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5
/ 2

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孙旭*,杜君,刘静,徐忠敏,陈有望,姜华,聂梅兰,何坤凤,卓英权,杨嘉飞,谷化剑*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贵阳 550004

摘要:目的:对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鞘膜积液患儿作为研究观察对象,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实施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患儿是A组(n=371例),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实施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患儿是B组(n=449例),从手术时长、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方面,B组和A组的对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疼痛评分、住院天数上B组患者均比A组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鞘膜积液的患儿,使用单孔腹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对患者的创伤能够起到有效的减小作用,并且有利于患者在术后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小儿鞘膜积液;临床效果

前言:在小儿外科当中,鞘膜积液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以往治疗中,主要是经腹股沟实施开放手术,实施鞘状突高位结扎术。近几年随着国内外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下实施手术治疗,成为治疗鞘膜积液的主要手段,而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在对腹股沟斜疝治疗中,其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能够找到对侧的隐性疝,已经被学界广泛认可,但是对于这一研究方法比较少。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小儿鞘膜积液患儿运用该治疗手段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鞘膜积液患儿资料,纳入标准为:明确诊断为鞘膜积液且接受手术的男性患儿(不包括女性患儿nuck囊肿);排除标准为:合并其他疾病或者同时进行其他手术者。最终选取371例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实施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患儿作为A组,449例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实施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的患儿作为B组。A组中,平均年龄为(2.634±1.176)岁,平均体重为(14.052±4.726)kg。B组中,平均年龄为(2.487±1.335)岁,平均体重为(13.381±5.129)kg。两组患儿基础资料的对比结果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A组患儿。观察组患儿实施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使用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指导患者采取头低脚高的平卧位进行手术,垫高患者臀部。经脐窝作切口,将Trocar置入,建立人工气腹,让气腹压维持在5-8mmHg,然后把腹腔镜置入,探查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能够见到腹膜呈漏斗状,尖端隧道指向腹股沟管。在内环口腹壁投射点上粗针穿刺后刺入带双股丝线特制疝钩针,直达腹膜外间隙之后于腹膜外连续潜行贯穿,对内半圈内环口实施缝合,避免对输精管和精索血管造成误伤,将腹膜刺破,将缝线头留在腹腔,线尾放在体外,退出缝针到腹膜外间隙。相同的方法在腹膜外潜行贯穿,并对内环口外半圈实施缝合,把内半圈预留的缝线头于腹壁位牵拉出来,双重打结于腹腔外,闭合鞘状突内环口。如遇腹膜外贯穿困难的患儿,可以实施腹膜外注水,必要的时候脐部再戳孔进行辅助操作。对缝线进行打结前,尝试挤压患儿鞘状突积液,使得鞘状突内不再含有液体,之后收紧缝线后打结,提拉皮肤使线结落于伤口下且与皮下组织无牵扯。再次检查患儿阴囊,如此时鞘状突内仍有积液,可细针穿刺抽出。

1.3观察指标

从手术时长、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术后疼痛评分采用FLACC评分量表,具体如下:

0分

1分

2分

面部表情

无特定表情或微笑

偶尔皱眉,面部扭曲、淡漠

常下颌咬紧或颤抖

下肢

正常或放松体位

紧张且不安,下肢间断弯曲和伸展

下肢踢动或持续伸直、颤抖

体位

静卧或活动自如

翻来覆去,紧张

身体屈曲僵直或极速扭动,头部摇动

哭闹

不哭不闹

呻吟,呜咽或啜泣

持续哭泣、尖叫

安慰

平静放松无需安慰

轻拍可安慰

无法安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计算机,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20.0,使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的假设检验方法为卡方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各项手术指标比较:在手术用时和术中出血量方面,B组和A组的对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较低,住院天数更短(单孔腹腔镜手术多为日间手术,手术当日入院,术后第二天出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各项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n

术后疼痛评分(0-10分)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用时(min)

B组

449

3.48±1.46

1±0.01

2.06±0.41

16.07±2.57

A组

371

5.39±2.07

2.4±0.7

2.14±0.94

15.78±1.93

t

-

14.961

38.515

1.626

1.795

p

-

0.000

0.000

0.104

0.073

3讨论

在对小儿鞘膜积液治疗的过程中,腹腔镜手术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开展。腹腔镜治疗鞘膜积液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能够一边进行对侧的探查,一边处理双侧的病变。相关研究资料指出,相较于开放疝修补术,使用腹腔镜手段能够有效减少对侧疝的发生。利用腹腔镜。来对鞘膜积液治疗时,有着明显优势。对于手术前,患儿已经被诊出单侧鞘膜积液的,且伴有对侧内环口未闭,在手术过程中运用高位结扎,能够实现一并处理。另外,通常腔镜孔径大概为5mm,后期有着较为纤细的瘢痕,且位于脐部,与传统切口相比,比较美观。在腔镜下,鞘突的管口,呈现出漏斗状,可以将其放大,寻找没有困难,能切实做到高位结扎。当然,腔镜手术所需要的费用还是比较多的,会加大病人的医疗支出,是临床要注重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过大的内环口,早产儿,嵌顿疝,术后患儿若是出现并发症,会增大复发的风险。但通过腹膜外途径,来闭合内环口,能够减少再次发生。因此,在对鞘膜积液进行治疗的时候,腹腔镜下运用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有着比较不错的治疗效果,且对于对侧隐匿病变能够及时发现,安全有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鞘膜积液的患儿,使用单孔腹腔镜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对患者的创伤能够起到有效的减小作用,并且有利于患者在术后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健,陈新新,蒋通.单孔腹腔镜注水疝钩针治疗小儿鞘膜积液85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20(2):118-120.

[2]王俊勇,岳俊敏,张昊,等.小儿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日间手术应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9):51-53.

[3]张朋,王晓晖,田静,等.单孔腹腔镜与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8,21(11):886-888.

[4]张家德,胡小华,钟陈,等.单孔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0):127-129.

[5]张岗,杨增雷,郭涛,等.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疗效及复发病例治疗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