者GDF-15水平变化,并记录随访期间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比较发生MACE事件患者与未发生该事件患者GDF-15水平的差异性。结果:发生MACE事件患者稳定期的GDF-15平均值较未发生该事件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STEMI患者稳定期GDF-15水平对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关键词  生长分化因子-15,预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202140916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1],大量研究发现,ACS患者GDF-15水平越高,预后越差[2]。但是绝大部分检测的GDF-15水平都是ACS发作当时或者近期时间[3],关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稳定期患者的GDF-15水平如何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甚少,且亚洲人群目前尚未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因此,进一步探讨GDF-15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有助于对疾病尽早干预并降低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

该试验首次对稳定期NSTEMI患者的GDF-15进行连续记录及追踪,并分析了GDF-15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相关性,有望为高危NSTEMI患者的预后提供有利信息,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手术且为NTEMI的92例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NSTEMI诊断标准;②患者在发病72小时以内接受PCI治疗;③患者年龄在55-75岁之间。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已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或六个月之内已接受PCI治疗;②患者有肿瘤、感染及重度肺通气功能障碍。若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如下情况退出试验:①接受冠脉搭桥手术(CABG);②出现肾功能衰竭(GFR<30ml>及心功能衰竭。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血样采集和实验室测定

所有受试者入院时均按指南要求,根据Grace评分在最新指南规定时间内完成血运重建。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1月开始正式随访,此后每间隔12周取1次血标本,直至一年随访结束,若随访期间患者发生MACE事件则终止该患者之后数据的采集。所有血清样本均被储存在-80℃冰箱中。GDF-15运用ELISA测定。GDF-15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检验科医生测得,结果取平均值。

1.2.2MACE事件数据的收集。

受试者在随访期间所发生的MACE事件均予以详细记录,包括:心源性死亡ACS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以χ±S表示,分类变量以百分比表示。三组及两组之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NewmanKeuls法。重复检测数据采用重复检测数据方差分析。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的组间比较

患者年龄、性别,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以及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服用率等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研究组基本资料比较

A组(n=63

B组(n=19)

P

人群基本特征

    年龄(岁)

68.4±2.6

66.8±2.1

0.45

    男性比例(%)

69.6

71.1

0.13

    吸烟(%)

55.6

63.1

<0.05

基础疾病

    高尿酸(%)

21.6

22.9

0.29

    高血压(%)

63.2

68.5

<0.05

    糖尿病(%)

51.6

52.1

0.26

血脂水平

    低密度脂蛋白(mmol/L)

2.4

2.2

0.27

    高密度脂蛋白(mmol/L)

0.8

1

0.12

    甘油三酯(mmol/L)

1.1

1.4

<0.05

    总胆固醇(mmol/L)

3.7

4.1

2.14

服用的药物

ACEI/ARB/ARNI类(%)

83.6

85.4

1.23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91.2

92.4

2.46

β受体阻断剂(%)

60.2

72.3

<0.05

双联抗血小板(%)

96.4

97.6

0.46

他汀类(%)

92.6

93.2

0.14

A:未发生MACE事件;B:发生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再次发生ACS患者)

2.2  随访1年期间发生MACE事件患者与未发生该事件者GDF-15平均值的对比

随访1年期间共有19例患者发生MACE事件,其中2例心源性死亡,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分别在患者发病后第12周、24周、36周及48周发现发生MACE事件患者的GDP-15水平较未发生者有所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组间吸烟、高血压及血脂危险因素的差异性后,两组间GDP-15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经校正组间吸烟、高血压、血脂以及服用药物的差异性后两组间GDP-15水平差异也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表3)。

表2 随访期间发生MACE事件患者与未发生该事件者GDF-15平均值(pg/ml)的对比

A组(GDF-15,pg/ml)

B组(GDF-15,pg/ml)

P

第12周

1513±117

1747±126

<0.05

第24周

1236±142

1542±102

<0.05

第36周

1102±108

1282±205

<0.05

第48周

864±93

1005±87

<0.05

3经校正后随访期间发生MACE事件患者与未发生该事件者GDF-15平均值(pg/ml)的对比

A组

B组

平均差(95% 置信区间)

P

ɑ

1072

1469

297(42,563)

<0.05

β

943

1376

289(31,614)

<0.05

γ

973

1302

272(12,681)

<0.05

注:A:未发生MACE事件;B:发生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再次发生ACS患者)

ɑ组:未校正组间人群特征的差异性 ;β组:经校正组间吸烟、高血压及高血脂危险因素的差异性;γ组:经校正组间吸烟、高血压、血脂及服用药物等的差异性。

    1. 讨论

    GDF-15属于生长转化因子β超家族成员之一,但是与其他生长转化因子β不同的是GDF-15在血清和血浆中的含量无血细胞依赖性而更加稳定,且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对GDF-15水平的检测。在正常生理状态下,GDF-15在人体内不同组织的表达水平不尽相同,GDF-15在胎盘和前列腺中高表达,肾脏和胰腺中低水平表达,而其他组织和器官以及心肌几乎不表达[4]有研究证实,在组织缺血、缺氧、压力负荷过重、急性损伤或肿瘤侵袭等情况下,GDF-15在P53、AP-1等转录因子的作用下过度表达,发挥调节组织或器官生长、分化和修复等功能[5, 6]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发生ACS后血清中GDF-15水平明显升高,且与预后明显相关,尤其当GDF-15大于1800ng/L时患者死亡率及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2, 7]。在该研究中我们发现经历NSTEMI后处于稳定期的患者GDF-15水平与心源性死亡及再次出现ACS的发生率也存在明显相关性,且GDF-15水平高的患者相对于GDF-15水平低的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再次发生ACS的概率明显增加。可见对于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高的患者GDF-15可能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该结果在其他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2019年Nermina Buljubasic, MD等在为期一年的随访中发现发生MACE事件的患者GDF-15水平较未再出现该事件的患者升高26%[3]。有研究发现,当巨噬细胞活化时分泌相关细胞因子促进GDF-15迅速表达,GDF-15作为自分泌调节因子反馈性调节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等明显减少,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8]。不难发现,当心肌细胞受损后GDF-15无论是在急性期或稳定期可能均参与了心脏的修复,通过检测外周血中GDF-15水平可以大致判断心肌受损严重程度及预后。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GDF-15对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

    References

    [1]Zelniker TA, Jarolim P, Silverman MG, et al. Prognostic role of GDF-15 across the spectrum of clinical risk in patients with NSTE-ACS. Clin Chem Lab Med. 2019. 57(7): 1084-1092.

    [2]Zhang S, Dai D, Wang X, et al.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predicts the prognos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16. 16: 82.

    [3]Buljubasic N, Vroegindewey MM, Oemrawsingh RM, et al. Temporal Pattern of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Protein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From the BIOMArCS Study). Am J Cardiol. 2019. 124(1): 8-13.

    [4]Li PX, Wong J, Ayed A, et al. Placent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s a downstream mediator of the growth arrest and apoptotic response of tumor cells to DNA damage and p53 overexpression. J Biol Chem. 2000. 275(26): 20127-35.

    [5]Kempf T, Zarbock A, Widera C, et al. GDF-15 is an inhibitor of leukocyte integrin activation required for survival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ice. Nat Med. 2011. 17(5): 581-8.

    [6]Xu J, Kimball TR, Lorenz JN, et al. GDF15/MIC-1 functions as a protective and antihypertrophic factor released from the myocardium in association with SMAD protein activation. Circ Res. 2006. 98(3): 342-50.

    [7]Kempf T, Sinning JM, Quint A, et al. 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d un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AtheroGene study. Circ Cardiovasc Genet. 2009. 2(3): 286-92.

    [8]Yu XH, Jiang HL, Chen WJ, et al. Interleukin-18 and interleukin-12 together downregulate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expression through the interleukin-18R/nuclear factor-κB signaling pathway in THP-1 macrophage-derived foam cells. Circ J. 2012. 76(7): 17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