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天津301800
摘 要:本次研究表明狐尾藻对流速缓慢的地表水体中总磷、总氮、氨氮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对于富营养化水平低的水体通过单一的狐尾藻治理,可以达到IV类水标准。对于生活污水造成的总磷、总氮超标的坑塘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较低),单一的狐尾藻生物治理方法完全能够达到治理的目标,也是狐尾藻主要治理的目标。
关键词:坑塘水体;总磷总氮;生物治理
0 引言
氮磷是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氮磷含量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导致黑臭水体的重要原因。全国29%的湖泊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这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环境问题之一。国家明确要求在“十四五”期间,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和黑臭水体。因此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刻不容缓,城市及农村劣Ⅴ类水体治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 治理方法比选
1.1治理方法选择
目前,国内外对坑塘富营养化治理与维护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类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态法等。
通过国内外对河流富营养化治理与维护的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态法等方法进行对比,发现生物修复治理总磷、总氮超标的坑塘地表水体,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不造成二次污染,适合规模化、模式化操作等优点,长期运行有助于改善坑塘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河流治理的主要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次选择生物治理地表水的方法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表1)。
表1 治理方法优缺点对比表
治理方法方法 | 主要方式 | 优点 | 缺点 |
物理法 | 机械曝气、底泥疏浚、 引水调水 | 效果好、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 能耗高、成本高 |
化学法 | 化学除藻、化学脱氮除磷、混凝沉降 | 见效快、成本较低 | 投加的药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治标不治本 |
生物法—生态修复 | 生态浮床、人工湿地、 微生物法 | 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持续 | 治理周期较长 |
1.2 治理生物选择
根据《粉绿狐尾藻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机制研究及工程示范》等相关研究,本研究以粉绿狐尾藻作为浮床植物,开展水培试验和现场试验,对几种常见的地表水治理植物凤眼莲、空心菜、野生水芹菜、空心莲子菜、黄菖蒲、粉绿狐尾藻等,对比研究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能力差异和去除机制。
通过实验,粉绿狐尾藻对TN的去处率提高了44.73%,去除率达到81.48%,与空心菜和野生水芹菜较为接近,粉绿狐尾藻对NH4+-N去除效果仅次于凤眼莲,优于空心菜和野生水芹菜,去除率为80.13%;几种浮床植物对NO3-N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明显;浮床植物对TP的去除效率小于对TN的去除效率,6种水生植物中空心菜、凤眼莲、野生水芹菜和粉绿狐尾藻的去除效果最好,分别达到69.74%、66.85%、64.16%和59.28%,黄菖蒲和空心莲子菜处理效果相对较差。试验结果表明,粉绿狐尾藻浮床可以可以显著提高处理组污染物去除率,可以有效地缓冲水池pH的变化,并将其维持在7.5至7.0之间。
综上,狐尾藻的综合生态修复能力较强,兼具水生植物技术和人工浮岛技术的双重优势,对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具有较强的去除作用,而且能起到为水体输送氧气,成本低,操作简单,是一种合理又绿色环保的水体污染治理方法,长期运行有助于改善坑塘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次选择狐尾藻作为本次生物治理坑塘地表水的试验的植物。
2 水体治理试验
为了初步探索利用狐尾藻对总磷、总氮超标的地表水进行治理的效果,建设2m(宽)×9m(长)×0.6m(高)的试验水池,并从某地坑塘运输10.8t总氮超标的地表水做为治理水源,投放30kg狐尾藻,开展治理实验。通过采样监测和日常管护,对狐尾藻治理效果和狐尾藻生长特征及影响因素有了初步了解。
2.1水质超标情况
通过对坑塘水体中的总磷、总氮、氨氮、CODMn、铜、锌、硒、砷、汞、镉、六价铬、铅、PH等13项指标进行测试,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对比,治理水源超标指标为总氮,含量为4.3mg/L,属劣Ⅴ类(表2)。
表2 水质情况一览表
序号 | 检测项目 | 检测结果 | Ⅲ类限值 | Ⅳ类限值 | Ⅴ类限值 | 水质类别 |
1 | 铜,mg/L | 0.00184 | 1.0 | 1.0 | 1.0 | Ⅰ |
2 | 铅,mg/L | <0.00009 | 0.05 | 0.05 | 0.1 | Ⅰ |
3 | 锌,mg/L | 0.00546 | 1.0 | 2.0 | 2.0 | Ⅰ |
4 | 砷,mg/L | 0.0004 | 0.05 | 0.1 | 0.1 | Ⅰ |
5 | 镉,mg/L | <0.00005 | 0.005 | 0.005 | 0.01 | Ⅰ |
6 | 硒,mg/L | <0.0004 | 0.01 | 0.02 | 0.02 | Ⅰ |
7 | 汞,mg/L | <0.00004 | 0.0001 | 0.001 | 0.001 | Ⅰ |
8 | pH,无量纲 | 8.37 | 6-9 | - | ||
9 | CODMn,mg/L | 3.7 | 6 | 10 | 15 | Ⅱ |
10 | 总磷,mg/L | 0.015 | 0.2 | 0.3 | 0.4 | Ⅰ |
11 | 总氮,mg/L | 4.3 | 1.0 | 1.5 | 2.0 | 劣Ⅴ |
12 | 氨氮,mg/L | 0.5 | 1.0 | 1.5 | 2.0 | Ⅲ |
13 | 六价铬,mg/L | <0.004 | 0.05 | 0.05 | 0.1 | Ⅰ |
2.2狐尾藻生长特征
试验过程中为了解不同长度狐尾藻生长情况,设置四个对照组,分别选取主枝长度为20~30cm、50~70cm、100~130cm、180~200cm的健康狐尾藻各5支进行对比实验,每周各组对狐尾藻生长分枝数进行观测。各组随时间变化分枝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长度分组分枝情况观测表
观测时间(周) 分组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一组(20~30cm) | 1 | 1 | 1 | 1 | 1 | 2 | 2 | 2 | 2 | 2 |
第二组(50~70cm) | 7 | 7 | 7 | 8 | 8 | 10 | 11 | 12 | 13 | 13 |
第三组(100~130cm) | 16 | 16 | 18 | 21 | 22 | 29 | 37 | 42 | 44 | 45 |
第四组(180~200cm) | 35 | 35 | 40 | 43 | 45 | 55 | 58 | 63 | 69 | 71 |
图1 不同长度分组狐尾藻生长情况
从表3、图1可知:在相同的水质情况下,第三组和第四组的植株分枝明显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植株快;第三组和第四组的植株分枝速度相当;长度180~200cm多出现溃烂现象。因此在进行治理试验过程中,选用长度100~130cm的植株,生长速度和活力更好。
2.3 狐尾藻生长影响因素
为了初步查明水温、气温等对狐尾藻生长的影响,每日对当日气温、水温进行观测记录,统计周平均气温和水温,对气温、水温与狐尾藻生长分枝情况进行分析(图2)。
图2 狐尾藻生长与气温水温关系图
从图2可知:第1~2周植物生长缓慢,主要是气温和水温较低所致;第3~5周,水温波动不大且在10℃以上,但气温波动较大,植物生长速度较快;第6~8周,水温在13~15℃,气温18~23℃之间,适合植物生长,生长速度最快;第9~10周,虽然水温和气温均较高,且在适宜生长的范围内,但是因水中总氮等营养物质处于缺乏状态,因此生长速度很慢,甚至出现植物发黄的现象。
因此,狐尾藻生长情况,同时受到水温、气温及水中营养物质多少的影响,水温在10℃以上,气温18℃以上适合植物生长。
2.4 治理效果评价
通过日常水质监测结果(表4)可知,累计治理25天水质达到Ⅳ类水,总氮去除率达到72.7%;累计治理33天,达到Ⅲ类水水质,总氮去除率达77.8%;累计经过62天,总氮去除率达到86.1%,圆满完成试验工作。
水质中总氮达到Ⅲ类水后,为了初步查明,狐尾藻治理总磷超标水质的速率,向水中投放磷酸二氢钾,经过一个月的治理,总磷去除率达到19.1%。在2个月的治理过程中,氨氮去除率达到了70%。
由此可见,狐尾藻治理地表水中的总磷、总氮、氨氮具有很好的治理效果,且治理总氮速度明显快于总磷。
表4 试验过程水质监测情况
检测项目 | Ⅲ类 限值 | Ⅳ类 限值 | Ⅴ 类 限值 | 采样时间 | 截至第62天去除率 | ||||
第1天 | 第12天 | 第25天 | 第33天 | 第62天 | |||||
加磷 | 加磷 | ||||||||
CODMn,mg/L | 6 | 10 | 15 | 3.7 | 9.37 | ||||
总磷,mg/L | 0.2 | 0.3 | 0.4 | 0.015 | 0.125 | 1.34 | 2.225 | 1.8 | 19.1% |
总氮,mg/L | 1.0 | 1.5 | 2.0 | 4.3 (劣Ⅴ) | 2.02 (劣Ⅴ) | 1.17 (Ⅳ类) | 0.96 (Ⅲ类) | 0.6 (Ⅲ类) | 86.1% |
氨氮,mg/L | 1.0 | 1.5 | 2.0 | 0.5 | 0.15 | 70% |
3 结论及建议
(1)本次研究表明狐尾藻对流速缓慢的地表水体中总磷、总氮、氨氮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对于富营养化水平低的水体通过单一的狐尾藻治理,可以达到IV类水标准。
(2)对于生活污水造成的总磷、总氮超标的坑塘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较低),单一的狐尾藻生物治理方法完全能够达到治理的目标,也是狐尾藻主要治理的目标。
(3)本次研究受降雨、水流、底泥补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需要继续开展研究工作,进一步查明狐尾藻治理地表水及底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汤同欢,粉绿狐尾藻浮床对富营养水体的净化效果、机制研究及工程示范[D]. 苏州科技大学
[2]刘锋、罗沛、刘新亮等, 绿狐尾藻生态湿地处理污染水体的研究评述[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06).
[3]厉金炳,徐小燕,袁金钱等,利用狐尾藻综合治理规模养殖场污水的原理及效果分析[J]. 浙江畜牧兽医,2014,39(05)
基金项目: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科研项目(HK2021-C1)
第一作者简介:张洋(1987- ),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工作。E-mail: 408065516@qq.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