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551400
摘要:高职师范类院校以重点培养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师范生为主,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社会发展、就业环境、教育政策等方面息息相关。近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影响,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高职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制度,分析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对比高职师范毕业生的优势,探讨了高职师范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为促进新形势下高职师范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师范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高策略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新时代下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对于高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就业选择的针对性,又有被用人单位接纳以后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突出师范生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成为了高职师范院校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师范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供大于求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职师范院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同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的实施,限制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教育行业的就业机会也随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增加,供大于求的现象。
(二)高职毕业生用工成本不断提升,抑制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
高职毕业生用工成本包括工资和社会保障,即五险一金。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工资和五险一金给就业单位增加了负担。就业单位通过压缩工资或实行一人多岗,以减少今后的运营成本,这就缩减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三)地区的不平衡发展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意识之间存在矛盾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东部和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缺口大、流动性大;经济发展缓慢地区人才过剩、流动性小。中西部毕业生发展意识较为薄弱,创新意识相对落后,视野狭窄,在就业时很难做到“走出去”的选择。
二、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仅依赖校内资源,学校与社会尚未形成互动(非师范)
高职师范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仅利用校内资源,没有形成高职师范院校与社会协作的互动机制,缺乏资源整合与互补的深层次合作。特别是一些专门从事职业培训的机构,对职业发展前景、岗位需求能力的把握更具经验和实操性。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尚未完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及时更新方式和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学生缺乏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想法,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大(师范)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师要求具有本科或硕士学历,刚刚毕业的高职师范毕业生只能选择其他二线城市、县城甚至发展相对滞后的、较为艰苦的地区工作,这使有意从事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的毕业生面临现实与理想的艰难选择。
(三)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就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非师范)
高职师范院校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制度性和考核性措施不到位,没有从制度上形成有助于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规定。目前国家政策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制度性规定的缺乏,没有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还是依赖于学生个人的自觉性,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难以保证。
三、高职师范院校学生的竞争优势
(一)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素质
高职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较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职业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在校期间,除了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外,还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所学知识,较快进入理想的工作状态。
(二)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
师范生在校期间都会进行教师综合技能训练,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有针对性地推荐自己,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提升高职师范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嵌入式”教学实践培养
用人单位是大学生的直接使用者,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以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标准为参考的,从这一角度来说,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检验者;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能力能促进用人单位的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用人单位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受益者。因此,用人单位不能独立于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之外,而应通过“嵌入式”教学实践模式参与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高职师范院校可通过创建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方式与当地教育机构、教育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教学实践中,让大学生接触教育就业市场的前沿理论,培养实践能力,了解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促进自身就业能力的发展;教育机构、教育单位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及时掌握、发掘教学特色和亮点,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贯彻执行,而这些特色和亮点既是高职师范毕业生特殊就业能力的需求,也是凸显他们就业能力的闪光点,从而实现校园和用人单位的互利互助。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愿选择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时,由于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可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的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社会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入二年级后,随着所学专业知识的逐渐深入,学生可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如试讲、说课、义教等,争取专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为将来成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合就业形势变化,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行为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也在变化。因此,高职师范院校需结合就业形势变化、最新就业政策,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就业指导队伍,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方式、指导方法、指导内容和指导媒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师范生就业质量的提升,需要学校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营造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教育氛围,将外在的培养最终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品飞,孙侠.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1-63.
[2]耿耀敬.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途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4):88-89.
[3]张延港.提升高职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