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创新协同体系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我国区域创新协同体系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研究

刘晨阳 ,吴思

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研创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本文梳理了我国三个重要区域创新协同体系的空间格局特征,提出协同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走廊和科技创新基层单元在区域创新空间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区域创新体系,空间格局,特征识别

引言: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区域性创新高地正在不断产生,各地区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生态环境,布局建设创新高地,带动区域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为抓手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正在生长,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建设进程,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推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1]

有效识别我国先行地区区域创新协同体系的空间格局特征,并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可以对其他区域创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形成良好的借鉴示范作用,形成重要的创新空间发展指引,制定符合区域发展与创新驱动的政策。

1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空间格局特征

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是我国创新密集区域的建设标杆,在科技人力资源、知识创造、高技术制造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显著的领先优势。凭借区域内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健全的经济架构、精准的资源配置效能、密集的技术流动网络和成熟的国际交流渠道,协同创新体系正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核心,有效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创新格局中的重要策源地。

1.1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京津冀地区是带动我国北方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核心区域。由于京津冀地区原始创新要素聚集、相关产业体系较为成熟,具有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其中,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京津冀地区创新的核心区域[2]。围绕着构建“三轴”和“4+N”空间布局来疏解非都城市能力承载平台的重要目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致力于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蓬勃发展。“三轴”包括北京-天津、北京-保定-石家庄、北京-唐山-秦皇岛三条科技创新能力驱动轴;“4”是指曹妃甸、临空、张承、沿海等战略协作功能区,“N”是指区域内其他战略合作地区。

北京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对区域内具有显著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向外扩散和复制;天津依托良好的区位、强大的生产基础以及门户开放优势,充分发挥了重要国际“窗口”作用,将科技创新成果输出到外部;河北凭借土地、人才的成本优势,通过共建研发平台、技术联盟等方式吸引优质科创资源落地转化。

1.2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区域

作为改革开放与科技发展的前沿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富有创造力的地区,聚集了庞大的科技要素与资源优势,产业结构较为成熟,产业集群特色突出,其中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核心。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已经形成港深、广佛、澳珠三大极点带动、轴带支持的网络化技术创新空间结构布局[3]。港澳广深四地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城市,对周边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导致了外围城镇与中心的创新联系日益密切,人才资本回流、技术转移和产业带动的科技溢出行为也有力推动大湾区域的协调发展。

核心走廊内的重要节点城市依托各方优势资源展开高协调性的分工与合作:香港发挥全球金融中心的枢纽优势,侧重带动区域参与国际创新合作;澳门发挥核心引擎作用,重点建设珠江西岸科创高地;广州发挥科研集聚优势,侧重于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深圳发挥企业和市场集聚优势,侧重于技术成果市场化;东莞发挥制造产业集聚优势,侧重于科技产品的落地生产。

1.3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强劲、创新能力基础牢固,也是我国科技发展与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沿示范区,具有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链与供应链相对完备的优势,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创新合作生态良好[4]。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长三角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新兴重要创新策源地,也是创新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典范。

G60科创走廊由G60国家高速公路、沪苏湖高速铁路、商合杭高速铁路三条国家级重要交通线路构建起来,覆盖上海、江苏、杭州、安徽的九个城市,形成“一廊串联,一核引领,九城共兴”的总体空间布局。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持续加强走廊合作,依托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嘉兴科技城、合肥滨湖科技城,G60技术走廊产生了一批产城融合的发展典范。

2对于区域创新空间格局构建的经验启示

2.1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未来区域创新空间格局最主要的集聚形态

由于技术创新的广度日益扩大、复杂度日益增加,单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创新并不能保障其在日益活跃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独立进行技术创新的需求,而合作创新则可以推动创新要素在各城市和区域间进行优化配置,以提升城市创新质量,从而避免城市技术创新危机,形成地区间经济技术合作持续发展的最高级形式,并是地区间经济融合向纵深推进、形成更高效区域经济布局的必然选择。因此,以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日益显著,城市群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重要承载者,协同创新共同体也成为区域创新空间格局最主要集聚形态。

2.2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是引领区域创新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极核

通过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聚合,可以产生更多的创新机遇和更高的创新效益,因此中心城市在区域一体化创新体系中发挥愈发明显的核心作用,并不断强化不可替代的区域创新枢纽地位。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内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实现区域内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科技、人才和资金的高度整合,构成了区域整体技术创新系统中无法取代的“核心引擎”。区域内各个城市间以创新链、产业链方式分工与合作,以规划与系统协调为重点推进的技术创新体制整合发展,已形成了区域科技一体化发展的新态势。

2.3科技创新走廊是实现区域创新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含新量”极高的创新密集地带,科技创新走廊已成为实施区域协调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凭借创新要素高度聚集、高端技术人才资源高度集中、新兴产业创业密集等优势,可以促进人才向区域内部交叉输送、共享与共用,有效推动地方产业之间的协作发展与整合创新,进一步增强地方的创新基础与综合实力,真正形成了地方创新竞争的新赛道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加快科创走廊建设要抓住城市圈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制造业产业链集聚优势,在强化产业链联动、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等多方面发力,不断提升科创走廊的科学技术活跃度,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2.4科技创新基层单元是推进区域创新空间格局完善的重要支撑

县域经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引擎。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动力则在于科技创新,在构建区域创新空间格局当中,县(市)域单元的基层科技创新力量也是整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市)域单元一方面受到区域科技创新核心和廊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培育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向区域创新核心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相较于大中型都市,科技创新基层单元更具地方特色产业和经济模式。特色产业的外延不但带动了主导产业的转型与集群,还产生了不少新兴行业,具有更多的创新机会,使得科技创新基层单元为孵化创新产品奠定了基础。

结语:通过对构建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关键性要素空间特征识别,如创新核心、创新廊道、创新集聚区等,提出新时期创新发展发展路径与创新发展关键问题等,可以全面构架出未来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发展蓝图。

【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人才及服务专项研究“湖北省创新空间格局研究”(编号:2022EDA057)

参考文献

[1]方创琳,张国友,薛德升.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J].地理学报,2021,76(12):11.

[2]王凯.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的创新思维[J].城市规划学刊,2016(2):10.

[3]彭芳梅.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基于改进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7,37(12):8.

[4]王承云等.长三角城市创新空间的集聚与溢出效应.地理研究36.6(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