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针改善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腹痛的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穴位埋针改善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腹痛的疗效研究

姚丽安

青浦区中医医院  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腹痛治疗中采取穴位埋针的效果。方法:加入到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在20211-20222期间收治的100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实验组(50例,穴位埋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0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可见实验组较高P0.05)。实验组疼痛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腹痛治疗中采取穴位埋针的效果较为凸显,可提升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穴位埋针中医适宜技术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埋针;湿热瘀结型;腹痛;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

带下证为临床上多见的疾病,该病病程较长,且病情顽固。该病可产生腰骶胀痛,带下量多以及疼痛等症状。西医治疗方法多为药物治疗,能够对患者疼痛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但其治疗效果依然存在局限性[1]。我国中医学指出,带下证患者湿热瘀结型居多,中医治疗该病采用穴位埋针法,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此,加入到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在2021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带下证伴有湿热瘀结型腹痛患者。分析研究湿热瘀结型患者腹痛治疗中采取穴位埋针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加入到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在2021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带下证伴有湿热瘀结型腹痛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实验组(50例,穴位埋针)。对照组年龄28-52岁,平均(36.43±2.45)岁。实验组年龄29-51岁,平均(36.65±2.67)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法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注射用头孢替安(生产单位: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399;规格:1g)2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Bid静脉滴注;甲硝唑(生产单位: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3301;规格:100ml:500mg)100ml/Bid 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1g Qd静脉滴注。

1.2.2实验组

本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穴位埋针治疗,子宫、水道、阴陵泉穴。对选取的穴位予以严格消毒后,使用镊子夹住带有胶布针圈,针尖对准穴位予以刺入,行平衡进针,针圈平行贴于皮肤上,针身置入皮内0.2毫米。嘱咐患者每天按压穴位三次,每次时间在 2分钟,加大穴位刺激。隔天一次,7天一疗程,行1-2个疗程。

1.3 效果标准

   以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价其疗效,患者症状消失提示显效,患者症状改善提示有效,患者症状无任何改善提示无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进行评价,采取数字评分法,分值范围为1-10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的疼痛较轻。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则提示进行对比的对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0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可见实验组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

50

38(76.00%)

10(20.00%)

2(4.00%)

96.00%(48/50)

对照组

50

26(52.00%)

13(26.00%)

11(22.00%)

78.00%(39/50)

χ2

-

6.250

0.508

7.162

7.162

P

-

0.012

0.476

0.007

0.007

2.2两组疼痛评分对比分析

两组入院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较小,无法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疼痛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详见表2。

2两组疼痛评分对比分析(分)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治疗后

实验组

50

3.23±0.43

0.32±0.12

对照组

50

3.13±0.14

1.54±0.21

t

-

1.563

35.667

P

-

0.121

0.001

  1. 讨论

我国中医学指出,带下证是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热毒以及湿浊邪气于月经期、产后等,伤及冲任带脉,湿热邪毒于胞宫胞络,聚集成湿,湿久而化热,导致气血受阻,长时间则气血受损,气虚血瘀。中医学中按照不同证型可分成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湿瘀滞、肾虚血瘀以及湿热瘀结等,较为多见的为湿热瘀结型[2]

穴位埋针法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方法,是将针具置入目标穴位对经络产生刺激,以获得防止疾病的作用[2]。本次研究中按照阴虚湿热瘀结型痛经特点,取子宫、水道、阴陵泉穴。其中子宫穴刺激后可调经止带,理气和血的效果;水道穴交刺激后能够起到利水消肿、利尿通淋、舒筋活络等效果;阴陵泉穴刺激后,能够起到清利湿热、健脾益肾的作用

[3]。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00%,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分析,可见实验组较高(P<0.05)。提示穴位埋针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予以提高。实验组疼痛评分相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提示采取穴位埋针的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结果表明,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穴位埋针的效果相比较单纯的常规药物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带下证湿热瘀结型患者腹痛治疗中采取穴位埋针的效果较为凸显,可提升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此种中医适宜技术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王晓静.穴位埋线辅助治疗阴虚湿热瘀结型痛经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1,36(24):4131-4134.

[2]陈锦容.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方剂治疗气滞血瘀型带下证效果的临床研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0, 33(11):2.

[3]张丽, 赵阅, 高慧明. 清热除湿祛瘀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带下证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47例[J]. 环球中医药, 2021, 14(6):4.

[4]杨冬梅,李鹏利,吴芳.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湿热瘀结型痛经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14(12):3349-3353.

注:青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项目编号w2014-13)

作者简介:姚丽安(1972-),女,主管护师,本科,主要从事妇科临床护理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