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柳亚平

身份证号码:610524198208026428

摘要:在以知识经济时代为特征的21世纪,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形成关系到国家人才管理体系和创新体系的基本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三农问题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开,以完成中华文化和民族振兴的农村振兴战略。“三农”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优先培养优秀人才。由于农业部官方网站的自然脆弱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合理处理三农问题,离不开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适应能力的综合性专业管理人才。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科研人才培养;问题;措施

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人才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研创新教育基础条件薄弱

“创业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教育创新是培养大学生科研逻辑思维的关键。然而,大多数农林院校对创业创新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所有的教学体系都没有将“创业与创新”教育的内涵结合起来。专业知识与综合实践课程脱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仍停留在表面上,学生对教育创新漠不关心,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和管理创新平台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大多数高校的创业与创新课程设置在初级学院的第二学期或高级学院的第一学期,这恰好是学生找工作或准备研究生考试的纽带。学生无意提前准备创业与创新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只是一种方式。“四风”问题最终导致教师重视不够,没有健全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具体指导的实际效果正式化。创业创新文化教育的整体学习氛围不浓厚,导致师生零主动、零参与意识。结果是教与学不能统一。创业创新文化教育的基础薄弱、空壳、宣传口号和代表性。科研人才培养缺乏较好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人才培养基本停滞。

1.2科研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

科研人才培养模式模糊不清。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设置侧重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而注重地方优势的科研人才的实际培养却很少。高校办学的精确定位和区域分布不一致,但专业培养计划表现出较高的相似度,教学方法不具备内容效度。多样化的培训计划无法适应时代。事实上,不同地区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各有特点,人才培养方法也各具特色。设置更符合地区特点的课程计划,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塑造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科研人才。专业培养计划是以融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塑造专业人才。这是一种宏观经济状况。结论从相关院校的培养计划来看,几乎都是这样的样本,没有体现出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遵循样本产生的专业塑造的简单化趋势,最终培养的人才供过于求,缺乏竞争力。

1.3专业课程内容不均衡

本科毕业生专业设置的不平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从事科研主题活动的意愿。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课程内容不平衡。许多课程内容类似于相关专业(工商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的学科设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专门的必修课。因此,大多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看到该专业的专业优势,也没有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交流,并保持良好的专业信心参加科研主题活动。部分高校农牧业热点学科层次的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地域特色,没有探索和创新,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系统地掌握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课程内容层面,存在“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活动,重常识教学轻能力建设”的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的规律,课程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训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新形势下的人才素质规定也不适应。

2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科研人才培养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个三个层次的素养:(1)教师对农业和农村的具体把握。从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师必须真正把握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农牧业商品流通的新方式,“绿色生态”商品已成为未来农业生产制造的主要方向。如何从众多探索中发现网络热点和关键问题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2)科研素质好。良好的科研素质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体系,紧跟国际专业知识前沿,掌握国家农业脉诊诊断,不断提高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2.2建立健全科研创新实践体系,筑牢创新基础

首先,学校要多方位建设社会科学基地,积极寻求各界人士合作打造综合实践课程产业基地,真正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

以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营造教育创新的自然环境,教育引导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本专业的各种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学术研究竞赛等多元化的科研创新模式,建设创业创新教育基地,辅以研究生择优录取等学分制制度,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提高综合能力。

加大资产资金投入,积极申请学生和教师参加学术界各种创新竞赛主题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对反应良好、工作推荐和教师职称评定有偏差的学生和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师生创成果,打造创业创新文化教育知名品牌,从源头上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创新人才。

2.3明确科研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特色基础建设。围绕区域农牧业特点,适当调整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培养方案,整合本区域资源优势,完成人才培养,确保成型学生优先考虑当地专业人才情况,防止该地区人才外流。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塑造,结合学生个人爱好和本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精细分化,在学生中创造经典。面对销售市场的各种要求,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令用人单位满意的知名品牌,并完成多元化的培训模式。

2.4创建特色专业课程

创建体现时代感和地域特色的专业开放课程。以应用国家级开放课程、省部级精品课程和高校级开放课程为契机,整合本专业教师的基础理论和学生的差异化,开设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课程,重点研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未来市场需求。为围绕区域特色的科研主题活动提供充足的基础知识和实践依据。针对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农业院校应有效调整实践课与基础课的比例,更加注重二者的融合,突出基础课实践活动的导向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根据实践活动和事件检测基本知识的哲学。

2.5加强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时期新的农业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中,按照目标导向的标准,匹配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结构,设计了三级综合实践课程管理体系。设置岗位实习、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农牧业管理、财务会计模拟账户实习、企业资源软件界面设计和公司管理沙盘模拟实习、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实习、专业认知能力、,共有26篇学分制社会实践及各类科研习题和毕业设计论文。在教书育人的情况下,整合校内外各种文化教育要素的综合效应,形成与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践产业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相匹配的课堂教学产业基地新模式,形成一个多方向的课堂教学产业基地,多渠道、系统的教学教育服务平台,已经产生。

结论

在新形势下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环节。它必须是更多具有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这就需要各高等科研机构与国家政府合作,跟上时代步伐,培养一批综合能力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端科研人才。社会各界要相互配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教师要立即在科研活动中给予准确的科研指导和建议,学生应在不断提高对科研主题活动掌握程度的前提下,提高科研主体性,形成农业高校科研主题活动“三位一体”的优秀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笑冰,何忠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主动适应首都生态需求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276-278.

[2]贺超,刘靖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5):31-37.

[3]张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