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比较

姜志峰

鄢陵医院 神经外科  河南鄢陵461200

【摘要】目的:分析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治疗中应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30例。A组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B组实施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方案差异下的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恢复情况。结果:A组治疗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B组,B组预后再出血率、死亡率低于A组,无统计差异(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血肿残留率低于A组,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HICH治疗中均可发挥有效作用,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但微创术式并发症更少、血肿残留率与死亡率更低,故更具优势。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HICH;并发症;预后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风险[1]。微创穿刺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是现阶段临床常见HICH治疗术式,均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具体优劣仍有争议。对此,研究主要以我院60例HICH患者为例,分析研究予以微创穿刺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30例。A组男女比为17/13;年龄49-75岁,平均(60.53±4.78)岁。B组男女比为16/14;年龄49-72岁,平均60.60±4.85岁。对比两组基础信息数据未见统计差异(P>0.05),可比。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审核通过。入院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系那是有脑出血,且为首发患者,病发到入院时间<48h,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

1.2 方法

A组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全麻、气管插管,结合CT引导沿翼点作弧形切口,4 cm,以牵开器将头皮、肌肉牵开,颅骨钻孔至2-3 cm直径的小骨窗,显露中颅窝底、外侧裂尾段,显微镜下电凝剪开硬脑膜后,锐性分离侧裂蛛网膜与侧裂,以吸引器吸引血肿、止血;脑压降低后,以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反复冲洗,电凝止血,留置引流管,缝合硬脑膜。术后2-4d拔除引流管。

B组实施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局麻,经CT引导定位穿刺点,确定最大血肿层面,距离皮质最近处穿刺,取穿刺点为中心作直切口(3-5cm),颅骨钻孔,采用“十”字形剪开硬脑膜,在血肿中心置入硅胶引流管,首次抽吸量控制小于总量的30%,预防血肿腔内压骤降引发再出血。最后缝合,引流管固定,连接一次性闭式引流装置持续引流,CT复查显示残余血肿量<10 ml时拔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恢复情况。

神经功能评分:护理前、治疗2周后,以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量表涉及项目15个,介于0-42分,评分越高神经损伤越严重。

并发症: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心衰发生率。

预后:对比两组预后再出血率、血肿残留率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以SPSS 25.0软件统计。计量、计数数据分别以(±s)、%表示,t/χ2检验;P<0.05时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神经功能评分

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A组略低但无统计差异(P>0.05)。见表1:

表 1 神经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A组

30

17.45±3.89

11.35±2.15

7.517

0.000

B组

30

17.51±3.75

11.50±3.12

6.748

0.000

χ2

0.061

0.217

P

0.952

0.829

2.2 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B组略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 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组别

例数

肺部感染

颅内感染

应激性溃疡

心衰

总计

A组

30

1(3.33)

5(16.67)

4(13.33)

3(10.00)

13(43.33)

B组

30

3(10.00)

1(3.33)

1(3.33)

0(0.00)

5(16.66)

χ2

0.577

0.480

0.162

0.218

5.079

P

0.448

0.488

0.688

0.640

0.024

2.3 预后

再出血率及死亡率对比,B组低于A组,但无统计差异(P>0.05)。血肿残留率对比,B组显著低于A组(P<0.05)。见表3:

表 3 预后对比(%)

组别

例数

再出血率

血肿残留率

死亡率

A组

30

5(16.67)

10(33.33)

2(6.67)

B组

30

3(10.00)

3(10.00)

1(3.33)

χ2

0.577

4.812

0.351

P

0.448

0.028

0.554

3.讨论

HICH为高血压继发病症,属于脑实质原发的出血性危重病症,是威胁现代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因素。而且据相关研究显示,尽管HICH病发后得到有效治疗也难以确保患者脱离死亡风险,病发后1个月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且约有30%的存活者会有神经功能障碍遗留[2]。现阶段临床针对HICH的治疗以药物与手术治疗为主,但针对血肿量>20 ml的情况,则建议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目前临床针对HICH的治疗术式较多,包含大骨窗/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微创穿刺引流术等多种术式[3]。这之中,传统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减压作用较快,能够于直视下清除血肿、止血,但其创伤较大、手术耗时长、并发症多,不适用于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而伴随现阶段微创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针对HICH的外科手术也发展到了“微创”治疗时代,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性,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是单纯内科治疗难以达到的。

对于HICH患者来说,血肿对周围脑组织造成的压迫是根本危害,因而是否有效清除血肿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决定性条件。从本次研究采取的两种手术方案来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为大骨窗术式的微创化,其继承了大骨窗的有点,且基于此进一步减轻了手术损伤,可避免过多的暴露、牵拉脑,能够快速降颅压,清除血肿及分解产物损害周围神经细胞,改善预后。微创穿刺引流术手术则只需要基础麻醉或局麻即可,操作更加简便,能够借助CT引导确保穿刺点定位准确性,手术创伤小,耗时短,不会过多破坏脑皮质,安全性较高,且无苛刻的设备条件要求,易于推广。结合本次研究来看,在实施不同术式下,患者NIHS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且再出血率、死亡率对比也无统计差异(P>0.05)。但B组(微创)并发症发生率、血肿残留率较A组(小骨窗)有明显降低(P<0.05)。提示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两种术式均能够发挥积极的治疗效果,但微创术式更具优势。

综上,予以HICH患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均可发挥积极作用,但微创术式疗效更具优势,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存.分析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5):61-63.

[2]陈建文.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07):139-141.

[3]李豪,耿新,成睿,等.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6):2785-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