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3-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及解决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浅析“3-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及解决策略

黄诗雅

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幼儿园 523000

摘要:于3-5岁的幼儿来讲,攻击性行为通常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尤其是幼儿情绪把控不佳会出现打、捏、抓、咬等现象,该行为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如果不及时改正,将会影响他们的良好品德的培养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社会认知。同时情节严重会影响到被攻击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影响,留下不美好的回忆。本文是从幼儿的情绪情感、生理需求、家庭因素、成长背景以及个体发展阶段等方面对3-5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所形成的典型原因进行分析,并且针对其所形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教育措施,减少不好的行为出现,养成良好的行为。

关键词: 小班幼儿;攻击性;攻击性行为

一、引言

在幼儿园里中小班幼儿年龄一般在3-5岁,他们会时不时的动手捏人,或者不经意间就会发生“连环咬人案”,出现这种现象是在幼儿园里非常普遍的。这是由于他们生理或者心理上各方面的发展还未达到成熟的程度,所以在他们对待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争执的问题。

通常幼儿的攻击行为有两种:一种是幼儿通过打、捏、抓、咬和踢等方式对别的幼儿进行的攻击和打击等行为。另一种是通过语言上对同伴的攻击,通俗点来说就是用“骂人”的方式攻击幼儿。从以上两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解,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出幼儿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比较常见,其表现为与同伴打架,争吵,抢东西。然而言语上的攻击行为对于中小班的幼儿来讲是没有优势的。因为幼儿园里面,中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没有大孩子那么流利,所以他们出现身体攻击是通常发生在幼儿的身上的。

二、3-5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

3-5岁幼儿年龄比较小,他们对社会没有认知,对幼儿园的环境仍然生疏。当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就会受到了来自幼儿园和家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环境影响,但是幼儿在3-5岁的年龄段具有活跃好动的特点,并且他们情绪不稳定,易急躁,易冲动,往往与伙伴相处中,通常会发生的攻击性行为。由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发育特征具有复杂性,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往往会具有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并且不具备与同伴友好沟通的能力或者正在发展中,这是幼儿的人际交往会出现问题,这样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而产生攻击行为;通过观察研究,幼儿园中的幼儿具有这种行为问题的不在少数,具有攻击性行为幼儿体现为年龄的特点,又有个体的特殊性。

(二)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综述

1、家庭因素

随着国家三胎政策开放,家庭观念的改变,大多数家庭的生育逐渐开始向二胎、三胎的趋势,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非常的疼爱。如果家长没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愿望的情况下,他们就会不禁呈现的出现攻击性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有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就会变得优越,家长就会宠爱孩子,使孩子形成霸道、娇重蛮横的性情,并且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为主。王诗柔 胡小莉针对此现象做了简要的功能攻击性行为分析。

2、社会因素

幼儿进入幼儿园,开始逐步进入社会。同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存在社会原因,幼儿在对待事物的分辨能力和控制能力还没成熟,社会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弱,出现矛盾时候难以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沟通。年龄越小的幼儿对社会的意识,主要是通过模仿自己崇拜的任务进行社会的认知,如电视中的英雄人等等。幼儿模仿英雄人物的侵略性行为,就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倾向。

3、自身因素

在幼儿园中攻击性行为通常出现在年龄较小的中小班中的幼儿中,特别是幼儿的咬人事件是特别严重的,普遍发生,而且屡禁不止。研究认为幼儿的生活的环境中,尤其每个幼儿的气质类型或者自身情绪的变化幼儿本身的难以管制情绪等于是产生了攻击行为。如果幼儿情绪比较稳定的幼儿一般能够和他们的同伴们友好的和睦相处。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性格特征所出现的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恶劣程度也是不一样,采取的教育措施也是因人而异。以下列出了四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

(1)无意识的攻击

幼儿在和同伴相处时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同伴,这是幼儿处于“工作”状态中,情绪和意志是不由自己的思想所控制的,此行为指的是无意识的攻击性行为。

(2)表现性的攻击

幼儿在游戏是攻击同伴而产生快乐的感觉,是幼儿无心的妨碍或者伤害别人的身体而从中或得乐趣。他们的快乐的目的并不是从受害人的反应来获取的,而是觉得伤害到别人感觉快乐。它是一种无心的玩笑的行为,从无意识的攻击,演变成无意识的攻击快乐行为。

(3)带有工具性的攻击

幼儿为了获取玩具的使用和拥有权,会保护自己的玩具和爱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分享概念也没有合作的意识。当他们感到自己的玩具脱离自己的控制时,便会进行攻击行为,这种因为工具、玩具而产生的冲突会让其他幼儿存在受伤的可能。

(4)产生敌意性的攻击

幼儿看到别人身体或心理受伤会觉得满足,这就是所谓的敌意性的攻击。他们是有目的性的去攻击对方的,是为了之前抨击的侮辱或挫伤,他们只想做他们的事而使别人受伤,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使用敌意性的攻击使他们变得更强大。

以上幼儿的攻击性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在小班幼儿的身上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更明显。但这些表现形式是攻击性行为的普遍形式中的几条而已,张晗萍在她的研究论述中也点出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还包括家庭溺爱,社会适应所产生的的攻击表现形式,即表现形式将会通过本文的案例具体体现出来。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原因探究

小班幼儿出现攻击行为频繁不断,性质也有轻重两种,形成的原因更是层出不穷。本文是通过幼儿所出现的原因,进行案例分析。

(一)情绪情感的掌握不佳

情绪是复杂的心理进程的产物。幼儿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会对其情绪产生影响。在家庭与幼儿园转换的环境中,面对的父母与教师,个人与集体也在转换。对于中小班的幼儿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有时难以适应环境的转变使心理顺应,由于心里的不适应和不适宜便会对幼儿情绪产生很大影响,幼儿的情绪就会发生问题。

(二)幼儿无意识的动作表达

   在区域活动或者或户外活动时,攻击性行为无处不在,特别是小班幼儿的动作表达无意识,常常会有哭闹。 从中体现出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无意识的动作表达,当廖成成玩得很兴致的状态下,撞到谢康康的头是无意识的动作行为。

(三)渴望引起注意

现在的幼儿在家被父母当成“掌中宝”“小宝贝”事事顺着幼儿,幼儿的心理就会觉得自己是有安全感的,然而在幼儿园里,不同的幼儿也会有不同的缘因使幼儿渴望得到老师的注意

(四)幼儿的成长经历

幼儿的成长经历也跟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体的发展阶段有关,当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环境,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以及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或事物都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形成,同时,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外界对其产生的影响会更大。例如,幼儿的成长中经历了她的难以接受的事情的话,父母的教育不正确,就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影响到了幼儿的终生。

(五)身体缺陷

小班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生长过程中的必要基础,才会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往往一些身体缺陷的幼儿就并没有那么的幸运。他们常常会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无法沟通而出现攻击性的行为。

四、矫正幼儿不良的攻击性行为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培养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孩子长远发展。幼儿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精神愉悦,便会具有性格积极主动,自我认知良好的认知效果。在幼儿的情感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良好的管理能给幼儿的心里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其心理健康成长。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言谈举止对幼儿的情感态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家长要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用健康的环境熏陶幼儿的心理,对幼儿的情绪情感会得以控制。

(二)增加交往的机会

3-5岁的幼儿刚刚步入幼儿园,他们的沟通交流处于初始阶段,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幼儿的语言交流重点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多让他们与同伴的相处,鼓励他们用语言来沟通,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当他们需要玩具的是时候,他们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增加幼儿的交往机会,减少不必要的无意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三)尊重并关心全体幼儿

    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往往是缺乏安全感,极度需要老师们的关注,教师在集体教学中需要关注全体幼儿,面对全体幼儿要人人平等,不能偏向个别幼儿。家长对待孩子也要一手端平,再有手足的形况下,要多加注意大宝二宝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要尊重幼儿的想法,要给幼儿能够表达自己个人想法。

(四)科学教育的引导

教育本质是一种习惯教育,尤其是幼儿要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幼儿每个成长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的育儿经验是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健康环境,在家庭中父母要多鼓励幼儿,给幼儿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培养幼儿健康的情绪性格。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是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的有效举措。

(五)加强是非观念的渗透

陈鹤琴教育理论在现实的实践运用-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幼儿的是非观念是必要的教育策略。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时,教师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谅幼儿,而是要严肃对待此事,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当幼儿做错时,要明确告诉幼儿那样做可以,那样做不可以,要让幼儿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的还是错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要明确的指出来告诉幼儿。对的要进行鼓励,错误的要让幼儿知道并保证以后不再范。当攻击行为发生后,教师要严肃的对待幼儿的攻击行为,对幼儿的是非观念加强渗透。

(六)家园配合,言传身教

家园要相互配合,进行合作,才能产生合力。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沟通,获取家长支持,在园中的活动争取家长参与并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来提升和帮助家长的教育能力,从而达到家园目标合一,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幼儿攻击性行为要家园达成一致意见,配合和相互交换孩子的有用信息,针对性的采取教育措施,这样才能矫正孩子的不良攻击性行为。引导孩子通过正确的沟通、交流等渠道来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武旭晌. 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特点及其与隔代教养的关系研究[D].吉林外国语学,2019.

[2]秦阳.避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教育的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刊),2016,13(05):26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4]王诗柔,胡小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刊),2018,15(07):83+86.

[5]张正茂.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J].贵州教育,2015(14):17-19.

[6]朱晓方.牙齿不痒了——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咬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7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