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

王磊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00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于26岁时所写的用于个人思考问题的笔记因其是个人笔记,行文中存在大量十分活跃的思考与即兴笔录,加之笔记本的片段丢失以及未完成部分,与其不拘泥于文章的整体篇章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写作风格,使得《手稿》成为马克思最难懂的文本之一。但因其丰富的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它也是马克思文献中被引最多的著作之一,共产主义思想在《手稿》中也有所体现。

关键词:手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1844年,马克思正处于从他所处的时代的普遍思想中解放出来的阶段,因此《手稿》涉及了他对于当时的主流哲学以及各种社会学说思潮的批判与继承,但在马克思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其思想还受到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性论的影响,对劳动、对人的本质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方面具有抽象化以及理想化的特点。因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一些西方学者片面夸大《手稿》的意义,将其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巅峰,进而将《手稿》与马克思后期的成熟著作相对立,制造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派别纷争,这显然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不能割接开来的,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一步步逐渐完成的庞大理论体系,绝不可孤立片面的研究与其他著作的理论相对立,《手稿》是马克思形成创立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以萌芽的形式蕴含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要点。马克思主义当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也是同《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一、《手稿》对以往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与继承

(一)马克思对以往社会主义者的批判的背景

在序言当中,马克思写道:“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到了的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1]。这里说明马克思对于当时的社会批判是建立在联系当时的主流理论著作与理论观点之上的。随后提及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并将其归为“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这说明早在1844年,他就已经十分重视年仅24岁的,没有大学学历的《大纲》作者恩格斯。同时也从侧面印证马克思并没有将《大纲》为经济学著作。事实上《大纲》就是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献,它用社会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当时的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

1843年马克思移居到巴黎,在深入了解到法国的社会思潮以后认为,当时的各派共产主义思想,例如卡萨米和魏特林等所鼓吹的,不过是一种教条的抽象的观念,他们的理论只不过是出于一种人道主义,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的束缚,然而在马克思看来不消灭私有制的社会,永远达不到共产主义。除共产主义思潮以外,马克思还评论了当时的蒲鲁东和傅里叶等人的其他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写《手稿》之前就已经看出了当时的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对消灭私有制没有一个明确的彻底的认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也并不是从真正的现实出发,而是空想出一套方案。

(二)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

“粗陋的共产主义者不过是充分体现了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主义。”[1]“……,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1]这里体现了马克思对于“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作为批判私有制并对其将私有制进行积极扬弃的最初学说,它仍未能真正摆脱私有制的框架,而是以一种新的共同体的形式确立了新的私有制,将公共的产品平均成为个人的私有物。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指出谁是粗陋的共产主义者,但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写道:“巴贝夫主义者是粗鲁的,不文明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其一,这种共产主义并不是真正的扬弃私有制,而是将私有财产作为社会产品平均化。平均主义并没有跳出私有财产的观念,是贫困的私有财产出于对较为富裕的私有财产的妒忌,并希望将其平均化的成为平均的私有财产的欲望。其二,这种共产主义将人同世界的所有的关系归纳为人与财富的关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确定为人与财富的关系,将妇女当作共有的和共有的财产。其三,这种共产主义否定整个文明与文化,因此它不仅没有超越私有制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制的水平。

(三)批判“政治民主或专政的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α)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β)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尚未完成的……”[1]这里的“民主的共产主义”,主要指的就是勒鲁和卡贝的主义,勒鲁认为民主是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人民的代表是立法的主体,卡贝则自称自己与其说是一个革命者,不如说是一个民主主义者。而对于“专制的共产主义”则对应布朗基、魏特林以及德萨米等人的观点,布朗基在其组织纲领中提出要求建立革命专政的主张,魏特林则认为过渡时期的专政是必要的,“纪律必须保持”等观点也有所体现其专政思想。德萨米则指出革命的专政是不可避免的。而关于“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大概指的就是蒲鲁东、德萨米和盖伊等人的理论。萨德米认为,在共有制条件下,不论种族、不论肤色也不论他们现在和过去属于什么国家,都将像亲兄弟一样的生活。而蒲鲁东作为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者,所谓的共产主义是一个以小生产为基本活动的无政府的社会状态,“理想的共和国是一个绝对的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认为,无论是民主或专专制的共产主义,还是废除国际的共产主义,都已经理解实现共产主义就要将人从私有财产当中解放出来,即理解到了“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者复归,是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然而这两种共产主义虽然理解了私有财产的概念,但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因而也就不能理解人和物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所以他们的学说必定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于感染。他们从经验的经济批判的角度出发,缺乏对现实的人的经济关系的研究,因此他们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从而不可能理解私有制的真正本质,也就无法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未来的社会主义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手稿》闪现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芒

(一)确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在批判以往的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的同时,也开始揭露共产主义的本质。在《手稿》中通过一系列劳动异化的描述以及对私有制的批判,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与劳动异化在发展中走向自身否定自身的过程,即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彻底扬弃,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异化与私有财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劳动异化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而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物质的感性表现。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直接扬弃,即从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公有制的复归,是人的解放和复归的一个现实的环节,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必然的环节。这种复归不是卢梭所谓的回到原始状态,而是保留借鉴着以往的标志着人类进步的一切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的复归,是紧邻和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的社会形势极其有效的原则。通过对以往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以及阐述自身的对共产主义的见解与描述,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地位,与其他以往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区分开来。

(二)共产主义的本质是私有财产的扬弃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马克思在这里将共产主义扼要的、本质的表现为私有制的扬弃。指出生产生活是人的最根本的活动,而人的家庭、宗教、科学研究等等活动都是从生产当中派生出来的。而对于生产的异化——私有制的扬弃,便是实现人类社会异化复归的关键。因此马克思认为,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的共产主义的实现,首先是经济制度即对私有制的改造,进而是对全部社会的改造。而私有财产异化的扬弃不仅仅包含经济领域的扬弃,还有意识形态领域的扬弃,这两个方面在其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扬弃其异化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欧文的学说是否定上帝的无神论,但是单纯的意识形态的扬弃,不过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种真理性的抽象的追求。而共产主义是以现实为对象的扬弃活动,共产主义学说是实际行动中的理论。

(三)共产主义的实质与实现路径

“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实质与目标的明确描述。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与拥有,是人的感性的彻底解放。马克思对自己所阐释共产主义的实现路径做出了诠释,他指出,共产主义需要通过工人解放运动这种政治上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在工人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就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所有的整个人类的奴役都包含在工人异化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的生产过程之中。而一切资本主义社会下所被奴役和被压迫的关系,都是异化劳动生产私有财产的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与后果。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意味着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就需要共产主义的思想;要消灭现实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就要有现实的共产主义的革命运动。

三、《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意蕴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他所主张的共产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界定。第一,马克思明确地将人的本质与能力的充分发挥体现以及个人自由的实现作为共产主义的目的,把异化劳动及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前提与必要条件。他申明共产主义是“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马克思认为,这一人的本质的异化及其复归过程就是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第二,马克思站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对共产主义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两个定义都十分经典,前一界定是从历史的、纵向的角度,而后一界定则是从广义自然这一整体的、横向的角度。后一界定与前一界定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深化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手稿》在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深刻阐述,揭示其现实意义的同时,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短暂性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化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增强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信心。历经1

70多年的历史,《手稿》中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依然经久不衰,它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和改革,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和更新,而这两者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是我们的总的目标与价值取向,它始终贯穿于当今社会的现实实践中,并通过实践来完成。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目标。坚持并发展共产主义理想,就集中体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陆攀.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变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张雷声.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9):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