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卢丽

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重庆,400013

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患者给予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期间,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提高定位准确性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遵循分组对照原则,随机选取我院需运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的患者46例,研究项目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分别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设置患者组别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23例,其中研究组在治疗期间运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常情况并。结果:研究组未出现导管异常情况,组间异位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导管导入准确性,改善疾病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技术;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治疗应用

植入式输液港是一种静脉给药方式,其主要通过在患者皮下植入港体导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达到长期给药的目的,该方案可用于输注各类治疗药物、补液、营养液等[1]。适用于需长期接受静脉给药治疗的儿童、老年患者以及对输液治疗具有明显恐惧情绪的患者。该方案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外观美观、感染率低、易维护等使用优势[2]。虽然静脉输液港可以有效提高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但其植入过程却相对复杂,若出现定位不准确、导管异常,则需临床花费更多精力与措施进行纠正。因此临床近年来也较为关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技术的定位管理研究[3]。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是一种通过观察患者心电图波形变化来确定定位情况的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将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技术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项目启动、终止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3月,研究对象为我院需运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技术的46例患者,组别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23例。其中常规组抽取男患10例,抽选女患13例,患者年龄值域区间为34~67岁,平均测验值为(50.47±5.28)岁;研究组抽选男患9例,抽选女患14例,患者年龄值域区间为35~66岁,平均测验值为(50.31±5.60)岁,患者基础资料差异较小,具备研究可比条件。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确定接受静脉港置入治疗;②经检查患者体表心电图显示正常,凝血功能正常;③已排除存在心脏病病史或置入起搏器患者。

1.2方法

对于常规组采用B超方案进行治疗操作引导,在置入完成后行X照射确定尖端位置。对于被纳入研究组患者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进行置管操作:①进行术前指导,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禁忌症,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做好局部皮肤消毒,在患者右上臂内侧等位置放置电极片,连接心电监护仪。②做皮肤穿刺,在B超引导下完成输液港导管植入术,在导管植入后,无菌导联线将患者手臂电极与导丝连接,鳄鱼夹一侧连接导丝一侧连接患者上肢肢体导联,缓慢送入导管。③心电图分析,若不能观察到稳定波形,需重新检查各项导管连接情况,确定患者未与金属物品接触,借助B超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异位血管。若患者有稳定的腔内心电图表现,但未出现P波抬高,则需要回抽导管再次送入,但只可操作3次。若期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回抽导管。在观察到患者P波呈负正双向时,进行心电图描记。

1.3观察指标

导管异常率:两组患者在导管植入后,立即做X线拍摄,了解导管位置,统计异位率。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X2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 结果

研究组导管异位率更低,P<0.05,存在意义,见表一。

表一.两组导管异位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异位

到位

常规组

23

0(0.00)

23(100.00)

研究组

23

4(17.39)

19(82.61)

X2

/

4.38

P

/

0.03

3讨论

近年来,随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心静脉通路装置类型,如输液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等。这些新型静脉输液方案可有效减轻长期静脉输液治疗造成的反复穿刺损伤影响,减少了治疗药物对血管造成的不良刺激,在肿瘤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虽然采用输液港方案,有效提高了治疗安全性,但就近三年研究资料表明,该方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损伤、出血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这与患者导管置入期间,尖端位置过浅出现导管移位有关,当出现移位后,会导致治疗用药物溶液对血管壁产生持续性刺激,造成血管内皮因子损伤,提高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近年来临床较为重视中心静脉置入装置应用过程中的导管定位研究[5]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研究组异位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表明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更利于提高治疗操作准确性。现阶段临床有关于导管尖端位置判定方案较多,有X线、超声定位、腔内心电定位等,其中X线片被视为判定金标准,但该方案在应用过程中却具有辐射性,不能实时进行位置判断的局限。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是一种新型定位辅助技术,可通过腔内心电图,帮助医师了解导管尖端位置,做好临床检测与调整工作。不过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使用条件限制,由于在判断过程中,需要了解患者P波的变化情况,因此对于伴有房颤症状、植入起搏器患者,其心脏节律会对波形造成不良影响,难以采用该方案进行定位。

总而言之,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的运用,更有助于提高完全植入式输液港导管置入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徐小班,钱韦韦,李玉平,等.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0):1117-1119. 

[2] 陈金莲,赖美春,黄慧霞,等.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联合超声引导应用于PICC置管术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0):3113-3116.

[3] 田亚慧,王广州,姜凯,等. 腔内心电图P波与R波比值定位技术联合超声引导在新生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 广西医学,2021,43(17):2051-2053.

[4] 张琳琪,王春立.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1):8-11.

[5] 张秋云,林艳,张庆云,等. 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予以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作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