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长期以来,随着传统德育理论弊端的显现,我国有关德育教育的思考一直在进行着,出现了情感德育、主题德育、制度德育、生活德育等等德育理论,生活德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热议,新课改中也提出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生活德育的出现正是德育向现实转向的一次思想进步。生活德育主张德育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进行,提倡通过“有道德的生活”从各方面增强德育效果,从观念源头改善了德育的方式途径与目的,在知行并重的现代社会新视野中,生活德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生活德育论从 “生活本真”的德育视角出发,为德育发展提供新途径、开辟新道路。强调“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的德育”。[1]也有学者认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进行,生活德育也便始终在生活中进行。联系当今时代,如何发挥生活德育的积极作用,既与生活息息相关、调动学生德育热情,又不降低德育质量与效果、真正实现道德发展,是学界需要普遍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二、生活德育的概念界定
生活德育的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提出。“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旨在超越“唯知识化”、“泛政治化”、“去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2]唐汉卫提出:“生活德育就是让学生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即在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德性,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去培养学生的道德”。[3]胡木金认为:“‘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4]虽然学者对于生活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别,但是本质上都强调德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德育具有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实用性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活与德育的结合。
三、生活德育本真的争论与厘清
“但学校教育作为制度生活,与日常生活不可能截然分开,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学校制度生活的影响和存在,学校制度生活中有学生日常生活的延续和渗透”、“也就是说,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5]生长于生活之土,德育也必然是生活中的德育,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我们可以思考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否能与生活相接轨?我们所学内容是否可以真真正正适用于生活?推移道德教育领域同样如此,目前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意义与效果如何?“生活教育”从不应该片面的强调生活,就如“知识教育”不该片面强调知识传授一样。“不否定理性,否定的只是唯知性;不否定政治,否定的只是意识形态化;不否定学校教育,否定的只是脱离于生活的教育;不否定价值引导,否定的只是单向授受”。[2]
四、生活德育的价值思考
我国生活德育在二十世纪末开始受到关注后,便开始了不断地探讨研究与实施,关于生活德育的实施历程,主要从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德育内容亟须与生活接轨
张祖华将德育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家庭活动德育内容、社会活动德育内容、学习活动德育内容、职业活动德育内容、生态科技德育内容、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并从每个部分提出德育的具体内容,如家庭活动德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家庭美德,社会德育主要培养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公德。[6]生活中有真善美,同样具有假丑恶,有积极的一面,就会有消极的部分,我们不能幻想生活完全是积极状态的影响,也要重视适度地从消极情境中抓住德育机会。刘铁芳指出德育内容同样需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育发扬,避免片面回归生活造成的思想上的贫瘠. [7]重视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教授,亦注重德育内容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二)德育方法亟须与生活接轨
王晓丽提出:“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要方式和途径,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向学生单方面传授道德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生活体验以及德育过程中的主动性”。[8]冯建军提出:“对德育而言,改变它的低效,不仅要变革直接德育,而且要重视间接德育,树立全面的德育观,进而树立全面道德培养观”。[9]德育教育不等于直接、单纯的传授学生德育知识,制度的改革与保障同样很重要。[10]杜尚荣提出“虚拟实验法”、“自我关涉法”等新时代数字化德育创新方法。[11]总之,德育方法的选择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宽,在后疫情时代,更加注重德育方法的创新和与网络科技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将德育内容运用到实际。
关于生活德育,我们既要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要根据时代、学生和社会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实现生活德育的价值意义,在重智发展的同时,兼顾德育实效,培养“有道德的生活家”。
[i]
1
[i]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生活教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2] 胡金木.关于“生活德育”的学理澄清与实践反观——兼论鲁洁先生的德育思想及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1).
[3] 唐汉卫.对生活道德教育的几点追问[J].全球教育展望,2004(8).
[4] 胡金木.生活是德育的基石[J].中国德育,2012(19).
[5] 高德胜.为生活德育论辩护——与冯文全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2010,31(09).
[6] 张祖华.生活与成长轨迹:重构德育内容体系的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1(13).
[7] 刘铁芳.面向生活 引导生活——回归生活的德育内涵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08).
[8] 王晓丽.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内涵意蕴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20(10).
[9] 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10] 刘永.杜威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教育评论,2020(04).
[11] 杜尚荣.数字化时代中小学德育方法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