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38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目前全国此类场所虽然种类繁多,但却常常让参观者产生疲劳感。为了解决“博物馆疲劳”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外研究理论,分别阐述了主客观原因,以期为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一、引言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精神的浓缩,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场馆建设,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定位和目标也在发生着转变。
然而,建设高潮中的博物馆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往往是博物馆展品的陈列、储藏以及展示,很少考虑参观者在博物馆空间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这种设计策略往往会让参观者出现“博物馆疲劳”,未能充分实现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教育价值。
二、“博物馆疲劳”问题的研究历程
“博物馆疲劳”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16年本杰明·夫斯·吉尔曼第一次在Museum fatigue一文中就提出“Museum fatigue”这个概念。1918年吉尔曼在他的专著 Museum Ideals of Purpose and Method 中谈到在博物馆中由于其展示以及展品的摆放设计不合理,才会让人在参观过程中发生“博物馆疲劳”问题。2002年,史蒂芬·比特古德将受众评价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指出受众在认知过程中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在上限,如注意力问题,注意力有限是博物馆疲劳的基础。史蒂芬·比特古德指出展览规模较大、不合理的室内照明系统的设计、单一的观展形式和不适当的氛围都会导致“博物馆疲劳”问题的发生。
在国内,有关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关于博物馆环境空间设计中“博物馆疲劳”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我国的博物馆建设逐渐进入高潮时期。1992年严建强从博物馆环境因素、博物馆建筑因素、博物馆的室内陈列因素三方面探讨了“博物馆疲劳”问题的成因,并指出博物馆环境中的噪声、建筑的单一性、陈列带的设计范围超出人体最舒 适的尺度、展示带上的灯光使用不当都会导致参观者疲劳问题。2018年周婧景认为找到展览和观众的多样性,能科学地发现可控变量,如单位面积展品数量和类型的上限,影响观众阅读版面的因素,观众在展示空间学习的行为习惯,观众注意力变化曲线等,可以真正缓解疲劳。
综上所述,关于在博物馆环境空间中造成“博物馆疲劳”的原因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参观者自身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另外一种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主观因素多为参观者主体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状态。“博物馆疲劳”问题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要归结于博物馆建筑环境空间中空间的组合形式、室内空间的流线组织设计、展示设计以及采光的方式方法。实际上导致“博物馆疲劳”问题的主观与客观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客体的因素往往会导致主体因素发生,所以对于研究者来说也不能孤立看待。
三、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博物馆疲劳”问题现状
针对博物馆的“博物馆疲劳”问题,前人已经得出了较多的结论,比如展示空间的建筑及环境设计方面、陈列设计方面。但针对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博物馆疲劳”问题研究还未有太多的资料可参考。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博物馆疲劳”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结果,笔者尝试结合自身经历对该类型展示空间的问题现状进行总结。
(一)主观因素造成的“博物馆疲劳”
1、参观者的注意力时长有限
1985年福尔克、迪金和德雷布洛三名研究者在对弗罗里达州自然历史博物馆调研时发现参观者在博物馆环境空间中观众一开始兴致勃勃,经过 30~45min后他们的兴致会降低,他们的注意力会从最初的仔细观摩展品转变为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在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排除专业研究人员,多数的参观者在参观大型红色博物馆时,有大量的路程行走和繁多的文字信息需要阅读,对参观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是挑战。
2、参观者没有相关的个人背景
参观者不同的个人背景、爱好、经验、兴趣和动机,这些方面均会影响其认知能力。红色文化展示空间的参观者,有相关背景的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其次为数较多的是中小学生,他们的出生年代与所展出内容发生的时间相隔较远,虽然能够从影视、书籍中获得到相关知识,但较难产生共情,身处和平年代青少年很难有切实的代入感。所以针对青少年参观者,红色文化展示空间需要以人为本,切实考量他们的需要,否则他们产生“博物馆疲劳”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3、参观者对说教式展示易产生疲劳
传统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物为本的静态教育服务模式。虽然现代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虽然也日益重视动态的、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但是其根本的传播内容仍然是对历史的平铺直叙式描述,从根本上来说与书本内容并无差异。抽象的观念和过于专业的术语易使参观者产生学习压力,出现畏惧心理。
(二)客观因素造成的“博物馆疲劳”
1、红色展品的独特性不高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虽然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但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短板:第一,不同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所展出的文物趋同,比如军旗、军服、枪支大炮等,普通的参观者很难从细节处捕捉到它们的不同之处,看多了会产生厌倦感;第二,关注度不够高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往往会采用复制品作为展品展出,大大降低了参观者对史实的信任度;第三,红色展品与其他种类的博物馆展品相比,从外观的精美度、材料的奢侈度等来说都不具有可比性,极易被普通参观者忽视。
2、展陈方式的趣味性不足
首先,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普遍被认为需要营造严肃的氛围,因此多数空间无论从色彩设计还是室内装饰都较为保守,经常采用纯度较低、饱和度较低的颜色;其次,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普遍缺乏专业的照明设计,经常会出现照度不够,光束角过小等问题,降低了参观者的感兴趣程度;另外,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普遍缺乏活动策划,参观者的参与度很低,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展陈方式的故事性不强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普遍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来布展,展陈方式也以图片加文字的方式为主,由于内容过于庞杂,如果没有精心设计过的串联线索很难让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如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所说,“一个成功的文物展览,应该强化策展,根据某一特定主题、以讲故事的形式将文物渗透到特定历史背景中”。故事是同一个故事,讲的人不同,角度不同,观众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好的讲故事能引起共鸣,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联想空间,影响不同的群体,甚至是跨代的观众。最终,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展示空间缺乏艺术审美
氛围感不仅仅是陈列手段本身,更是与整个环境空间有关,比如整个建筑的内外形态
是否具有艺术美感?是否具有展示空间的感染力?如果单纯为了了解历史,人们可以选择通过书籍和影像作品去了解,而之所以要选择走进展示空间去参观,是希望能够在特定空间通过环境的烘托、战争场面的重现、艺术塑像的气势,甚至是通过演员的沉浸式演艺让参观者产生心灵震荡,仿若融入其中。
而当代红色文化展示空间过于注重对于历史的机械复制,却忽略了参观者的更高需求,很难在精神层面上影响人们的情感,可能就会产生失落等情绪,从而影响了参观效果,感到厌烦,失望等疲劳的状态,非常不利于了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
四、总结
我国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很多地处偏远山区及县城,虽然多数的文物史料得到了保护,但因为缺乏专业人员进行运营和维护,现阶段出现了很多发展不均衡的状态,不利于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本文尝试分析红色文化展示空间“博物馆疲劳”的问题,以期找到真正缓解疲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婧景.从“博物馆疲劳”概念出发:参观博物馆的影响因素、检测方法与改善建议[J].中国博物馆,2018(02):64-72.
[2]严建强.“博物馆疲劳”及其对策[J ].中国 博物馆,1992(2):85.
[3] Gilman B I.Museum Fatigue[J].Scientific Monthly,1916,12(1):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