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别山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4
/ 2

浅谈大别山精神

倪军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五四运动后,早期进步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闭塞的大别山地区,为这里带来了光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开始了推翻三座大山、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成就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殊荣,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革命实践孕育革命精神,艰辛的革命历程凝练出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2016年和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大别山地区的金寨县和新县,对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历程和大别山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既有革命精神的共性,也因为革命实践的地域环境、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特性。目前,学术界和有关地区与部门对大别山精神内涵的表述仍众说纷纭,而早日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表述,讲述好大别山区的革命故事、传承好大别山区的革命精神,是大别山区人民的共同愿景。本文将对大别山精神内涵的表述谈一些看法。

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大别山区的军民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这种信念来源于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信任。他们历经武装起义时革命的烽火,苏区发展时各项事业的建设,“反围剿”、“清剿”时艰苦卓绝的斗争,万里长征时艰难险阻的转战等,面临重重困难,他们始终前赴后继,英勇无畏。他们立志要跟着共产党,打出新世界。

从建党到新中国的成立,大别山地区历经了28年坚持不懈的革命斗争,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烽火经久不息。早在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在大别山区广泛传播,董必武、陈潭秋、朱蕴山、周维炯等一大批接受新思想教育的青年志士,回到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别山各地纷纷建立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人民开展“大刀会”、“农协会”等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七会议精神传到了大别山区,很快,在这里爆发了著名的黄麻、商南(立夏节)、六霍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等红军队伍纷纷组建,根据地初具规模,苏区建设欣欣向荣,党政军各项事业鼎盛发展;鄂豫皖苏区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抗日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成功创建抗日根据地,高敬亭带领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成为鄂豫皖边对日作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区成功实施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改变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在不同时期,大别山军民坚定信念、坚持斗争、贡献巨大。但是,大别山区的革命历程曲折艰辛,这里经历过党内的肃反扩大化,敌人的反复“围剿”、“清剿”,革命武装五进五出大别山等。在严峻的困难面前,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始终以饱满的革命热情、高昂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毅力,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他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敌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奇迹,并最终取得了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全面胜利。

二、勇当先锋的革命行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地区的军民始终以大无畏的精神勇当先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积极参军征战、浴血奋战,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用几代人的实际行动诠释勇当先锋的精神特质。

在敌人的牢房里,革命先驱詹谷堂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被敌人折磨,鲜血流尽而亡。在战场上,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带领部队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中弹牺牲,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长征途中指挥部队战斗时冲在最前面中弹牺牲。在长征时,大别山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奉中央之命,于1934年11月离开大别山,踏上漫漫长征路,1935年9年胜利到达陕北,被称为“长征先锋”。在中原突围中,皮定均以无畏的英雄气概掩护全军主力向西突围,带领一纵一旅7000余人,伪装主力向东佯动,声东击西,最终全面完成掩护任务,并且基本无损地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被誉为“虎”将。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实行无后方作战,长驱直进插入敌人内部的纵深战略,牵制国民党军队,这些都体现了大别山军民的无畏担当。

三、牺牲奉献的革命品质

大别山的革命斗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别山军民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大别山区的人民群众在共产党人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积极投身革命,纷纷加入党组织,踊跃参军参战,奔赴战场英勇杀敌。“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就是大别山军民牺牲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从这里,走出了有4.5万人的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走出了一支“年轻的”红二十五军队伍;三年游击战争中,留在根据地的红二十八军不足3000人与根据地人民群众浴血坚守,牵制国民党军队10多万兵力。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日军的疯狂扫荡;面对房屋被烧、财产被抢的艰难局面,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血腥镇压的严峻形势。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革命胜利是他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两百万人,为革命牺牲近百万人,还有一大批无名烈士长眠地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大别山革命斗争的辉煌。

四、不胜不休的革命意志

不胜不休的革命意志集中彰显了大别山军民的革命彻底性。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处于低潮,许多共产党人被敌杀害,但是大别山地区的军民始终坚贞不屈,用自制的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充分准备,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暴动,组建武装力量,建立工农武装割据。1932年,鄂豫皖中央分局率领红四方面军撤离根据地后,鄂豫皖省委转变斗争方针,重新组建红军队伍,独立领导军民保卫根据地。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后,孤悬敌后的大别山军民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46年,蒋介石违背停止内战协定,集结大量兵力围攻中原军区,发起内战,留在大别山区的军民发扬革命到底的精神,坚持地方游击战争,直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大别山转移后,留在解放区的军民再次克服困难,坚持大别山根据地斗争,清剿残匪,保卫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迎来了全国解放。在曲折而艰辛的革命历程中,党的革命武装始终坚守在大别山区,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活动,体现出大别山军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大别山区的革命历程既能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共性,又反映出大别山精神的特性。本文从革命信念、革命行动、革命品质和革命意志四个方面将大别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勇当先锋、牺牲奉献、不胜不休。这是对于进一步丰富大别山精神研究的有益尝试。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需要接续传承。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研究提炼好大别山精神内涵,形成统一表述,并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大别山精神,为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