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视域下乡村振兴的云南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两山”理念视域下乡村振兴的云南实践与思考

吴芳

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65000

摘要:“两山”理论缘起于浙江余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其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在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多年来持续践行“两山”理论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更好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好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关键词:“两山”理论;乡村振兴;绿水青山;生态文明

一、“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两山”理论缘起于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进行考察时,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忽略环境因素求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进而制约发展而提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向国际场合阐明: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2016年5月,“两山”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实践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高度评价;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将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自此,“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在全国落地生根,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遵循。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余村时指出,鼓励浙江继续践行“两山”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2021年10月习近平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作为中国面向国际、面向人类和未来的绿色宣言,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做法”“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借鉴[1]

二、“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

“两山”理论是立足我党对环境保护理念的认识及实践,把握时代发展的历史阶段新特征基础上诞生的。我们正确把握“两山”理论的科学内涵,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一)绿水青山作为自然生态,本身存在着经济价值。自然在价值形成和增值的过程中具有劳动无法代替的前提性、基础性和条件性的作用[2]。我们要承认自然在价值和财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树立环境也是资源、生态也有价值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留住绿水青山就是在保护生产力。今天我们无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是由于我们的观念和科技等发展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还无法很好的去利用和开发好这些自然资本,并不能因此否定自然的经济价值及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所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用经济手段调节各方利益关系,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二)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出发,找准矛盾的主要方面“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除了经济发展目标外,还要实现乡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以期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振兴。

(三)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我们要金山银山不是对自然生态用竭泽而渔的方式掠夺,我们要绿水青山更不是完全舍弃经济发展用缘木求鱼的方式去保护,而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但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因倒逼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良性互动,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

三、“两山”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的云南实践

2021年,联合国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一方面,与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相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云南一马当先,于1996年,率先借鉴国外经验在国内开展国家公园研究和实践探索;2005年,向原国家林业局,首次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概念;2007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成中国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2013年,普洱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第一个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2020年,发布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向国内外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

[4]。另一方面,与党中央关于云南的发展和部署有着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和2020年两次考察云南,并指出云南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云南多年来持续践行“两山”理论,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云南实践。

(一)创新传统文化,发展生态旅游

云南省普洱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具有独天特厚的优势,主要围绕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等主题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将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生态旅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具有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寨,村民均为拉祜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能歌善舞,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自创传唱的拉祜名歌几百首,常受邀到海内外演出。澜沧县委宣传部以此为依托,推出了“快乐拉祜”文化产业项目,开展拉祜族风情实景演出。老达保村民小组积极也响应乡村振兴号召,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抢抓文旅融合机遇,村民们开民宿客栈,办农家乐,游客在欣赏完拉祜族歌舞之余,还能品尝拉祜传统美食,走访观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民宿,体验拉祜族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旅游促发展,以非遗歌舞兴产业,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成为远近闻名的拉祜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新村,并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用绿色资源承托红色资源,形成综合效益。对于边境民族地区而言,发展生态旅游,应该将开发绿色资源和深挖红色资源两者统一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西盟县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优势结合起来,推出了一系列以佤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又以真实扶贫干部为原型及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感谢党恩、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创作了大型佤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增强旅游业,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对云南边境村寨而言,“两山”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振兴不仅能发展好边地经济,巩固边境安全,更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筑牢了一道边境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对推进与周边国家打造绿色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田园综合体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2021年5月,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启动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滇西北的丽江市永胜县三川镇于被列为2021年全国13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项目之一,成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三川田园综合体以翠湖为中心,湖东面建设生态公园,完善出湖河道旅游观光设施,形成游览水道、观光通道;以国家传统村落翠湖村为中心,结合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对核心区民居进行风貌整治和功能改造,打造农家风情建筑群,让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产区变景区,发展靠的是“山水美”“产业融”“业态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实践。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三川田园综合体建设成为丽江旅游‘后花园’、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示范。

继云南“三川田园综合体”之后,保山市隆阳区推进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成为2022年田园综合体国家级试点项目。2022年云南省发改委联合五部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24年,全省累计建成6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累计认定1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园[5]。当前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深入,以“田园综合体”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挖掘特色文化,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突破点,也成为践行“两山论”的科学样板。

(三)将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村规民约中

村规民约作为一种文明教化和乡土社会中的契约关系,古已有之,对云南这种少数民族居多的省份更是如此。新发展阶段,通过制定、修订与执行村规民约推动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正逐步影响着云南的各地村落。

2018年,普洱市倚象镇曾因一张用地道方言写成的“村规民约”让藏在大山深处的下寨村成为网红村。为了解决本村作为移民村的管理和环境保护问题,村党总支书会同当时的村官及驻村工作队起草村规民约。为了方便村民记住并遵守村规民约,用方言草拟了一份极接地气的“土味”村规民约,所涉及内容均从该村实际情况出发,通过11个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后定稿成型,由村民们签字确认,覆盖全村1692人后执行。这份村规民约共有12条,与常规刻板的村规民约相比创意十足,村民接受度很高,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强化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意识。一年后,这张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操作意义的“网红”村规民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加入便于操作的奖惩条款,真正实现了从抽象到可具体执行的转变,使该村成至市推动村规民约规范化的先行者。全省也在推行制定或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时,纷纷将民族文化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理念写入村规民约,让“两山”理论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四、“两山”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思考

守护好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要前提。当前,以“两山”理念引领乡村振兴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乡村旅游朝着生态服务业方向发展

服务业一般认为是低资源消耗、轻环境污染的产业类型,但随着服务业发展,其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而生态服务业较传统服务业而言,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克服了排放和污染问题,靠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政府在支持乡村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提前规划和解决好农家乐、民宿等带来污染物和排放问题,倡导用传统的民间智慧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的绿色循环发展。传统的农耕文明涵盖着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乡村经济,乡村文明、教育功能等,它的特点就是极少产生污染,循环经济,它是人和自然之间相互平衡、依托、对立、循环的经济,是农村农业农民三者之间天然的融合。

(二)从民宿到乡宿的实践与探索

民宿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由民宿主人向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随着资本流入民宿市场,民宿朝着精致、豪华、高服务化方向发展,出现普通人住不起民宿,农民建不起民宿的现象。乡村振兴不是为少数人服务,是将乡村的生活和文化真是的展示给大众,乡村振兴应该更倾向于支持村民将自家有生活气息的农家院子进行改造,发展让农民建得起、普通人住得起的乡宿。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不是乡村振兴的目的,田园综合体解决的是吸引人留下来玩的问题,而游人的食宿问题可以由农家乐和乡宿共同解决。农民是乡宿和农家乐运营的主体,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在家就能实现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三)乡村振兴体现的是乡村人文精神的建设

乡村振兴不仅要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还要在精神风貌上提升农村人的思想层次以及村集体领导人的奉献精神。这一方面,要求我们从生活方式和消费方面,改变过去奢靡型的、过度型的、破坏型的观念和消费行为,崇尚和践行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适度型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另一方面,突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只有基层党组织真正履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与乡贤、乡绅,还有优秀村干部共同谋划治理乡村,提高治理能力,因地制宜将青山绿水转化为绿色的金山银山,让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比以前更方便、便捷、安居乐业,才能实现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基层党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编号:2019J08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满洪.“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 [J]智慧中国.2020,(08).

[[2]]张云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丰富内涵和实践途径.[J]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04) .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文)[DB/OL].中国政府网.(2021-11-16)[2022-06-26].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4]]盛世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样本. [J]创造.2021,(05)

[[5]]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2022-06-21)[2022-06-26] [DB/OL].http://www.yn.gov.cn/zzms/zxwj/202206/t20220621_243467.html.

 作者简介:吴芳(1986.7—),女,汉族,湖北省荆门市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职于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