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媒介形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媒介形象探究

翁安琪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海   200438

摘要:女子举重项目出现在20世纪40时代初,并于二零零零年悉尼奥运会上被第一次作为奥运会的官方比赛项目。我国女子举重队于20世纪80时代初期,起步随晚,但发展迅速,是现今世界高水平女子举重队之一。而作为一项需要强大爆发力的项目,女子举重运动员往往被视为传统柔弱女性形象的反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性别刻板印象和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关系入手,分析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媒介形象。

关键词:女性;运动员;举重;媒介形象;性别刻板印象

1 研究综述

1.1 女性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指某事物在媒体内容中所表现出的形象,在媒介化的社会中,“媒介形象”是架起受众认识外部世界的桥梁。这一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约瑟夫特雷纳曼(Joseph Trayneman)以及与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等研究者在英国选举时期,针对政界人物所开展的媒体形象效果研究。媒体文本中的女性是作为男权社会附属物的客观存在,并且作为“第二性”,女性的形象在媒介呈现上往往有着温顺、被动、感性的人格特征,是主动、刚强、理性的与男性特征的对立。

1.2 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

女性体育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主流价值观和性别刻板印象使得女运动员无法脱离“妻子”、“母亲”的社会角色期盼和柔弱、美丽的场外形象;而另一方面,大多数体育运动又需要女性体育运动员具有拼搏、勇敢、顽强的个性特质,并且参与例如举重、拳击、摔跤等对抗性强的项目的女子运动员,也有着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特质。有学者针对体育网站中形象所存在的特殊性,将其分成父权文化传统思想标准下的传统型形象、被控制与玩乐下的享受型形象、被异化的色情型形象和独立自主式的形象四种类型。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中国体育媒体报道上的女子举重运动员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所选调查对象是2000-2022年间《体坛周报》、新浪体育网、搜狐体育网、央视网体育频道在上关于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报道。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选取2000-2022年间《体坛周报》、新浪体育网、搜狐体育网、央视网体育频道,共收集四家新闻媒体中出现的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相关报道共574篇。

3 举重运动员与性别刻板印象

3.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指人们关于某一性别的特点、相貌、行为、职业的普遍印象或观念,是对社会群体中的极为简单化的分类。它往往以主观经验为依据,同时也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性。性别刻板印象既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它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性格和职业选择的主观期待。美国心理医生罗森克朗茨等人对美国人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过研究,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符合美国男性的主要特质是:攻击性、独立能力、积极、自信心、争夺心强烈、抱负宽广等;符合女性特质的内容通常是:爱聊天、雅淑温和、羞涩、文静、对安全有强烈的要求、擅长表达、脉脉温情等。

3.2 女子举重运动员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

“女性气质 (femininity)”最早由康奈尔(R.W.Connell)提出,它是“父权”社会文化所创造的表现女性身份与地位的话语。“女性气质”指的是女人所应该具备或应具有的心理特征,人格品质,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和行为模式等,例如细心,灵敏,时髦,柔顺和依赖等。“有着极强的运动天赋”是社会对于男性的普遍印象,康奈尔曾提出运动是男性气概展现与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场域,体育也因此常被认为是男性专属的领域,并排除女性。而擅长运动的女性往往被称作“女汉子”。例如,在东京奥运会女子铅球冠军巩立姣夺冠后接受采访时,一位记者提问到“之前你是‘女汉子’,接下来对‘女孩子’的人生有什么计划”。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着人们如何评价男性和女性的工作表现。举重是一项需要有着强大爆发力和力量的运动项目,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女子举重运动员具备了足以匹敌普通男性的巨大力量,同时,她们由于体育竞技性的需要,往往身型强壮,不同于东亚审美中“白、瘦、幼”的美女形象。“在媒介形式中,广告利用父权社会已固定的女性模式将商品性附加在女性身上,其美感诉求也从男性的审美观点出发,将女性打扮为符合男性口味的‘美人’。”相比于例如花样滑冰、女子体操、女子跳水等美感十足的技巧类运动,她们在以男性为主导的体育竞技场上,更为缺乏关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们勇敢拼搏、刻苦训练,敢于冲破社会对于女性刻板印象的桎梏,理应得到更多的掌声。女性运动员男性化倾向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其进行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4 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媒介形象

4.1 被异化的女汉子

田源是近年来女子举重的传奇人物,2011年举重世锦赛她包揽了三项冠军,并打破挺举的世界青年纪录,从此被称作“女穆特鲁”。由于她具有粗犷的声线和比男人更为结实的肌肉,在2012年关于她是“双性人”的传言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传播,央视体育也针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这样一个举重天才,在自媒体谣言的裹挟下骤然陨落。媒介所塑造的田源使其社会形象蒙尘,对她的运动生涯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4.2 被边缘化的英雄

在央视体育对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报道中,长期跟举重队的记者感慨到“‘冷门’几乎成为女举赛场的‘主旋律’”。这不难反映出我国女子举重队虽人才辈出,但相比于其他热门女子项目,受到媒体的关注较少。而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系列报道中这一点尤为突出,例如在2020年8月2日,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汪周雨和羽毛球女双组合陈清晨、贾一凡分别摘得一金一银,但对汪周雨夺冠的报道只有草草几幅图片,而女双组合陈清晨、贾一凡摘银的报道则洋洋洒洒写了近五百字。

4.3 被娱乐化的明星

李雯雯是东京奥运会女子举重87公斤以上级冠军,凭借着在领奖台上“比心”手势的“反差萌”迅速“出圈”,火遍全网。也受邀参加综艺节目,与娱乐明星王祖蓝同台拔河。流量和知名度同时也带来了恶评,许多网友给身材高大强壮的李雯雯打上了“大码女孩”的标签。针对流言蜚语,李雯雯在与中国新闻网的连麦直播中回应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做好自己,不需要在意别人眼光”。在对她的新闻报道中,鲜少聚焦于奖牌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运动技能的专业性,俨然成为了一个被娱乐化的网络明星。

5 结语

性别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社会化的性别则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影响。女性运动员的媒介形象的呈现,一直以来深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我国当今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媒介形象存在着“被异化的女汉子”、“被边缘化的英雄”、“被娱乐化的明星”三种类型。但这既对于运动员个人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性别形象是多元的,女子运动员也有着鲜明的个体差异。在塑造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媒介形象时,要尊重女性运动员,消除阳刚之气等同于男性的预设,从而在体育领域内实现男女性别的真正平等。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正面形象塑造和女性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杨珍.“被看的女人”——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批判[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46-48.

[2]范蒙蒙.我国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与呈现[J].新闻战线,2018(02):85-86.

[3]程文灵.网络体育新闻中女性运动员媒介形象呈现——以“李娜退役”网络新闻专题为例[J].科技传播,2015,7(08):8-10+23.

[4]阳煜华,吴广亮.阳刚女运动员的性别刻板印象与“污名化”溯源[J].妇女研究论丛,2014(01):60-66.

[5]石丽艳,熊欢.中国体育报纸中女运动员形象的时代变化及其符号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7(01):196-201.

[6]李敏.女性主义视域中的媒介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02):56-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