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郑伟强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515100

摘要:中职院校德育与职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种途径和途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与指导。探讨院校“以人为本”与劳动教学相结合的效果,对加强院校的工作实践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高职思想品德与劳动素质的涵义、就业问题入手,提出了高职应在“1113”高职三大平台上开展“1模式、1体系、1机制”的实践与实践。。

关键词:中职;德育;劳动教育;协同育人

引言

中职大学生正处在“育龄”的人生发展阶段,正是他们最需要细心引导和培育的时候。然而,在中国,“以何为本”,“谁来引导”和“如何指导”这一系列深刻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中国职业教育界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新的世纪里,中职职业学校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挑战,它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的教学。

2004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为中职高中树立了以“参照做”为“专门管”的基本道德和品德建设的指导方针。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于2018年正式发布,提出以“劳动”为“双师”,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中职教育。

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新时代”,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上述规定和准则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在扩招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期以来,在中等职业学校,道德与劳动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中职院校既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又有丰富的教学实习场所,为中职职业院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劳动素质综合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中等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工作中获得一种满足感,从而提高其对工作的认同,并在某种意义上减弱了他们的学习自我感觉;实现提高中职高专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目标。

一、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内涵

根据其专业定位,劳动教育是一种具有特殊教学使命的独立专业,它与德、智、体、美并存。从劳动法的基本内涵和工作目标来分析,应把“德”、“智”、“体”相结合;美是紧密相连的,它是实现其它“四育”尤其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因而历来都是把劳动作为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未能达到德智、体;“美”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定位。劳动教育的根本使命,除了培养劳动的习性和劳动技巧外,还要指导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道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五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二、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流于形式的“快餐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修订)》颁布后,有关中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日益受到关注。

第一,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过分重视道德教育的理论,另一方面,思政课的老师在社会资源、地方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方面存在局限性,加之课堂教学不够有目的性、趣味,上课时,学生们不是集体不说话,就是“心领神会”,与老师进行完美的自我表现,导致一些同学对于思政课的反感。

第二,教育与实务相脱节,道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主义,过分强调了活动的完善与创新性;通过对上级德育政策文件和活动方案的设计进行一些创新性的修改,再通过学生的组织和修改,最终提交到学校,这样一项看似新颖、形式丰富、过程有迹可循的德育活动形式;有料的结论,其实是一种“快餐德育”,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背道而驰。

这样的“快餐德育”,只会使中学生暂时得到暂时的精神慰藉,无法真正提高他们的品德素质,甚至会使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走向道德的根本目的。

(二)身心分离的“离身德育”

“具身德育”以具身性认识为基础,提倡“德之根,人之本”,通过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其通过劳动实践来体会和体悟道德教育,使其具体化、体验化、实践化,注重身体力行和身心体悟,实现“以德立德,以德树人”的目标。

另一方面,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并未顾及到中职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与个人认知的差异,大都是从社会需求的视角,对其进行单向的教育和灌输,想象着能把道德准则和道德准则如计算机文档的拷贝粘贴在学生的脑子里。

(三)浮于表面的“口号式劳育”

劳动教育是实现职业学校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它应该从身体训练到身体的自由,从消极的接纳到积极的经验,通过劳动和思维的交流,得到正面的情感经验;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共享幸福,也可以在工作中尽情地体验。纵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劳动教学实践,仍有形式僵化、机制虚化、内容狭窄等问题。

三、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一)构建企业实习劳育、家庭家务劳育等多元参与的校园劳动德育格局

带薪企业实习是中职职业院校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学习。因此,科学、合理地围绕企业实习进行培养,就成为了职业院校的一种独特的内生增长点。

德国卡尔罗施密特中学为在校学生配备了数字化工厂、环境友好型的纸品超市,同时还与多个企业签署了“劳动教育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实习场所。

中职院校应参照德国“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或实习工厂,使学生得到直接的劳动经验;积极与企业进行校外协作,建立以实习为起点的跨公司培训中心,建立劳动教育基地,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工作体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搭建“中职—小学”劳动德育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

目前,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和初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内容上存在着不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整体上存在着缺乏核心、缺乏个性特征的倾向。这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理由,

第一,整体协作教学的课程设置水平较低,从水平上看,主要体现在:劳动与道德课程的整合设计上缺乏较好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路径上没有明确规定;将方法和评估因素结合起来;从垂直角度看,中职-小学的课程整合观念较弱,各阶段之间的课程整合或融合程度较低。

第二,由于课程标准的权威性、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教学的保证等原因,使得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设置都是基于对劳动的认识,很难建立起高水平的课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于2017年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中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劳动和职业化相融合,从而推动中职院校的就业和发展。同年1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结合中职、小学实施综合课程,结合劳动、职业启蒙,利用企业的文化资源,大力倡导劳动精神,使中职、小学实施综合课程的实施具有针对性。

(三)强化“社校行企”四位一体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建议把劳动教育列入中职高专院校,把劳动密集型的劳动教育列入中职高专院校的工作内容,把中职院校的就业问题与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联系在一起;以劳动为核心,以“以工为本”的劳动教育为主线,用“以生产为导向”把工作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生活、兴趣、工作实际相结合,把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参与性的劳动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转变“快餐德育”、“离身德育”的状况,以实际的劳动效果使学生有一种“自己”的感觉,使更多的中职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道德满意度。

结束语

将教育与生产工作相结合,是我们党始终奉行的方针,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急需回归“教书育人”的初衷;深入分析中职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尤其要探讨问题及其实现方法,建立适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体系,并探讨以劳树德、以劳促全的中职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合作模式,既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又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3):100-104.

[2]任平,贺阳.连通学校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桥梁——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8):28-36.

[3]李群,郝志华,张萍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J].中小学管理,2019(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